三九中医药网 健康生活,快乐人生,共享平安. 会员中心 | TAG标签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首页
  • 中医
  • 中药
  • 健康
  • 资讯
  • 医药企业
  • 医药数据
  • 百科
    • 网站首页
    • 中医知识
    • 中医针灸
    • 中医疗法
    • 中医药酒
    • 中医食疗
    • 中医养生
    • 中医方剂
    • 中医书籍
    • 中草药大全
    • 民间偏方
    中医书籍 名医名家 中药材 中药方剂 医案心得 中医养生 中医杂集 两性健康 中医针炙 中医治疗 中医文化 中医药酒 中医保健 实用药酒 中医进补 中药食疗 中医世界
    您的位置: 三九中药之家 → 中医杂集

    柿

    目录: → 中医杂集 发布时间:2009-10-25

    柿

    《全国中草药汇编》

    【拼音名】Shì

    【别名】柿子、朱果

    【来源】本品为柿树科植物柿Diospyros kaki L. f.,以果、根、叶入药,柿饼也供药用。

    来源:中药网www.39yao.cn
    根随时可采;秋冬采果。

    【性味】

    果:甘,寒。

    根:苦、涩,凉。

    叶:苦、酸、涩,凉。

    【功能主治】

    果:润肺生津,降压止血。用于肺燥咳嗽,咽喉干痛,胃肠出血,高血压病。

    根:清热凉血。用于吐血,痔疮出血,血痢。

    叶:降压。用于高血压病。

    【用法用量】果:1~2个;根2~3钱;叶研粉每服1钱。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页首↑

    柿饼

    《*辞典》

    【出处】《日用本草》

    【拼音名】Shì Bǐnɡ

    【别名】干柿(《日华子本草》),柿花(《纲目》),柿干(《本草备要》)。

    【来源】为柿科植物柿的果实经加工而成的饼状食品,有白柿、乌柿两种。

    【源形态】植物形态详"柿蒂"条。

    【制法】参见"柿霜"条。

    【性味】

    甘涩,寒。

    ①陶弘景:"日干者性冷;火熏者性热。"

    ②《日华子本草》:"平。"

    ③《纲目》:"白柿,甘,平,涩,无毒;乌柿,甘,温,无毒。"

    ④《本草通玄》:"甘寒而涩。"

    【功能主治】

    润肺,涩肠,止血。治吐血,咯血,血淋,肠风,痔漏,痢疾。

    ①《别录》:"火柿主煞毒。疗金疮,火疮,生肉止痛。"

    ②陶弘景:"乌柿,火熏者断下,又疗狗啮疮。"

    ③《本草拾遗》:"日干者温补,多食去面皯,除腹中宿血;火干者,人服药口苦及欲吐逆,食少许立止。"

    ④《日华子本草》:"润声喉,杀虫。"

    ⑤《嘉祐本草》:"厚肠胃,涩中,健脾胃气,消宿血。"

    ⑥《日用本草》:"涩肠止泻,杀小虫,润喉音。治小儿秋深下痢。"

    ⑦《纲目》:"白柿治反胃,咯血,血淋,肠澼,痔漏下血。"

    ⑧《本草通玄》:"止胃热口干,润心肺,消痰。治血淋。便血。"

    【用法用量】内服:生食、煎汤或烧存性入散剂。

    【注意】脾胃虚寒,痰湿内盛者不宜食。

    【附方】

    ①治痰嗽带血:青州大柿饼,饭上蒸熟,批开,每用一枚,掺真青黛一钱。卧时食之,薄荷汤下。(《丹溪纂要》)

    ②治咳嗽吐痰:干柿烧灰存性,蜜丸,滚水下。(《滇南本草》)

    ③治吐血、咯血、嗽血、咳血,及小便淋血、肠风泻血、痔热流血等证:柿饼一斤(青州出者,去蒂核),枇杷叶(刷去毛)、白果肉(去衣)、怀熟地各四两,生姜皮一两(炒焦黑),百部五两,天门冬、麦门冬(俱去心)各六两。用水五十碗,熬至十碗,滤出渣,再如法煎,共三次,取汁共三十碗,总和一处,入砂锅内,慢火熬至五碗,加炼蜜六两,收贮净磁瓶内。每早、午、晚各服十馀茶匙,白汤调服。(《本草汇言》)

    ④治热淋涩痛:干柿、灯心等分。水煎日饮。(《纲目》)

    ⑤治小便血淋:白柿、乌豆盐花煎汤,入墨汁服之。(《经验方》)

    ⑥治血淋:干柿,烧灰存性,为末。米饮调服。(《世医得效方》柿焚散)

    ⑦治肠风下血:棉花核(炒黑,去壳)三两,侧柏叶(炒黑)四两,槐米(炒)一两。柿饼蒸烂捣丸,清晨滚汤下四、五钱。(《绛囊撮要》柿饼丸)

    【名家论述】《纲目》:"柿乃脾、肺血分之果也。其味甘而气平,性涩而能收,故有健脾涩肠,治嗽止血之功。盖大肠者肺之合,而胃之子也。按方勺《泊宅编》云,刘掾病脏毒下血凡半月,自分必死,得-方,只以干柿烧灰,饮服二钱遂愈。又王缪《百一方》云,曾通判子病下血十年,亦用此方一服而愈,为散为丸皆可。与本草治肠澼,消宿血,解热毒主义相合,则柿为太阴血分之药,益可征矣。又《经验方》云,有人三世死于反胃病,至孙得一方,用干柿饼同干饭日日食之,绝不用水饮,如法食之,其病遂愈,此又一征也。"

    【摘录】《*辞典》

    页首↑

    柿根

    《*辞典》

    【出处】《纲目》

    【拼音名】Shì Gēn

    【别名】狐柿子根皮(《疡医准绳》),柿子根(《重庆草药》)。

    【来源】为柿科植物柿的根或根皮。9~10月采。

    【源形态】植物形态详"柿蒂"条。

    【化学成分】根有强心甙、蒽甙、皂甙反应,并含鞣质、淀粉。柿根含3-甲氧基-7-甲基-胡桃叶醌和新柿属素。

    【性味】《重庆草药》:"味涩,性平,无毒。"

    【功能主治】

    凉血止血。治血崩,血痢,痔疮。

    ①《纲目》:"治血崩,血痢,下血。"

    ②《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清热凉血。治吐血,痔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两。外用:捣烂炒敷。

    【附方】

    ①治血痢,红崩:柿子根、红斑鸠窝各二两。第一剂煎水服,第二剂炖内服。(《重庆草药》)

    ②治蜘蛛背:紫背草、狐柿子根皮。砍烂,糟炒缚之。(《疡医准绳》柿根膏)

    【摘录】《*辞典》

    页首↑

    柿花

    《*辞典》

    【出处】《滇南本草》

    【拼音名】Shì Huā

    【来源】为柿科植物柿的花。

    【源形态】形态详"柿蒂"条。

    【功能主治】治痘疮破烂。柿花晒干为末,搽之。

    【摘录】《*辞典》

    页首↑

    柿木皮

    《*辞典》

    【出处】《本草图经》

    【拼音名】Shì Mù Pí

    【来源】为柿科植物柿的树皮。

    【源形态】植物形态详"柿蒂"条。

    【功能主治】治下血及汤火伤。

    【附方】

    ①治下血不止:柿木皮,暴干更焙,筛末。米饮和二钱匕服之。(《本草图经》)

    ②治汤火疮:柿木皮,烧灰,油调敷。(《纲目》)

    【摘录】《*辞典》

    页首↑

    柿皮

    《*辞典》

    【出处】《滇南本草》

    【拼音名】Shì Pí

    【来源】为柿科植物柿的外果皮。

    【功能主治】贴疔疮、无名肿毒。

    【摘录】《*辞典》

    页首↑

    柿漆

    《*辞典》

    【出处】《纲目》

    【拼音名】Shì Qī

    【别名】柿涩(《药材资料汇编》)。

    【来源】为柿科植物柿及其同属植物的未成熟果实,经加工制成的胶状液。

    【制法】采摘未成熟而色青味涩的果实,捣烂,置缸中加入适量清水,不时搅动,然后静置约二十日,将渣滓除去,剩下无色的胶状液,即为柿漆。

    【化学成分】含鞣质样物质柿漆酚,又含胆碱、乙酰胆碱。

    【药理作用】从柿漆的提取物中,可得到胆碱及乙酰胆碱,还有某种与胆碱结构类似、性质不明的氨基酸样物质;能降低兔血压,抑制离体蛙心,兴奋豚鼠肠管,此等作用可被阿托品阻断:在水蛭背肌标本上,其作用强度相当乙酰胆碱的3/4;另一种成分可降低猫血压,不为阿托品所阻断。在体外柿漆有溶血作用,注射入兔体,则引起红细胞的形态变化及淋巴细胞的减少。

    【性味】《现代实用中药》:"涩苦。"

    【功能主治】《观代实用中药》:"治高血压。柿漆一至二匙,用牛乳或米饮汤和服;一日二、三回。"

    【摘录】《*辞典》

    页首↑

    柿叶

    《*辞典》

    【出处】《滇南本草》

    【拼音名】Shì Yè

    【来源】为柿科植物柿的叶片。

    【化学成分】含黄酮甙、鞣质、酚类、树脂、香豆精类化合物、还原糖、多糖、挥发油、有机酸(白桦脂酸、齐墩果酸、熊果酸)、叶绿素。黄酮甙中有黄芪甙、杨梅树皮甙。又含丰富的维生素C、胡萝卜素(约76微克/克)。

    【药理作用】从叶中提出的黄酮甙,给狗静脉注射(5毫克/公斤),能降低血压并增加冠脉流量(33~36%);在离体兔心标本上,也能增加冠脉流量。以叶制成的注射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有一定的抑菌作用。给兔腹腔注射,有降温作用。对动物的毒性不大,也不引起溶血,不影响末梢血象。

    【性味】《本草再新》:"味苦,性寒,无毒。"

    【归经】《本草再新》:"专入肺经。"

    【功能主治】

    治咳喘,肺气胀,各种内出血。

    ①《滇南本草》:"经霜叶敷臁疮。"

    ②《本草再新》:"治咳嗽吐血,止渴生津。"

    ③《分类草药性》:"治咳嗽气喘,消肺气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外用:研末敷。

    【附方】治血小板减少症:干柿叶、马蓝、阿胶、侧柏叶。水煎服。(江西《中草药学》)

    【临床应用】

    ①用于止血

    取秋季自然脱落之柿树叶,洗净晒干,研细过筛内服,每次5克(重者10克),每日3次。治疗胃溃疡出血4例,平均9天止血;肺结核出血5例,均有效;支气管扩张咯血5例,止血4例,减少1例;肿瘤放疗出血5例,止血4例,减少1例;功能性子宫出血7例,止血5例,减少2例;痔瘘便血60例,止血34例,那么减少16例,无效10例;另鼻衄6例,月经过多5例,眼底出血1例,红斑狼疮出血1例,尿血1例,皆有一定效果。其止血机理尚待研究。

    ②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取经霜打落之柿树叶洗净晒干,研细末,早晚各服1钱,1个月为一疗程。2个疗程无显效者,可不必再服。适应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症状已缓解,但血小板计数仍低于正常值,并有散在紫癜出现或轻度出血征象的患者。

    【摘录】《*辞典》

    页首↑

    柿子

    《*辞典》

    【出处】《滇南本草图说》

    【拼音名】Shì Zi

    【来源】为柿科植物柿的果实。霜降至立冬间采摘,经脱涩红熟后,食用。

    【化学成分】果实含蔗糖、葡萄糖、果糖。未熟果实含鞣质,其组成主要是花白甙。又含瓜氨酸。新鲜柿子含碘49.7毫克%。

    【药理作用】口服柿子可促进血中乙醇之氧化。新鲜柿含碘量高,故可制成某种制剂(去除蛋白质及胶性物质),用于甲状腺疾患。

    【性味】

    甘涩,寒。

    ①《别录》:"味甘,寒,无毒。"

    ②《千金·食治》:"味甘,寒,涩,无毒。"

    ③《本草衍义》:"性凉。"

    【归经】

    入心、肺、大肠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肺、大肠三经。"

    ②《本草汇言》:"入手太阴、阳明经。"

    【功能主治】

    清热,润肺,止渴。治热渴,咳嗽,吐血,口疮。

    ①《别录》:"主通鼻耳气,肠澼不足。""软熟柿解酒热毒,止口干,压胃间热。"

    ②《千金·食治》:"主火疮,金疮,止痛。"

    ③崔禹锡《食经》:"主下痢,理痈肿,口焦,舌烂。"

    ④孟诜:"主补虚劳不足。"

    ⑤《日华子本草》:"润心肺,止渴,涩肠,疗肺痿,心热,嗽,消痰,开胃。亦治吐血。"

    ⑥《嘉祐本草》:"红柿补气,续经脉气。醂柿涩下焦,健脾胃气,消宿血。"

    【注意】

    凡脾胃虚寒,痰湿内盛,外感咳嗽,脾虚泄泻,疟疾等症均不宜食。

    ①《本草图经》:"凡食柿不可与蟹同,令人腹痛大泻。"

    ②《本草经疏》:"肺经无火,因客风寒作嗽者忌之;冷痢滑泄,肠胃虚脱者忌之;脾家素有寒积及感寒腹痛、感寒呕吐者皆不得服。"

    ③《随息居饮食谱》:"凡中气虚寒,痰湿内盛,外感风寒,胸腹痞闷,产后、病后,泻痢、疟、疝、痧痘后皆忌之。"

    【附方】

    ①治地方性甲状腺肿:柿未成熟时,捣取汁,冲服。(江西《中草药学》)

    ②治桐油中毒:柿子或柿饼二至三个内服。(江西《草药手册》)

    【名家论述】

    ①《本草经疏》:"鼻者肺之窍也,耳者肾之窍也,二脏有火上炎,则外窍闭而不通,得柿甘寒之气,俾火热下行,窍自清利矣。肺与大肠为表里,湿热伤血分,则为肠辩不足,甘能益血,寒能除热,脏气清而腑病亦除也。"

    ②《随息居饮食谱》:"鲜柿,甘寒养肺胃之阴,宜于火燥津枯之体。以大而无核,熟透不涩者良。或采青柿,以石灰水浸透,涩味尽去,削皮噉之,甘脆如梨,名曰绿柿。"

    【临床应用】治疗慢性气管炎:用柿子浸出液制成无菌水溶液(每2毫升含柿子0.6克),于膻中、定喘、肺俞、天突穴行穴位注射。每穴注0.3~0.5毫升,每次取1~2穴,交替取穴。每日或隔日1次,7次为一疗程。治疗194例,近期控制71例(36.5%),显效66例(34%),好转51例(26.2%),无效6例,总有效率96.7%。据观察,本品具有祛痰、镇咳作用,且祛痰强于镇咳。但注射时有疼痛感,去除蛋白后则疼痛轻微。

    【摘录】《*辞典》

    页首↑



    把 "柿" 添加到网摘:

    ·上一篇:柿蒂
    ·下一篇:使君子

      推荐中医文章
    随机推荐中药文章
    野荞麦立秋防热伤风冬季小儿预防肥胖七宣丸消食散神农麦冬沙棘海金沙桑椹黄柏羚羊角铃兰夏季预防电冰箱肠炎腐卑头花猪屎豆消肿散春季疾病宜用板蓝根防治重叶莲心叶忽布铁草鞋益气养阴通络汤泽漆大皂角破天菜香茹千年艾土圞儿水芹菜生漆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在线留言
    三九中医药网分享中医知识,中药方剂,中医书籍,健康知识,最全的中医药酒,中药材,医药数据供您查询.
    Copyright 2006-2010 中医药网 本站资源来自网络,如侵犯到你的权益请致函,我们将在尽快删除!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联系.广告QQ:4141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