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中医药网 健康生活,快乐人生,共享平安. 会员中心 | TAG标签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首页
  • 中医
  • 中药
  • 健康
  • 资讯
  • 医药企业
  • 医药数据
  • 百科
    • 网站首页
    • 中医知识
    • 中医针灸
    • 中医疗法
    • 中医药酒
    • 中医食疗
    • 中医养生
    • 中医方剂
    • 中医书籍
    • 中草药大全
    • 民间偏方
    中医书籍 名医名家 中药材 中药方剂 医案心得 中医养生 中医杂集 两性健康 中医针炙 中医治疗 中医文化 中医药酒 中医保健 实用药酒 中医进补 中药食疗 中医世界
    您的位置: 三九中药之家 → 中医杂集

    石韦

    目录: → 中医杂集 发布时间:2009-10-25

    石韦

    《全国中草药汇编》

    【拼音名】Shí Wéi

    【英文名】FOLIUM PYRROSIAE

    【别名】小石韦、飞刀剑、石皮、石剑、石兰、金茶匙

    【来源】本品为水龙骨科植物庐山石韦Pyrrosia sheareri (Bak.)Ching、石韦Pyrrosia lingua (Thunb.)Farwell 或有柄石韦Pyrrosia petiolosa (Christ)Ching 的干燥叶。

    来源:中药网www.39yao.cn
    全年均可采收,除去根茎及根,晒干或阴干。

    【性状】

    庐山石韦:叶片略皱缩,展平后呈披针形,长10~25cm,宽3~5cm。先端渐尖,基部耳状偏斜,全缘,边缘常向内卷曲;上表面黄绿色或灰绿色,散布有黑色圆形小凹点;下表面密生红棕色星状毛,有的侧脉间布满棕色圆点状的孢子囊群。叶柄具四棱,长10~20cm,直径1。5~3mm,略扭曲,有纵槽。叶片革质。气微,味微涩苦。

    石韦:叶片披针形或长圆披针形,长8~12cm,宽1~3cm。基部楔形,对称。孢子囊群在侧脉间,排列紧密而整齐。叶柄长5~10cm,直径约1。5mm。

    有柄石韦:叶片多卷曲呈筒状,展平后呈长圆形或卵状长圆形,长3~8cm,宽1~2。5cm。基部楔形,对称。下表面侧脉不明显,布满孢子囊群。叶柄长3~12cm,直径约1mm。

    【鉴别】本品粉末黄棕色。星状毛体部6~12 细胞,作辐射状排列成上、下两轮,有的表面光滑,有的有纵向或不规则网状纹理;柄部1~9细胞。孢子极面观椭圆形,赤道面观肾形,外壁具疣状突起。孢子囊环带细胞,表面观扁长方形。叶下表皮细胞多角形,垂周壁连珠状增厚,气孔类圆形。纤维长梭形,胞腔内充满红棕色或棕色块状物。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切段,晒干,筛去细屑。

    【性味】甘、苦,微寒。

    【归经】归肺、膀胱经。

    【功能主治】利尿通淋,清热止血。用于热淋,血淋,石淋,小便不通,淋沥涩痛,吐血,衄血,尿血,崩漏,肺热喘咳。

    【用法用量】6~12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备注】(1)治疗热淋、石淋所常用,可与滑石、海金沙、茅根等同用;故治血淋亦有效验,可与蒲黄同用。用于肺热咳嗽痰多,单用有效。亦可与清肺化痰之品配伍,目前还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页首↑

    石韦

    《*辞典》

    【出处】《本经》

    【拼音名】Shí Wéi

    【别名】石樜(《本经》),石皮(《别录》),石苇(《滇南本草》),金星草、石兰(《纲目》),生扯拢(《分类草药性》),虹霓剑草、石剑、潭剑(《福建民间草药》),金汤匙、石背柳(《中药材手册》)。

    【来源】为水龙骨科植物石韦,庐山石韦、毡毛石韦、有柄石韦、北京石韦或西南石韦的叶。春、夏、秋均可采收,除去根茎及须根,晒干。

    【源形态】

    ①石韦,又名:飞刀剑(《植物名实图考》),肺心草、蜈蚣七、铺地娱蚣七、七星剑、大号七星剑、一枝箭、山柴刀、木上蜈蚣、肺筋草、蛇舌风。

    多年生草本,高13~30厘米。根茎细长,横走,密被深褐色披针形的鳞片;根须状,深褐色,密生鳞毛。叶疏生;叶柄长6~15厘米,略呈四棱形,基部有关节,被星状毛;叶片披针形、线状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7~20厘米,宽1.5~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狭,略下延,全缘,革质,上面绿色,有细点,疏被星状毛或无毛,下面密被淡褐色星芒状毛,主脉明显,侧脉略可见,细脉不明显。孢子囊群椭圆形,散生在叶下面的全部或上部,在侧脉之间排成效行,每孢子囊群间隔有星状毛,孢子囊群隐没在星状毛中,淡褐色,无囊群盖;孢子囊有长柄;孢子两面形。

    生于山野的岩石上,或树上。分布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②庐山石韦,又名:肺金草、大连天草、箭戟蕨。

    高25~60厘米。根茎肥厚而短,密被细小长披针形的鳞片,边缘具纤毛叶近于簇生;叶柄长10~80厘米,粗壮,幼时被褐色或淡褐色的星状毛;叶片广披针形,长10~30屋米,宽3~6.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稍宽,呈荫侧不等的耳形、圆形、心形、圆楔形或斜截形,有时上侧有尖耳,全缘,上面绿色,有黑色斑点,初时疏被星状毛,后渐光滑,下面密生淡褐色星芒状毛,星芒状毛的芒为短披针形,排列在同一平面上,中脉及侧脉均明显,细脉不甚明显。抱子囊群散生在叶的下面,淡褐色或深褐色,无囊群盖;孢子两面形。

    生于山野岩石上。分布安徽、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③毡毛石韦

    与庐山石韦极相似,主要不同点:本种的叶下面被较厚而松的深褐色的星芒状毛,其芒细长针状或线状凿形,且不在同一平面上;叶柄通常较叶片为长。

    生于山野岩石上。分布湖北、四川、陕西、云南、西藏等地。

    ④有柄石韦,又名:长柄石韦、石茶。

    高仅6~17厘米。根茎细长,密被披针形鳞片,边缘具稍卷曲的纤毛。叶柄长3.5~11厘米,被星状毛;叶片披针形、长圆状披针形、广披针形或长椭圆形,长2.5~9.5厘米,宽9~28毫米,先端钝,基部下延至叶柄,全缘,上面绿色,有黑色斑点,疏被星状毛,下面密被灰色的星芒状毛,其芒短,叶脉不甚明显;孢子叶较营养叶为长,通常内卷使叶片呈圆筒状。孢子囊群融合,满布于叶的下面,深褐色,无囊群盖。

    生于山野岩石上。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等地。

    ⑤北京石韦

    高10~25厘米。根茎细瘦,被黑褐色鳞片。叶柄长2.5~9厘米,被星状毛;叶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6~15厘米,宽6~15毫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狭,上面绿色,有细点,疏被白色星状毛或无毛,下面密被灰色或淡褐色星芒状毛;叶稍内卷,但不呈筒状。孢子囊群多散生于叶下面的较上部分,深褐色,无囊群盖。

    生于山野岩石上。分布河北、山东、湖北、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

    ⑥西南石韦

    与北京石韦极为相似,主要不同点:本种叶的下面被较厚而松的深褐色星芒状毛,其芒较长呈针状,略有光泽。

    生于山野岩石上。分布云南、四川、湖北等地。

    以上几种植物的根茎(石韦根)、叶上的毛茸(石韦毛)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性状】

    ①大叶石韦

    ㈠石韦:叶柄近圆柱形,棕色或棕黑色,长6~15厘米,有纵沟,无毛或疏被星状毛;叶片扭曲皱卷,平展后呈披针形,长7~20厘米,宽1.5~3厘米,先端渐尖,叶基楔形至圆形,全缘,叶面棕色或灰棕色,无毛或疏具星状毛,布有黑色圆形小凹点,背面密被中心具红色圆点的粉棕色星状毛,毛的分枝较粗短,有的叶表面几乎全部布有孢子囊群。叶片革质,稍脆易折。气无,味淡。㈡庐山石韦:与石韦相似,惟叶柄较长,无毛;叶片皱缩,较大,长圆状披针形,叶基阔楔形、圆形、近心形或稍呈耳形,显著不对称,背面星状毛的分枝较粗,有的叶片具棕色圆形孢子囊群,与中脉约成60°角斜出平行排列,分布近乎整个叶面,其内常见红色光泽的孢子囊环带。厚革质,坚硬而脆。气无,味微苦。㈢毡毛石韦:叶柄有数条纵槽,有毛;叶片扭曲卷皱,披针形,基部楔形至阔楔形,对称,背面密布灰棕色星状毛,毛的分枝细长,有的叶上半部布有孢子囊群。革质,稍硬。气无,味淡。

    ②小叶石韦

    ㈠有柄石韦:叶柄被棕色星状毛,有1纵浅槽,内密生毛;叶片卷曲成筒状,广披针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3~9厘米,先端钝,叶基楔形,全缘,叶面灰棕色,无毛或疏被星状毛,散布黑色圆形小凹点,背面密生粉棕色的中心有红点的星状毛,毛的分枝较短粗,中脉明显,侧细脉均不显。薄革质。气无,味微苦。㈡北京石韦:叶柄扁平,细长扭曲,有毛;叶片扭曲卷皱,线状披针形或近线形,叶基窄楔形下延成叶柄边缘;叶面浅黄绿色,无毛,背面密被较薄的灰棕色星状毛,毛的分枝细长,叶片背面几乎全部或大部生有孢子囊群。薄革质。气无,味微苦。㈢西南石韦:与北京石韦相似,惟叶的背面被较厚而松的星状毛,毛的分枝较长,呈长针状,深褐色,略有光泽。

    上述两类药材,大叶石韦以叶大、质厚、背面有毛为佳;小叶石韦以叶厚、整齐、洁净为佳。

    主产浙江、湖北、河南、河北、江苏等地。此外,山东、辽宁、广西、江西、福建、云南、贵州、四川、陕西、山西、安徽等地亦产。其中以浙江、湖北、江苏所产的大叶石韦质量为佳。

    【化学成分】含绵马三萜(diploptene)、皂甙、蒽醌、黄酮、β-谷甾醇。

    【炮制】

    拣净杂质,洗去泥沙,刷净茸毛,切段晒干。

    ①《别录》:"用之须去黄毛。"

    ②《日华子本草》:"入药去梗,须微炙用。一法以羊脂炒干用。"

    【性味】

    苦甘,凉。

    ①《本经》:"味苦,平。"

    ②《别录》:"甘,无毒。"

    ③《药性论》:"微寒。"

    ④《贵州草药》:"味辛,性平。"

    【归经】

    入肺、膀胱经。

    ①《滇南本草》:"入小肠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膀胱二经。"

    【功能主治】

    利水通淋,清肺泄热。治淋痛,尿血,尿路结石,肾炎,崩漏,痢疾,肺热咳嗽,慢性气管炎,金疮,痈疽。

    ①《本经》:"主劳热邪气,五癃闭不通,利小便水道。"

    ②《别录》:"止烦下气,通膀胱满,补五劳,安五藏,去恶风,益精气。"

    ③《日华子本草》:"治淋沥遗溺。"

    ④《本草图经》:"炒末,冷酒调服,疗发背。"

    ⑤《滇南本草》:"止玉茎痛。"

    ⑥《纲目》:"主崩漏,金疮,清肺气。"

    ⑦《植物名实图考》:"治痰火,同瘦肉蒸服。"

    ⑧《闽东本草》:"治痢疾。"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散剂。

    【注意】

    阴虚及无湿热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滑石、杏仁为之使。得昌蒲良。"

    ②《本草从新》:"无湿热者勿与。"

    ③《得配本草》:"真阴虚者禁用。"

    【附方】

    ①治血淋:石韦、当归、蒲黄、芍药各等分。上四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千金方》石韦散)

    ②治淋浊尿血:石韦、猪鬃草、连钱草各五钱,煨水服。(《贵州草药》)

    ③治石淋:石韦(去毛)、滑石各三分。上二味,捣筛为散,用米汁若蜜服一刀圭,日二服。(《古今录验》石韦散)

    ④治尿路结石:石韦、车前草各一两,生栀子五钱,甘草三钱。水煎二次,早、晚各服一次。(《南昌医药》(1):14,1972)

    ⑤治心经蕴热,传于小肠,始觉小便微涩赤黄,渐渐不通,小腹膨脝:石韦(去毛,锉)、车前子(车前叶亦可)等分。上浓煮汁饮之。(《全生指迷方》石韦汤)

    ③治痢疾:石韦全草一荫,水煎,调冰糖五钱,饭前服。(《闽东本草》)

    ⑦治崩中漏下:石韦为末,每服三钱,温酒服。(《纲目》)

    ⑧治咳嗽:石韦(去毛)、槟榔(锉)等分。上二味,罗为细散,生姜汤调下二钱匕,(《圣济总录》石韦散)

    ⑨治慢性气管炎:石韦、蒲公英、佛耳草、一枝黄花各-两。水煎浓缩,分二次服。(中医研究院《攻克慢性气管炎资料选编》30,1971)

    ⑩小便淋痛。用石韦、滑石,等分为末,每取一小撮,水送服。

    ⑾便前有血。用石韦研为末,以茄子枝煎汤送服二钱。

    ⑿气热咳嗽。用石韦、槟榔,等分为末,每服二钱,姜汤送下。

    ⒀崩中漏下。用石韦研为末,每服三钱,温酒送下。

    【临床应用】

    ①治疗支气管哮喘

    4~9岁每日用石韦全草5钱,10~15岁1两,16岁以上1.5两。每两加水1000毫升,煎成300毫升,趁热加入冰糖1两,分3次服,3天为一疗程。观察11例,服药后喘息消失者7例,减轻者2例,无改变者2例。多数在服药的当天哮喘症状即开始平息,其他症状于次日或第3天消失,但停药后往往仍有复发,复发时间最短者为2周。复发时再用同法治疗,仍然有效。

    ②治疗慢性气管炎

    曾采用庐山石韦单味煎剂、冲剂、提纯石韦"410"糖浆及复方庐山石韦冲剂进行临床观察,均取得不同程度疗效,其中以石韦"410"糖浆的效果较为满意。㈠煎剂:鲜庐山石韦全草每天1.6两(第一疗程用全草,第二疗程去毛、叶柄及主脉),头煎加水300毫升,沸后再煎20分钟;二煎加水150毫升,沸后煎20分钟。混合2次煎液,以8层纱布过滤,分2次服。疗效:第1疗程服药人数计21例,有效率为47.6%,其中显效1例。服药2个疗程的16例,有效率为87.5%,其中显效1例。副作用主要有心馆,胸骨后不适,饥饿感,尿量增多及头晕,停药后症状即消失。㈡冲剂:日服3次,每次1包,相当于生药1两。治疗117例,服药一个疗程的有效率为47%,其中显效12例,好转43例,无效62例;两个疗程的有效率为57.6%,其中近期控制者3例,显效22例,好转39例,无效47例。继续服用到3、4个疗程时,有效率可增至87.5%与82%,显效率增为46.2~51%。说明延长疗程,可提高疗效。㈢提纯石韦"410"糖浆:每天2次,每次15毫升(相当生药1.5两),10天为一疗程,共服二个疗程。治疗40例,第一疗程有效者31例(78.2%),其中显效16例(40%);继续服用第二疗程的36人,有效率为88.9%,显效率为55.6%。个别患者每天服3次,疗效更为显著。㈣复方石韦冲剂:用庐山石韦15两,江剪刀草1两,煎成浓汁,焙干,制成粉末,加适量糖粉,每天分3次,开水冲服。10天为一疗程。共治疗278例,有效者200例(72%);其中近期控制13例,显效51例(23%)。大多数患者在服药2~3天后见效。在使用石韦各种剂型,特别是提纯石韦"410"糖浆过程中看出,石韦具有良好的消痰作用,一般治疗1~2天后,痰量减少,粘稠度减低,咯痰转爽。这对改善通气功能,防止继发感染,从而减少对组织细胞的损害,促进病变的愈合创造了有利条件。复方石韦(与江剪刀草合用)镇咳作用较单味石韦为佳,平喘作用两者均较差,消炎效果也不佳。

    用有柄石韦全草,压榨去毛及孢子,水煎制成糖浆。第1~4日,按每天含生药1两分3次服。第5~10日,每天剂量加倍。第11~15日照第1~4日剂量服。治疗50岁以上的重症患者12例,其中喘息型8例,有效5例,基本治愈2例,显效1例,进步2例;单纯型4例,仅有1例显效。说明石韦糖浆对喘息型患者疗效较好。

    ③治疗急、慢性肾炎及肾盂肾炎

    ㈠煎剂:取有柄石韦叶20片左右(相当于2~3克),加水500~1000毫升,每日1剂,煎分2次服。亦可用开水浸泡,当茶饮。㈡片剂:每片含生药0.5克,每次2~3片,日服3次。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39例,36例有效;肾盂肾炎20例,17例有效。据观察,服药2~3天后,尿量即增多,浮肿逐渐消退。对于慢性肾小球肾炎,一般以3个月左右为一疗程,急性肾小球肾炎疗程为10天左右。

    【摘录】《*辞典》

    页首↑

    庐山石韦

    《*辞典》

    【拼音名】Lú Shān Shí Wéi

    【英文名】Shearer’s Felt Fern Leaf

    【别名】大石韦、光板石韦

    【来源】为水龙骨科植物庐山石韦Pyrrosia sheareri(Bak.)Ching的叶。

    【源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60cm。根茎粗壮,横走,密生披针形鳞片,鳞片边缘有睫毛。叶同型,簇生,坚革质,上面仅沿叶脉有毛或无毛,有细密而不整齐的凹点,下面有分叉、短阔的黄色星状毛;叶柄粗壮,以关节着生于根茎上;叶片宽披针形,长20~40cm,宽3~5cm,向顶端渐尖,向基部稍变宽,为不等的圆耳形;侧脉在两面略下凹。孢子囊群小,在侧脉间排列成多行,无盖。

    【生境分布】生于石上、树干上。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

    【性状】叶片略皱缩,展平后,全缘,边缘常向内卷曲。上表面黄绿色或灰绿色,散布有黑色圆形小凹点;下表面密生红棕色星状毛,有的侧脉间布满棕色圆点状的孢子囊群。叶柄具四棱,长10~20cm,直径1.5~3mm,略扭曲,有纵槽。叶片革质。气微,味微涩苦。

    【化学成分】含异芒果素(isomangiferin)、延胡索酸、咖啡酸、皂甙、、蒽甙、黄酮甙、鞣质。

    【功能主治】同石韦。

    【摘录】《*辞典》

    页首↑

    石韦根

    《*辞典》

    【出处】《滇南本草》

    【拼音名】Shí Wéi Gēn

    【来源】为水龙骨科植物石韦等多种同属植物的根茎。

    【源形态】植物形态详"石韦"条。

    【功能主治】

    通淋,消胀,除劳热,止血。治淋病,胸膈气胀,虚劳蒸热,吐血,创伤出血。

    ①《滇南本草》:"消胸膈横气作胀,退蒸热。"

    ②《分类草药性》:"治五痨七伤,五淋,止吐血,刀砍斧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外用:研末撒。

    【附方】

    ①治手颤作摇:石韦根茎煎汤,当茶水频服。(《滇南本草》)

    ②治刀伤出血:石韦根阴干研末,撒伤口。(《贵州草药》)

    【摘录】《*辞典》

    页首↑

    石韦毛

    《*辞典》

    【出处】《医林纂要》

    【拼音名】Shí Wéi Máo

    【来源】为水龙骨科植物石韦及多种同属植物叶上的毛茸。

    【源形态】植物形态详"石韦"条。

    【功能主治】《医林纂要》:"敷汤火伤。"

    【摘录】《*辞典》

    页首↑



    把 "石韦" 添加到网摘:

    ·上一篇:石仙桃
    ·下一篇:石蒜

      推荐中医文章
    随机推荐中药文章
    冬季勤晒被褥尤怡补肺清金饮通草汤温病兼项后作疼温病兼呕吐走马急疳真方七制香附丸冬季食用烤鱼、烤肉宜配萝卜...千金子[图]防风鹿角霜大驳骨夏季多吃杀菌蔬菜鹿蹄根雪药山荸荠退黄丸东北蛔蒿山藤藤秧十八种食品点亮你健康生命增液麻仁汤水游草益母草金露梅小粘叶丝带蕨乌棒子鼠李石鮅鱼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在线留言
    三九中医药网分享中医知识,中药方剂,中医书籍,健康知识,最全的中医药酒,中药材,医药数据供您查询.
    Copyright 2006-2010 中医药网 本站资源来自网络,如侵犯到你的权益请致函,我们将在尽快删除!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联系.广告QQ:4141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