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Shènɡ Hónɡ Jì
【别名】咸虾花、白花草、白花香草、白花臭草、柠檬菊、七星菊、白毛苦、猫屎草、脓泡草、胜红药、消炎草
【来源】菊科胜红蓟属植物藿香蓟Ageratum conyzoides L.,以全草或叶及嫩茎入药。
【性味】辛、微苦,凉。
【功能主治】祛风清热,止痛,止血,排石。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咽喉炎,急性胃肠炎,胃痛,腹痛,崩漏,肾结石,膀胱结石;外用治湿疹,鹅口疮,痈疮肿毒,蜂窝织炎,下肢溃疡,中耳炎,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0.5~1两。外用适量,鲜草捣烂或干品研末撒敷患处,或绞汁滴耳,或煎水洗。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页首↑【出处】《福建民间草药》
【拼音名】Shènɡ Hónɡ Jì
【别名】咸虾花、臭垆草(《广州植物志》),白花草、咸虾草、路遇香(《福建民间草药》),猫屎草(《广东中药》Ⅱ),脓泡草(《贵州植药调查》),白毛苦、毛射香(《广西民间常用草药》),白花臭草(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绿升麻(《贵州草药》),胜红药、广马草、水丁药、鱼眼草、油贴贴果(《云南中草药》),消炎草、臭草(《云南中草药选》),紫花毛草(《文山中草药》)。
【来源】为菊科植物藿香蓟的全草。夏、秋采收,除去根部,晒干。
【源形态】一年生草本,被粗毛,有特殊气味,高30~60厘米。茎直立,多分枝,绿色稍带紫色,叶卵形,对生,上部互生,长5~13厘米,基部钝或浑圆,罕有为心形的,边缘有钝齿。头状花序小,直径罕有达6毫米的,为稠密、顶生的伞房花序;总苞片矩圆形,突尖,背部有疏毛;小花蓝色或白色,全部管状,先端5裂。瘦果黑色,具芒状鳞片形冠毛。花期夏季。
【生境分布】野生于荒地。分布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
【化学成分】含黄酮甙、氨基酸、有机酸、挥发油。无羁萜、β-谷甾醇、豆甾醇、氯化钾。
【性味】
辛苦,平。
①《福建民间草药》:"苦辛,温。"
②《贵州植药调查》:"辛微苦,平。"
③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微苦,凉。"
【归经】《泉州本草》:"入肺、心包二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咽消肿。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痈疽疮疖,外伤出血。
①《福建民间草药》:"消痈,逐瘀,解毒,杀虫。治鱼口便毒,筋骨扭伤肿痛,喉蛾。"
②《泉州本草》:"清热解毒,利咽喉,为喉科专药。治一切咽喉证状,痈疽肿毒。"
③《广东中药》Ⅱ:"治子宫脱垂,子宫肿瘤。"
④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感冒发热,外伤出血,疮疖,湿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鲜者1~2两);或捣汁。外用:捣敷或研末吹喉。
【附方】
①治喉症(包括白喉):胜红蓟鲜叶一至二两。洗净,绞汁。调冰糖服,日服三次。或取鲜叶晒干,研为末,作吹喉散。(《泉州本草》)
②治痈疽肿毒:胜红蓟全草洗净,和酸饭粒、食盐少许,共捣烂,敷患处。(《泉州本草》)
③治鱼口便毒:胜红蓟鲜叶四两,茶饼五钱。共捣烂,加热温敷。(《福建民间草药》)
④治筋伤骨扭肿痛:干胜红蓟全草一握,放在炉火中烧烟熏之。(《福建民间草药》)
⑤治感冒发热:白花草二两。水煎服。
⑥治外伤出血:白花草适量,捣烂,敷患处。
⑦治疮疖成脓未溃:白花草、黄糖少许。捣敷患处。(⑤方以下出《广西中草药》)
⑧治崩漏,鹅口疮,疔疮红肿:胜红蓟三至五钱。水煎服。(《云南中草药》)
⑨治疟疾,感冒:广马草干品五钱至一两。水煎服,日服二次。(《文山中草药》)
⑩治风湿疼痛,骨折(复位固定后):鲜广马草捣烂敷于患处。(《文山中草药》)
【摘录】《*辞典》
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