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俗称"牛皮癣",特征性损害为红色丘疹或斑疹,上面覆盖有多层银白色鳞屑。是一种具有顽固性和复发性的较为常见的皮肤病。
全国总患病率为1.23‰,年患病率为0.12‰,男性多于女性。初发年龄男性为20-39岁,女性为15-39岁为最多。北方多于南方、男性多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冬春季加重而夏秋季节多缓解。近十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认为与工业污染和工作环境有关。现多认为本并属多基因遗传占32%,同时受环境因素影响,免疫功能异常,代谢障碍,感染因素及促发诱因(精神失常,外伤,手术,季节变化,潮湿,射线照射,内分泌变化,妊娠,刺激性食物及某些药物(如心得安、抗症药等)均可以诱发本病或使之加重。
中医认为,本病的病机外因风寒湿热,燥毒诸邪,侵胁肌肤,内因多因禀毒血热,饮食不节,情志内伤等。
一、外邪客肤:
六淫之中或风或寒或湿或热或燥均可外客肌肤,影响肺卫之气的宣畅,进而阻塞经络,瘀于肌腠,不能荣养肌肤所致,"腠理虚受,风与气并,血涩而不能荣肌肉故也。"
二、情志内伤:
七情抑制,郁久化火,火热之毒,扰于营血,外扑于肌表,毛窍闭塞不通,气滞血瘀,发为本病。
三、腥发食物:
偏食过于辛辣、海鲜等腥发动风之类食物,使之脾胃不和,气滞不畅,湿热互结,外透皮肤而发,皆“风湿邪气,客于腠理,复值寒湿,与气血相博而生”。
四、冲任失调
冲任隶属于肝肾,若因月经或生育等因素导致冲任失调,势必进而影响肝肾阴阳的偏亢和不及,表现为阴虚内热,或阳虚外寒之类的征候群,病程日久则会出现,阴阳两虚或者真寒假热或者真热假寒之类的错综复杂的征候。
总之,病初主要表现在血分变化,包括血热、血燥、血瘀等,病久则反映在脏腑功能上的盛衰,其中以肝肾两脏最为突出。
临床上的银屑病分为寻常型、红皮型、脓胞型、关节炎型等四型,以寻常型为多见,占银屑病患者的96%。
一、寻常型
初起时为针状至绿豆大小的淡红色或鲜红色丘疹或斑疹,境界清楚,表面有干燥的多层银白色鳞屑,呈云母状,周围绕以红晕,基底浸渍明显,皮疹逐渐增多,扩大融合成斑块,鳞屑增厚,容易刮除,刮除后露出一层淡红色的发亮半透明膜称为"薄膜现象"。刮除薄膜即见点状出血,是本病的重要特征。
皮损可形成多种形态,如点滴状,钱币状,斑片状,地图状,环状,头部可呈帽盔状。少数皮损有渗出,干燥后形成污褐色鳞屑痂呈砺壳状,称为砺壳状银屑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皮损以头皮、四肢伸侧,如膝前肘后好发,亦可泛发于全身各处。对称分布,少数病例皮损长期局限于某一部位,如,头皮、外阴或小腿等处,呈肥厚斑块状,称为慢性肥厚银屑病。发生于头皮者,皮损境界清楚,表面厚积鳞屑,头发呈束状,但无脱发和断发现象,皱裂部银屑病呈境界分明的炎性红斑,鳞屑较薄或缺如,常因摩擦、潮湿、多汗而致浸渍,皱裂或湿疹样变,掌跖部银屑病少见,为境界清楚的棕黄色角化斑,或点滴状角化过度,周围有红晕,斑上可有白色鳞屑或点状凹陷,易形成皱裂,口唇及龟头部银屑病,边界清楚的淡红色或者灰白色浸润斑,刮之可见白色鳞屑及点状出血。指(趾)甲银屑病多见,甲板常有"顶针样"凹陷,失去光泽,可出现纵脊,横裂、肥厚,甚至破坏脱落。
此病病程长,可持续数年至数十年,期间病情可反复发作。一般为三期:
1、进行期:为急性发作阶段,新皮损的不断出现,原有皮损不断扩大,鳞屑厚积,周围有红晕、针刺、外伤或涂搽性质强烈药物等刺激,可在受刺激部位诱发新的皮损,称为"同形反应"。
2、稳定期:无新的皮损出现。
3、消退期:皮损逐渐消退,颜色变浅,皮损消退后,遗留色素减退或色素沉着斑,一般上肢和躯干部位皮损消退较快而下肢(尤为小腿)及头皮较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