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上海市中心的人民公园内,人声喧杂,很多老年人在那里一堆儿一堆儿地攀谈,还有很多老人坐在花坛上,他们的手里都拿着一张纸,也不知上面写的是什么内容。出于好奇,我走进公园,想探个究竟。近前发现,原来那些纸上写的,都是征婚的内容,而那些三三两两的老人们聊的,虽然是上海话,但我还是大致听出来,他们都在为自己的子女征婚。而公园内道两旁的树枝上,也挂着很多单身男女的自身情况以及征婚条件。
在和几个老人攀谈时了解到,他们的孩子每每以工作忙为由不谈恋爱,眼看已经三十出头了,父母着急抱孙子外孙,因此,就担当起儿女的婚嫁大使来。另外,从交谈中以及老人们沟通的语言里,我发现,大部分老人都是要为自己的子女找当地人作为婚嫁选择。满场热闹的人群里,基本看不到年轻人出现,只有他们的父母们在为自己的孩子极力地互相推荐着。
这样的征婚方式,还有这种方式本身体现出来的一些现象,也让我们对于适婚男女的如此婚嫁方式产生了一些思考,当然,现象本身不说明问题,还是要看背后隐含和聚焦的一些实质性内容。
焦点1:婚姻大事,子女不急父母急
工作,这是最好的不谈婚嫁的借口了。其实想想现在的大龄青年,在这样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而且平常工作的圈子也太窄,属实没有接触其他异性或者有时间有精力去找对象的。不知不觉的,年龄越来越大了,自己可能不觉得什么,但做父母的可就不这么想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于是,父母当仁不让地利用一切机会为子女创造婚嫁机会。只是,能够按父母意愿去相亲,或者真正找到意中人的成功性到底有多大呢?
焦点2:上海人就要找上海人,老人们的排外思想还是很浓
听这些老人们都操着上海话你来我往的,外地人想搭话根本没人理,而且,很多征婚广告说的非常明白,就是找上海当地人,外地人不考虑,看来上海的老人们的这种排外思想还是相当的固执呢。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上海人对自己身处环境的优越感,物以类聚嘛。只是,不知道他们的子女是不是也愿意娶个浦西妻嫁个浦东郎呢?
焦点3:70后80初剩男剩女的谈婚论嫁成为焦点
看那些征婚广告里,70后居多,尤其是77-79年这个年龄段比较集中。80后也占了相当一部分,集中在80-82年这个年龄段的。看看网上天天都是有关剩男剩女的话题,在这里,现实的场景说明了一切。这也算是他们摆脱被“剩余”身份的一个途径了吧,只是不知道,这些剩男剩女们是不是会觉得如此成家会有碍面子,嘿嘿,看他们自己的造化吧。
焦点4:男方有无婚房以及年收入是否达到10万元是首选条件
上海人还是非常现实的,对于征婚的条件开得比较具体,经济能力是老人们第一位考虑因素,男方有没有房子,年收入是否有10万元,职业好不好,都是老人们拿来作比较的考量指标。而且一旦于对方有意了,二个老人就开始互相试探性地攀谈起来,工作累不累,这些都是开头语,然后直接就会谈到收入是固定的还是带提成的,房子多大平米什么的。当然,老人们都是久经婚场的了,互相聊几句,对于对方的信息就可以基本上作出整合和判断了。只是,如此现实的条件作为首选,不知道是婚姻的可喜还是可悲呢?
焦点5:清一色儿类似的征婚词,“男的帅气有才,女的靓丽温柔”
再瞧瞧这些征婚词儿,几乎千篇一律,男的都是帅气,有才,而且收入高,工作好,女的都是貌美如花,温柔可亲,性格极佳,好象全天下的才子佳人都聚在这个小小的公园里了。当然,条件写得好些,而且要求对方的条件高些,这也是征婚的一种手法,起码不把自己降低,这也是上海人体现自我优势的一种方式吧,只是,看了几张“帅气”和“靓丽”的照片,确实对这样的证婚“自我评价”有点不敢苟同。说别的没用,还是看现实的结果吧。
可怜天下父母心。虽然初春的天气依旧阴冷,但这些老人们仍执着地为子女婚嫁互相打听着,交流着,冰冷的寒风里,一丝丝一团团的白发在风中舞动。不知这些老人的子女们得知父母如此为自己征婚,会作何感想。上海的大龄青年们,不妨你们也在这样周末的时间里去人民公园看看,说不定能现场看到自己的父母,也可能会在树枝上找到符合自己情况的征婚广告。
老人有老人的角度,我们的思考方式包括一些在婚嫁方面的行为,与老人的想法和作法可能会有很大差异,换作是你,你会愿意你的父母采用这种方式为你征婚么?
今日热点: 你想长寿吗,那就请先了解你自己生长的秘密吧!目前,市场上有许多的抗衰老药品……[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