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现场直播,记者可以把特定信息传给观众。这种信息,不仅是新闻现场可见景物的组合,同时也是新闻现场综合感觉的组合。这种感觉是不可见的,但是它切切实实通过画面和声音同步传递出来,给人以触动和震撼。现场直播的魅力就在于它给观众传达的这种感觉。
首先,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理。在这方面,电视与广播和报纸是不同的,电视通过图象和声音,展现的是真实的场景,不需要观众进行联想,而广播和报纸通过声音和文字影响受众,受众则需要联想,这两种差别所造成的结果是不同的。由于采取了现场直播的方式,一种未知感、神秘感以及人们强烈的求知探密欲望会牢牢吸引着观众的眼球。
在这种原则的指引下,目前许多媒体采用了这种现场直播的方式。如水下考古、各种选秀大赛、汶川大地震的各种救援活动、奥运火炬接力传递等等。当然也有一些在美国和西班牙大受观众欢迎有争议的现场直播,原因是这些节目具有偷窥性质,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理和觊觎他人隐私的欲求。
其次,满足了观众的参与性。这种参与性也可以说是互动性。在所有节目中现场直播是最能体现传收双方互动的形式之一。电视现场直播气氛浓烈,真实感强,最容易引起观众的参与意识。现在谈话节目、游戏节目、竞赛节目火爆,既是观众踊跃参与的成果,也体现观众对电视节目参与的热情。
观众之所以有强烈的参与意识,是因为他们渴望得到尊重,渴望让人们知道他们的存在。现在许多直播节目都设有热线电话,鼓励观众参与节目,其实也是尊重观众、吸引观众的手段,这也体现了观众主体地位的提升。
再次,激发了集体想象力和集体情绪。现场直播的内容一般比较重大,观众注意程度高,收看人数众多,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集体行为,有某种集体凝聚力。这种集体情绪在社会心理学中称为感染。
第四,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在现场直播中,除了进行视频的转播外,还有记者在现场的报道,记者把在现场通过五官体验到的感觉传达给观众,使观众也能获得在现场一样的感觉。在这个过程中,观众会依据以往的经验进行联想和想象,把自己所有的经验积累进行提取和综合,形成身临其境的感受。由于现场直播的真实感比较强,因此与其他媒体和其他播出方式相比,观众更倾向于通过现场直播来修正自己以往的经验和知识,甚至对社会的刻板印象。
最后,满足了受众迅速获得信息的需要。日本学者在一项研究中称现代社会中存在着“信息缺乏恐惧症候群”。这是指一些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比较理想的职业、比较稳定的社会地位的人群,他们因为害怕后于社会发展而重视各种信息、不放过任何可以获取信息的机会,主动地接触一切有助于获取信息的媒介,不断地获取信息也成为他们保持社会地位、与社会生活的发展保持同步的一种手段。而现场直播传递信息的快速、准确,成为这种人群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
虽然现场直播在很多方面满足了观众的需求,但现在的现场直播仍然面临许多问题。
首先,如何改变观众的既定收视心理和习惯。目前中国的媒体中直播的形式还是很少,因此,在观众的内心还不是很习惯接受这种直播的方式。对于哪些内容观众可以接受现场直播的形式,哪些内容不能接受,我们的从业人员对观众的这些趋向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认识。因此,现场直播如果以比较大的覆盖面出现在电视荧屏上,观众很难接受,尤其是一些没有太大价值和变化的内容。从这方面来说,观众的收视心理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直播的日常化也需要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只能是循序渐进。
其次,如何保证既满足观众需要,又不破坏观众的正常生活秩序。虽然现场直播有诸多好处,但在现实的操作中却有很多矛盾之处。最突出的就是如何保证既满足观众需要,又不破坏观众的正常生活秩序。观众都有这样一种心理:山高皇帝远、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当事件涉及自己的利益时,积极性会马上提高;而与自己关系不大时,就会听之任之。
最后,现场直播引发的伦理、思想以及行为的冲突。现场直播在满足人们迅速获得信息的同时,片面追求了速度和信息量,使整个报道成了画面和背景材料的堆砌。当观众对这种报道方式的新鲜感逐渐消退以后,他们会更专注于报道的内容而不是形式,也就是说当现场直播引向深入时,观众会更加注意现场直播引发的伦理、思想以及行为的冲突。传媒竞争如同战争,加剧了我们那些思想和行为之间的差别及矛盾,并使之变得清晰可见。
心理热点: 你正与某女子打得火热,双方如箭在弦,在急促的呼吸中,扭作团,倒向床。这时你的女伴忽然低声呢喃:爹地……[男人必看:女人64个绝密隐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