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咳化痰平喘药及方剂

时间:2009-10-23 |来源:三九中医药网 收集整理|点击:


    止咳化痰平喘药及方剂

    凡能消除痰涎,减轻或制止咳喘的药物,叫做止咳化痰平喘药;以止咳化痰平喘药为主组成的方剂,称止咳化痰平喘方。

    咳嗽、气喘与痰涎在病机上常有密切关系,咳喘多挟痰,痰多常致咳喘。因此,临床上止咳化痰平喘药常相互配伍使用。

    化痰止咳平喘药的性味,大多辛、苦、甘。辛能开郁散结;苦能降气平喘;甘能润肺止咳。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故本类药物主要归肺脾两经。

    接止咳化痰平喘药的不同性能,分为温化寒痰、清化热痰及止咳平喘药三类。

    本类药物伍用时,外感咳喘者合解表药;虚劳咳喘者合补益之品;咳嗽伴咯血者不宜用强烈温燥化痰药;麻疹初起者不宜温敛止咳之品。

    (一)止咳化痰平喘药

    半夏

    《本经》

    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的地下块茎。

    别名:闹狗蛋,三步跳,地八豆等。

    处方用名:制半夏、法半夏、姜半夏、生半夏、半夏曲。

    药用部分:块茎。

    性味:辛、温、有毒。

    归经:脾、胃、肺经。

    功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主治与应用:

    1.寒性湿痰咳喘之证。常伍用陈皮、茯苓、甘草等。

    2.痰湿阻滞,停饮犯胃所致之呕逆。伍用生姜、茯苓;胃热呕吐,加黄连、竹茹;妊娠呕吐合灶心土、白术、茯苓。

    3.痰热互结所致胸脘痞闷、结胸证。常合用黄连、黄芩、瓜萎、干姜。

    用量:3-9克。

    禁忌:阴虚血少,津液不足者不宜使用,孕妇慎用,反乌头。

    参考资料:

    半夏含β-谷甾醇及其葡萄糖甙、γ氨基丁酸、黑尿酸、生物碱等有效成分。尿黑酸为半夏刺激性物质,γ氨基丁酸有临时降压作用,半夏能抑制呕吐中枢,有止吐作用;还有祛痰、镇咳、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等作用。

    生半夏毒性较大,炮制后仍有一定毒性。

    瓜萎

    《别录》

    为葫芦科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瓜萎的成熟果皮及种子。

    别名;瓜萎皮、全瓜萎、瓜萎仁、括萎。

    处方用名:瓜萎、全瓜萎、瓜萎仁、瓜萎皮。

    药用部分:成熟果实。

    性味:甘、寒。

    归经:入肺、胃、大肠经。

    功能;清热化痰、宽中散结、润肠通便。

    主治及应用

    1.肺热咳嗽,痰黄稠难咳出;肺痈咳吐脓血。常合知母、浙贝母、银花、鱼腥草。

    2.胸痹胁痛。常合薤白、半夏、枳壳。

    3.乳痈初起。常合蒲公英、连翘、陈皮。

    4.肠燥便结。合火麻仁、桃仁。单用萎仁或合用杏仁治肺热痰郁之便秘。

    用量:全瓜萎12-30克 瓜萎皮6-12克 瓜萎仁6-15克 瓜萎霜6-15克。

    参考资料;成分:含三萜皂甙、有机酸、树指、糖类脂肪油等。萎仁含脂肪油。

    药理研究;瓜萎及提取物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醇提取物有抗癌作用。

    附:天花粉

    天花粉亦称花粉或瓜萎根。

    性味:甘、酸、寒。

    功能:清肺化痰,养胃生津。

    主治及应用:

    1.肺热咳嗽,肺虚咯血。合麦冬、生地、天冬等伍用。

    2.热伤津液之口渴。常合山药、五味子、黄芪伍用。

    贝母

    《本经》

    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地下鳞基。根据产地,性状不同,分为川母及浙贝母。

    别名:川贝、浙贝,元宝吐,板贝。

    处方用名:川贝母、浙贝母、象贝母。

    药用部分;地下球形鳞茎。

    性味:川贝母苦、甘、微寒;浙贝母苦、寒。

    归经:入肺、心经。

    功能:清热化痰,散结开郁。

    主治及应用:

    1.痰热咳嗽,合知母。川贝有甘凉润肺之性,故用于肺虚之咳,痰少咽燥,与沙参、天冬、麦冬合用。

    2.瘰疬、疮痈肿毒、乳痈、肺痈。以浙贝为佳,合用玄参、牡蛎、夏枯草疗瘰疬;合连翘、蒲公英、天花粉治疮痈乳疾;伍苇茎、苡仁、冬瓜仁、鱼腥草疗肺痈。

    用量:川贝1-15克,研末冲服,一日三次,浙贝3-9克,煎服,也可研末冲服,每次1克,一日三次。

    禁忌:反乌头。寒痰、湿痰不宜用。

    参考资料;成分:川贝和浙贝均含贝母碱、去氢贝母碱及多种生物碱。此外,浙贝母含浙贝母甲、乙生物碱。

    药理研究:

    浙贝碱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扩张作用,高浓度则显著收缩。且有兴奋子宫平滑肌及降压作用。川贝母碱降压作用较持久。

    桔梗

    《本经》

    为桔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桔梗的根。

    别名;包袱花、梗草、白药。

    处方用名:桔梗、苦桔梗、白桔梗、津桔梗。

    药用部分:根。

    性味:辛、苦、平。

    归经:入肺经。

    功能:宣肺祛痰、排脓。

    主治及应用:

    1.咳嗽痰多。风寒咳嗽合用荆芥、防风、苏叶;内热咳嗽合桑叶、菊花、牛蒡子、前胡。

    2.咽痛音哑。桔梗能开提肺气,肺气得宣,则音自扬。常合牛蒡子、射干、蝉衣等。

    3.癃闭、水肿。桔梗理肺而通诸气,肺气宣通,闭遏自畅。故常于利湿通淋、温阳化气剂中应用,以治癃闭、小便不畅、水肿诸证。

    4.肺痈咳吐脓血,痰黄腥臭。桔梗祛痰又善排脓,与苇茎、苡仁、冬瓜仁、桃仁、鱼腥草同用,以奏祛痰排脓之效。

    用量:3-10克。

    禁忌:阴虚火旺、久咳、麻疹不发者不宜应用:胃溃汤,咳血者,以防刺激胃粘膜、升提太过而不宜用之。

    参考资料:

    成分:含桔梗皂甙、桔梗酸A、B、C、桔梗糖及微量生物碱。

    药理研究:

    有镇静、镇痛及解热作用,与桔梗皂甙抑制中枢有关,小剂量可刺激胃粘膜引起呕吐,并能反射地引起支气管分泌增多,使痰稀释易咳出。

    苦杏仁

    《本经》

    为蔷薇科落叶乔木山杏之成熟种子。

    别名:衡儿,北杏仁。

    处方用名:苦杏仁,杏仁,光杏仁。

    药用部分:种子。

    性味;苦、微温,有小毒。

    归经:入肺、大肠经。

    功能: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主治与应用:1.风热咳嗽。伍用桑叶、薄荷 。

    2.肺热咳嗽。合用桔梗、黄芩、芦根。

    3.喘息多痰。风寒喘咳者合麻黄、甘草;风热咳喘者合桑叶、菊花;燥热喘热者伍桑草。

    4.津枯血少便秘。配火麻仁、桃仁、当归。

    用量:3-10。

    禁忌:肺虚咳喘者忌用。

    参考资料;

    成分:含苦杏仁甙、苦杏仁甙酶和脂肪油。苦杏仁甙经酶或酸水解产生氢氰酸等。

    药理研究:

    对呼吸中枢有镇静作用。过量易中毒,中毒时民间用杏树内皮60克水煎服以解毒。本品含有约50%脂肪油,故有通便作用。

    百部

    《别录》

    为百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直立百部的块根。

    别名:百部根。

    处方用名:百部、炙百部、蒸百部。

    药用部分:块根。

    性味:甘、苦、平。

    归经:入肺经。

    功能:润肺止咳,灭虱杀虫。

    主治与应用:

    1.本品润而不燥,有较好的润肺止咳作用,对人型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故最宜用于肺痨咳嗽,常合黄芩、白芨、沙参、党参配用。

    2.各型咳嗽。不论新咳、久咳、寒咳、热咳均中应用之。

    3.灭虱杀虫。蛲虫病,以百部30-50克煎取浓30-50ml,每晚保留灌肠一次;头虱、体虱,20%百部醇浸液成50%水浸液涂摸。此外,对阴道滴虫也有杀灭作用。

    用量:6-9克,结核病用量20-30克,外用适量。

    禁忌:大便溏泻者慎用。

    参考资料:

    成分:主要含生物碱。

    药理研究:

    百部能减低呼吸中枢兴奋性,抑制咳嗽反射,而奏镇咳之效。对人型结核杜菌有完全抑制作用,对痢疾杆菌等多种杆菌有抑制作用,对体虱、头虱有毒杀作用。

    紫苑

   《本经》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紫苑的根茎及须根。

    别名:青苑。

    处方用名:紫苑、炙紫苑、紫苑茸。

    药用部分;干燥根茎及须根。

    性味:辛、苦、微温。

    归经:入肺经。

    功能:化痰止咳。

    主治及应用:

    紫苑温而不热,润而不燥,为止咳化痰要药,主治咳嗽,不论内伤、外感、寒热咳皆宜。咳嗽气逆,咯痰不爽者配桔梗、甘草、远志;治肺虚久咳、痰中带血者伍款冬花、百合、川贝、麦冬同用。

    用量:3-10克。

    参考资料:

    成分:含紫苑皂甙、紫苑酮、槲皮素等。

    药理研究:紫苑皂甙、槲皮素能显著增加呼吸道分泌,使痰液稀释,容易咯出。故有祛痰、镇咳作用,并能兴奋心肌,且有利尿作用。

    款冬花

    《本经》

    为菊科多年生草木植物款冬花的花蕾。

    别名:冬花、款冬。

    处方用名:款冬花、冬花。

    药用部分;款冬花未开放时的花序。

    性味:辛、温。

    归经;入肺经。

    功能;润肺下气,止咳化痰。

    主治与应用:

    1.肺寒痰多及肺虚久咳。冬花温润不燥,为止咳化痰、润肺下气之良药。有邪可散,散而不泄,无邪可润,润而不寒。伍紫苑。

    2.外感咳嗽、不论寒咳或热均可用之。常合杏仁、桔梗、前胡及解表药。

    (二)止咳化痰平喘方

    二陈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半夏、橘红各自10克、白茯苓9克 炙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困倦,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润,脉滑。

    方解:本方为祛痰基本方。方中半夏辛温而燥,最善燥湿化痰,且能降逆止呕,变主药;辅以橘红理气,燥湿化痰,使气顺痰消;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使湿无所聚;使以甘草和中健脾。诸药合用共奏燥湿和中,理气化痰之功。方中橘红、半夏以陈久者良,故有“二陈”之名。

    临床运用:

    1.临床以咳嗽,痰多色白,苔白润、脉滑为辩证要点。

    2.治疗各种痰证:风痰者加制南星、白附子以祛风化痰;寒痰者加干姜、细辛以温化寒痰;热痰者加瓜萎、竹黄、黄芩以清热化痰;食痰者加莱菔子、枳壳以消食化痰;顽痰者加礞石、浮海石以攻逐陈积深伏之痰。

    附:温胆汤《千金方》

    即二陈汤加枳实10克,竹茹10克。水煎服,主治肝胃不和,痰多胆怯,虚烦不眠,眩晕,惊悸,苔腻之证。此方清而不燥,是与二陈汤区别之处。

    止嗽散

    《医学心悟》

    组成:桔梗(炒) 荆芥 紫苑(蒸)百部 白前蒸各1000克 甘草(炒)375克 陈皮(去白)500克。

    用法:上七味为末,做成散剂。每日三次,每次10克;作汤剂时,水煎服。用量按原方剂比例酌情增减。

    功用:止咳化痰,疏表宣肺。

    主治:风邪犯肺。咳嗽咽痒,或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方解:本方用于外感咳嗽,经服解表宣肺药后咳仍不止者。方中紫苑、百部、白前止咳化痰,治咳嗽不分久新,皆可取效;桔梗、橘红(陈皮去白)宣肺止咳消痰;荆芥祛风解表,甘草调和诸药;二者与桔梗配合,更能清利咽喉。诸药合用,共奏止咳化痰,疏风解表之效。

    临床应用:

    1.以解表后咳仍不止者,痰多、咽痒、咳痰不畅为其辩证要点。

    2.若头痛、鼻寒、恶寒者,加防风、苏叶、生姜以散寒解表,若痰多色白,苔白腻者,加半夏、茯芩以燥湿化痰。

    桑杏汤

    《温病条辩》

    组成:桑叶6克、杏仁9克 沙参12克 象贝母6克 香豉6克 栀皮6克 梨皮6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清宣温燥。

    主治:外感温燥,邪在肺卫。身不甚热,干咳无痰,咽干口渴,右脉数大。

    方解:本方治证是因温燥外袭,肺阴受灼所致身热头痛,口渴、干咳无痰,舌红、苔燥脉浮数之外感温燥之证候。方中桑叶轻宣燥热,杏仁苦辛温润、宣利肺气,共为主药;淡豆豉助桑叶轻宣解表,沙参、梨皮生津润肺,同为辅药;栀皮清泄肺热,象贝母止咳化痰,为佐使药。共奏“以辛凉甘润之方,气燥自平而愈”之效。

    临床运用:

    1.用于肺燥咳嗽。以干咳无痰、苔薄白而燥,脉浮数为辩证要点。

    2.可用于秋季上呼吸道感染、麻疹收没期之干咳无痰。

    定喘汤

    《摄生众妙方》

    组成:白果10克 麻黄6克 苏子12克 甘草3克 款冬花10克 杏仁6克 桑白皮10克 黄芩6克 半夏10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宣肺平喘,清热化痰。

    主治:哮喘证。咳喘痰多,痰稠色黄,胸闷气促,喉中哮鸣;或有表证,苔黄,脉滑数。

    方解:本方所治为风寒外束,痰热内蕴所致。方中麻黄宣降肺气以定喘,兼解表寒,白果敛肺止咳,化痰平喘,二药一收一散,共为主药;杏仁、苏子、半夏、款冬花降气化痰,加强平喘之功,为辅药;黄芩、桑白皮清泄肺热,以止咳平喘。

    临床运用:

    1.本方治疗哮喘证。以哮喘,痰稠色黄,脉滑数为辩证要点。

    2.本方加减:热盛痰多者加胆南星、瓜萎;胸膈闷甚者加枳壳、厚朴;肺热重者加生石膏、鱼腥草,重用黄芩。

    百合固金汤

    《医方集解》

    组成;生地黄6克 熟地黄10克 麦冬6克 百合 白芍(炒)当归 贝母 生甘草玄参 桔梗各3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养阴润肺,化痰止咳。

    主治:肺肾阴虚。咳嗽带血,咽喉燥痛,手足心热,骨蒸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解;方中以二地为君,滋阴补肾,生地黄又能凉血止血;以麦冬、百合、贝母为臣,润肺养阴,且能化痰止咳;佐以玄参滋阴凉血清虚火,当归养血润燥,白芍养血宜阴,桔梗宣利肺气而止咳化痰;使以甘草调和诸药,与桔梗合用,更利咽喉,合而用之,虚火自清,肺肾得养,诸症自消。

    临床运用:

    适用于肺阴不足,肾水亏虚,虚火上炎所致原咽干咳嗽,痰中带血诸症。

    养阴清肺汤

    《重楼玉钥》

    组成:大生地6克 麦冬5克 生甘草5克 玄参5克 贝母3克 丹皮3克 薄荷3克炒白芍3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养阴清肺,解毒。

    主治:白喉。症见喉润起白斑点如腐,不易拨去,咽喉肿痛发热,鼻干唇燥,或咳或不咳,呼吸有声,似喘非喘。

    方解:方中生地、玄参养阴润燥清肺解毒为主药;辅以麦冬、白芍助生地、玄参养阴清肺润燥,丹皮助生地、玄参凉血解毒而消痈肿:佐以贝母润肺止咳,清化热痰,薄荷宣肺利咽,使以甘草泻火解毒,调和诸药。共奏养阴清肺解毒之功。

    临床应用;

    1.本方为治疗白喉的常用方。挟表证者适当加入轻扬宣散之品,如桑叶、葛根等;热毒重者,选加连翘、银花、土牛膝以清热解毒。

    2.肾阴虚者,原方加大熟地或生熟地并用;热甚加连翘,去白芍;燥甚者加天冬。

    3.扁桃腺炎、咽喉炎属阴虚者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参考资料:

    药理研究证明,养阴清肺汤对白喉杆菌有较强的抑菌和杀菌能力,对其毒素也有较强的中和能力。

    清燥救肺汤。

    《医疗法律》

    组成:冬桑叶10克 石膏10克 阿胶10克(烊化) 麦冬10克 杏仁6克 枇杷叶10克 沙参10克 胡麻仁10克 甘草3克。

    功用:清燥润肺。

    主治:燥热伤肺,气促,干咳无痰或少痰,咽喉口鼻干燥,或痰带血丝,舌干苔少,脉小数。

    方解:本方为治疗燥伤肺主要方剂,用桑叶、石膏清燥热,阿胶、麦冬、胡麻仁润肺养阴,佐以杏仁、枇杷叶化痰止咳,诸药合用共凑清燥热,养肺阴之功。

    临床应用

    1.本方适用于燥热伤肺所致之干咳无痰,咽干口燥,舌干少苔,甚或气促痰带血等证。

    2.本方与桑杏汤均可治肺燥,但桑杏汤用桑叶、豆豉以疏风散热,有解表作用,适用于燥邪伤肺兼有表证者;清燥救肺汤用石膏、麦冬、阿胶能清热养阴止血,适用于燥热伤肺,证见阴虚内热或咯血者。养阴润肺以清燥救肺汤为强,疏散风热则以桑杏汤为佳。

上一篇:理气药和方剂 下一篇:消导药和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