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

时间:2009-10-23 |来源:三九中医药网 收集整理|点击:


  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学各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方剂学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恰当的药物合理配伍,酌定合适的剂量、剂型、用法。

  方剂学于20世纪50年代方剂理论体系才得以初步形成,方剂学才逐渐地从中医药学中分化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基础和临床的双重属性,联系中医基础和临床,沟通中医和中药,衔接传统中医和现代生命科学。

  方剂学的基本任务是阐明方剂与病证之间治法的关系,揭示构成方剂的诸要素与功效之间的关系。研究范围主要是以古人经典方剂的制方原理为主线,经典方剂的制方原理、治法、组方思路、方剂配伍、服用方法等方面的理论,方中药物配伍的主次关系和功效与主治病证病机相关的配伍原理,方剂适应范围,使用要点,加减变化及剂型选择的规律等。

  方剂学研究指导原则以中医学术思想为基础,以科学方法论为指导,以方剂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在揭示方剂学科规律的研究方法。

  方法是在传统中医临床观察和思辨方法的基础上,引入和吸取现代科学方法发展起来的体现了中医学整体、系统、辨证的基本思想与现代自然科学方法的结合,方剂学科理论与现代多学科技术手段的结合。

  方剂学研究具体工作主要有:临床试验,文献整理,逻辑分析,实验研究,多学科研究等方面。

  方剂学与现代药理、化学、制剂及生命科学等多学科的渗透,运用实验研究的手段,从实证的角度认识方剂效用与方内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阐明方剂效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发现方剂的潜在功效和新用途以及改进传统剂型,研发复方新药。

  中医历代涉及方剂学文献:

  《黄帝内经》,唐朝整理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记载13首方剂,奠定了方剂学的理论基础。

  《五十二病方》,秦汉时期的文献,载方283,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方书。

  《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撰,载方单方113+复方245,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尊为“方书之祖”。

  《肘后备急方》,晋葛洪,载单方510+复方494,方简、便、廉、效。

  《刘涓子鬼遗方》,晋末刘涓子撰,南朝齐龚庆宣重新整理。

  《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载方5000余。

  《千金翼方》,唐,孙思邈, 载方近3000。

  《外台秘要》,唐,王焘,载方6000余,集唐以前方剂之大成。

  《太平圣惠方》,北宋王怀隐、王佑、郑彦、陈昭遇等编,载方16834,翰林医官院医官,依据医局所藏北宋以前各种方书、名家验方并宋太宗亲验医方,又广泛收集民间效方集体编写而成。

  《圣济总录》,南宋,载方近2万,宋徽宗时由朝廷组织人员编纂,成书于1111年-1117年,集宋以前方剂之大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南宋太医局编,陈承、裴宗元、陈师文曾加校正,载方788,是宋代太医局所属药局的一种成药处方配本。

  《伤寒明理论》,金朝成无己,我国第一部研究方剂配伍理论的专著。

  《宣明论方》,金朝金元四大家 之一,刘完素著,善用寒凉药。

  《儒门事亲》,金朝金元四大家 之一,张从正著,主张攻下法。

  《脾胃论》,金元,金元四大家 之一,李东垣著,擅长补脾胃。

  《丹溪心法》,元代 金元四大家之一,朱震亨著,力倡滋阴。

  《普济方》,明朝朱橚,载方61739,我国古代载方最多的一部方书。

  《汤头歌诀》,清汪昂 ,为初学者启蒙必读医书,流传甚广。

  《中医方剂大辞典》,南京中医药大学主编,1997年11月出版,该书由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兄弟院校近百名专家学者历时12年完成。载方96592首,,我国现存载方最多的一部方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