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刮痧治病历史悠久
早在国时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多处论述到“布炙以熨”、“抚以布”,虽然没有直接提到刮痧疗法 ,但是可以看出刮痧疗法的雏形。有关刮痧最早的文献记载于晋代葛洪《肘后救急方》,该书卷七《治卒中沙虱毒方第六十六》中记载沙虱侵入人体后出现皮肤发疹并伴有寒热疼痛、百节强等症状。清代郭志邃撰写了中国第一部痧症专著《痧胀玉衡》,较为系统地总结了痧症的病名、临床证候、病因病机、辨证以及外治、内服的治疗方法。郭氏还强调:头额、腿上痧刮痧法“用棉纱线或麻线 ,蘸香油刮之”“, 大小腹软肉内痧 ,用食盐以手擦之 ,宜用油盐刮其皮肤”。清代张路玉在叙述刮痧时强调“: 举世有用水搭肩背及臂者 ,有以苎麻水湿刮之者 ,以瓷油润之者。”明清医学家刮痧法所用棉纱线、麻线、油线、苎麻水湿刮法 ,不难看出 ,与 2000多年前《五十二病方》中之“布炙以熨”、“抚以布”等等 ,显然有着密切的渊源。
刮痧疗法的作用
·活血祛瘀
刮痧可调节肌肉的收缩和舒张 ,使组织间压力得到调节,以促进刮拭组织周围的血液循环 ,增加组织血流量 ,从而起到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的作用。
·调整脏腑
刮痧通过对皮部和穴位的刺激 ,从而起到对内脏功能调节作用 ,使其阴阳达到动态平衡。如肠蠕动亢进者 ,在腹部和背部等处使用刮痧手法可使亢进者受到抑制而恢复正常。反之 ,肠蠕动功能减退者 ,则可促进其蠕动恢复正常。
·舒筋通络
刮痧可调节肌肉的收缩和舒张 ,提高局部组织的痛域 ,使紧张或痉挛的肌肉得以舒展 ,消除疼痛 ,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排除毒素
刮痧过程可使局部组织形成高度充血 ,血管神经受到刺激使血管扩张 ,血流及淋巴液增快 ,吞噬作用及搬运力量加强 ,使体内废物、毒素可从皮肤排出体外 ,可以减轻病势 ,促进康复。
·信息调整
人体的各个脏器都有其特定的生物信息(各脏器的固有频率及生物电等) ,当脏器发生病变时有关的生物信息就会发生变化 ,而脏器生物信息的改变可影响整个系统乃至全身的机能平衡。
刮痧疗法的适应范围
刮痧疗法适用于内外妇儿各科疾病 ,应用范围比较广泛。治疗的主要病证有:感冒咳嗽、体虚易感、自汗盗汗、发热、头晕头痛、纳差不寐、牙痛口疮、、、、关节肿痛、跌打损伤、小儿厌食、流涎等。尤其是对于一些常见病有其独特的治疗作用。
刮痧疗法的禁忌
·孕妇的腹部、腰骶部 ,妇女的乳头禁刮。
·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全身重度浮肿者禁刮。
·凡刮治部位的皮肤有溃烂、损伤、炎症都不宜用此种疗法;大病初愈、重病、气虚血亏及饱食、饥饿状态下也不宜刮痧。
刮痧的操作方法
目前的刮痧工具分牛角类和玉石类。牛角类偏泻 ,玉石类偏补。
在操作时 ,手拿刮板 ,蘸油或清水 ,选好要刮拭的部位 ,其方向是从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胸部从内向外刮拭。
刮板与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 45°~90°进行刮痧。
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 3~5min ,最长不超 20min。
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 ,不可强求出痧 ,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
刮痧次数一般是痧退后再进行第 2 次刮治。
出痧后 1~2 天 ,皮肤可能轻度疼痛、发痒 ,这些反应属正常现象。
刮痧疗法属于中医学外治法的一种 ,具有适应证广、疗效快捷、操作简便,在家即可操作、副作用少等优点。但是刮痧会让身体某部位的皮肤带来瘀痕,一来影响美观,二来如果是不了解刮痧疗法的人看到,会真会以为是被人给“虐待”了呢,出现上文电影的情节也不是不可能了。
在电影中的美国人是“爱管闲事”的,在医院看到孩子背上的瘀痕便认定是“虐待”,这是因为人们对不了解、不能理解的事物常常会有排斥心理,特别是因文化的差异,更容易产生不理解甚至误解。且不说西方人,就连中国人自己也有不少人不能理解中医,甚至心生推翻中医的念头。如何消除这种误会呢?也许治疗效果才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所以,电影《刮痧》剧情最后,主人公一家的的转机也是在美国人尝试了刮痧,获得了治疗的效果后,才逐渐了解刮痧并理解认同了刮痧。因文化差异导致的法律冲突,最终通过文化的交流和理解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不可否认,中医刮痧是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的。
下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