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近部配穴法:近是指病痛的局部和邻近部位。全身按上下可分头面、颈项、胸、背、腰腹、小腹和骶、上臂、前臂及手、大腿、小腿及足部,各部的病痛即在其范围内配穴,均为近配法。本法多用于四肢体表疾患。如对肘痛取曲池、天井;膝痛取犊鼻、阳陵泉;腕痛取阳池、外关;足痛取解溪、昆仑等。头身部疾病也常选用本法。如眼病选睛明、风池;牙痛选颊车、下关;耳病选耳门、翳风;鼻疾取迎香、印堂;咳嗽取天突、肺俞;胃脘痛取中脘、梁门、胃俞;腹痛取天枢;膀胱病取中极、关元、次等。病痛的局部如有炎性病灶、创伤、疤痕或是重要的脏器时,一定要避开局部的穴,而改用邻近的穴位,称之近部配穴法。除了以经络学说为指导外,李氏还结合神经节段的理论来选配穴,临床时对内脏病证取有关夹脊穴等。根据神经的同节段和近节段就近取配穴,均属近部配穴法之列。
2.远道配穴法:远是病痛的远隔部,一般以肘膝以下的穴位为主。本法多用于内脏疾患。如喘嗽、咯血取配尺泽穴;胸痛取内关穴;腹痛取足三里穴等。对五官头身疾患也常用本法。如齿痛取合谷穴;项强取列缺穴;腰痛取委中穴等均是。这里讲的远是指远离病所。由于十二经脉本标相互联系,所以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基于左右两侧经脉对称分布,并和任督脉交会联系,病在左取配之右,病在右取配之左。这种取穴距离病所较远,所以称之为远道配穴法。远道取穴法,历代针灸学家积累了丰富经验。如《肘后歌》说:“头面之疾针至阴,腿脚有疾风府寻;心胸有病少府泻,脐腹有病曲泉针。肩背诸疾中渚下,腰膝强痛交信凭;胁肋腿痛后溪妙,股膝肿起泻太冲。阴核发来如升大,百会妙穴真可骇;顶心头痛眼不开,涌泉下针足安泰……”。《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又指出:“荥输治外经(指阳经的荥穴和输穴),合治内府(指六腑的下合穴)。”《灵枢·寿夭刚柔篇》中的“病在阴(指体腔)之阴(指五脏)者,取阴(指阴经)之荥输”。这就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远道取穴法虽以肘膝以下的穴位为代表,但也包括头身部穴位。凡是取远隔病所的相宜穴位,都可称之为远道配穴法的应用。除了按经络学说的远端配穴法之外,还可根据神经分布远端配穴。多数是指四肢部的病症,配用较高部位的神经干和神经根上的穴位。例如手指病症,就近可配正中神经上的内关和外关,桡神经上的曲池,远道可配臂丛上的一些穴位。小腿病症,就近可配腓神经上的阳陵泉,胫神经上的委中穴,远道可配坐骨神经的秩边穴及骶丛上的一些穴位。这种配穴法,又称之为高位配穴法。
3.随症配穴法:近部配穴和远道配穴是以配穴部位和病所距离为依据的,而有的疾病不限于局部,是全身性的,所以对这些病症的配穴,归属于随症配穴法。例如《难经》说的:“血会膈俞,气会膻中,脉会太渊,筋会阳陵泉,骨会大杼,髓会绝骨,脏会章门,腑会中脘”。这些穴位都和某一方面的病症有着密切的关系,临床可以随症配选穴位。另外,特定穴中都有一定的主治症,如五输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身疼,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古代医籍的记载,可供研究临床配穴的参考。根据李氏数十载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某些穴位对全身病症具有比较显著的作用。如大椎退热、人中苏厥、三里降逆、关元温阳等。凡根据某些证候而配选的要穴,都属于随症配穴法。举例见右表。
常见症配穴举例表
症状配 穴
发热 大椎 曲池 合谷
昏迷 人中 十宣 涌泉
休克 灸百会 脐中 关元;针足三里
多汗 合谷 复溜
盗汗 后溪
失眠 神门 三阴交 太溪
多梦 心俞 神门 太冲
嘶哑 扶突 合谷 间使
嚼肌痉挛(牙关紧闭) 下关 颊车 合谷
舌肌麻痹 哑门 廉泉 合谷
喉梗阻 天突 扶突 合谷 内庭
流涎 人中 颊车 太冲 廉泉
心悸 内关 郄门
心区痛 膻中 内关
咳嗽 天突 列缺 鱼际
咽下困难(噎症) 天突 内关 太冲 内庭
胸闷 中脘 内关
恶心呕吐 内关 足三里
膈肌痉挛(呃逆) 膈俞 内关 劳宫
腹胀 天枢 足三里
胁肋痛 支沟 阳陵泉
消化不良 足三里 公孙
尿潴留 三阴交 阳陵泉;灸气海
尿失禁 曲骨 三阴交;灸关元
遗精、阳痿、早泄 关元 三阴交 秩边
便秘 天枢 支沟
脱肛 长强 承山;虚者灸百会,实者针秩边
腓肠肌痉挛 承山 阳陵泉
皮肤瘙痒 曲池 血海 三阴交
虚弱 关元 足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