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棒疗法是在穴位上涂药水后,用特别的木棒进行叩击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此法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独具风格的一种外治方法,清代《医宗金鉴》中称为“振挺”,并解释云:“振即振击,挺即木棒”,即用木棒叩击患部以治疗疾病。近代医家多不采用,但民间仍流行,将其称为“神棍”、“摩棒”、“打棒子”、“敲膀子”等。
【操作方法】
取1根长26~40cm、宽1~2cm、厚o.7~lcm,表面光滑、略成弧形的木棒,在特制液中浸透数日后备用。在所选穴位上涂擦适当的药水,然后用木棒以不同手法进行叩击。经反复涂药、叩击,直至局部出现斑块或皮肤呈橘皮状,患者自感灼热、疼痛减轻或消失为度。一次药棒治疗15分钟,10次为1个疗程。根据病情和部位,可分别选用点、拍、打、甩等手法。
1.点法将药棒尾端放在食指和中指中节上,拇指压棒,用腕力叩击,棒点要叩在穴位上,力求准、稳,用力轻、着力匀、触面小,使病人有痰、胀、麻并沿其经络循行路线放散。点叩数分钟后,皮下出现青紫或乌黑斑块,患处感到发热为佳象。
2.拍法药棒尾端放在食指中节和中指、无名指节第3节上,拇指压在食、中指缝间,腕肘同时用力叩击,药棒顶端1.5~3cm之间接触皮肤,对患处拍打。此法多适用于肌肉丰厚处或点到一定程度时。
3.打法药棒尾端放在小指第3节上,手握棒,大拇指和食指钳形握棒,手心向下,手背向上或略向外侧偏斜,用药棒侧面叩打患处。此法用在点、拍之后。点拍时,皮肤出现斑块由小而大,数块连成一片,呈橘皮状隆起,再使用此法,则患部发热,疗效更佳。
4.甩法药棒尾端紧紧握在手心,腕、肘、背均可用力甩击患处。甩击时药棒可在手心中翻动。甩法叩击可迅速叩击出包块,但甩击时涂擦药水份量须为上述三法所用量的2倍以上,叩击后立即涂擦药水,还要注意观察,防止皮肤起泡破损。
本法所选叩击穴位,除沿用循经取穴、局部取穴的方法外,还可根据药棒叩击的特殊性和药棒疗法的适应证,采取凹陷取穴法和特殊取穴法。凹陷取穴法,系指选取人体表面肌肉和骨骼凹陷处的穴位。特殊取穴法,系指在穴位的上下左右取其四周邻近穴位叩击。
【主治病症】
一、肩关节周围炎
化瘀止痛棒(中医杂志1988;(3):39) 生川乌30g,生草乌30g,桂枝30g,红花30g,细辛20g,樟脑20g,芒硝20g,雷公藤lOOg,白砂莲60g。上述药物研细末,用白酒6000ml浸泡10天后,以软质木料制成叩击锤,放入药液浸泡后,取出叩击患肩肩髃、肩髎、肩前、肩后、曲池及阿是穴等,叩击频率90~100次/分,每次10~20分钟,每日1次,5次为1疗程。功能活血化瘀,温经散寒止痛。主治血瘀及风寒型肩关节周围炎。
二、沙眼
海螵蛸药棒(《中医眼科学》) 用海螵蛸剔除坚硬外壳,切成小条状,一端削成鸭舌状,用高压消毒或浸泡于10 %黄连液或5%大蒜液中24小时,后取出凉干备用。术前将患眼用1%地卡因表面麻醉,翻转眼睑充分暴露睑结膜面滤泡簇集处,用海螵蛸之鸭舌端紧贴病变处,略施压力,来回摩擦,至轻出血,沙眼之滤泡基本消失为止。用消毒棉签拭去残血,点入黄连眼膏或抗生素眼膏,勿需包扎。每4~5日1次。功能解毒散结。主治浸润进行期沙眼。
【注意事项】
1.对胸部靠近心脏处及头面部不能叩击;腹部只能轻点;细小关节部位,如指、腕、踝、趾、锁骨等关节和颈项部位,宜轻点、拍;腰部应轻点、拍、打;四肢肌肉较丰厚处,点、打、拍、甩四法皆可用,宜先轻后重;四肢关节可重点、重拍、轻打、轻甩。
2.对年迈、体弱、病重、空腹、疲劳、酒后、过度紧张者,要防止晕棒,若见晕棒现象,可按晕针处理。
3.部分疾病需配合药物、针灸、按摩等方法综合9 7 3 1 2 4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