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三九医药网 > 传统中医 > 中医治疗 >

红斑狼疮中医研究之二

时间:2009-07-27 |来源:三九医药网 收集整理|点击:


  红斑狼疮中医研究之二:红斑狼疮的中医病机研究要是有红斑狼疮遗传素质的人在感染、物理因素(如紫外线等)、某些药物等因素的作用下,使机体的免疫稳定功能紊乱,从而使大量的自身抗体形成,抗体的直接作用或免疫复合物的作用,引起结缔组织的粘液性水肿、纤维蛋白样变性和坏死性血管炎,而出现本病的多脏器、多的损害。中医对本病病机的认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在总结各医家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十数年的临床研究,认为本病虽然复杂多变,但仍有规律可循,其病机可概括为"一本一标五痹"。"一本"是以素体不足五脏亏虚为本;"一标"是以代谢产物阻滞三焦为标;"五痹"是气血经脉运行不畅,影响不同的、不同的脏器,产生不同的变数,而形成"肺痹""心痹""脾痹""肝痹""肾痹"等。

  1. 素体不足,五脏亏虚

  红斑狼疮的患病率在不同种族中有一定差异,并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对这种易感人群称为具有红斑狼疮遗传素质的人。中医认为本病患者素体不足,五脏亏虚。素体就是一个人所具有的体质特性,体质决定着人体对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病机证候的倾向性。红斑狼疮的这种体质因素,大多禀受于父母,如父母体虚,胎气不足,或胎中失养,临产受损,造成脏腑不健,气血不足,生机不旺,这样就有机会患本病。由于饮食不节,起居失常,或劳累过度,情志内伤,或孕产而伤气血,造成五脏受损,其中饮食不节者,包括暴饮暴食,长期饥饿及偏食等损伤脾胃,脾胃功能降低后,五脏失去营养物质而五脏俱虚;情志损伤五脏者,中医?quot;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过度劳累损伤五脏者,特别是劳神损伤内脏者,中医认为"曲运神机则劳心,尽心谋虑则劳肝,意外过思则劳脾,遇事而忧则劳肺,色欲过度则劳肾"。开始可以是某一脏器的损伤,通过五脏的生克关系而累及其他脏腑,形成了红斑狼疮的患病体质。在这种体质因素上(相当于具有红斑狼疮素质的人)加上外感六淫之邪(特别是感染),内伤七情之忧(社会精神因素的影响),药毒、日毒所迫发生红斑狼疮。     2. 痰瘀内结,三焦阻滞

  人体的三焦不同于其他脏腑,不是一个独立的脏器概念,而是一个功能的概括,是中医将人体分成上焦、中焦、下焦的总称。王好古等人认为人体头至心为上焦,心至脐为中焦,脐至足为下焦。张景岳等人认为盲膜(横膈)及脐的横断面为界,盲膜以上为上焦,盲膜至脐为中焦,脐的横断面以下为下焦。上焦是心肺所在,中焦是脾胃所在,下焦是肝肾膀胱大小肠所在,就三焦的功能而论,主要是通行元气,调畅气机及运行水液,通调水道。主要的病理变化与气机运行及水液代谢有关。由于素体不足,五脏亏虚的易感体,因某种原因诱发红斑狼疮发病,就使体内形成了代谢性病理产物(抗体、免疫循环复合物等),如中医所认识的瘀血、痰饮、水湿等。而三焦是整个人体气机运转及水液通调的枢纽,以上有形之邪阻滞三焦,使三焦的气机转枢功能及通调水道的功能失常,而出现各种复杂多变的症状,如红斑狼病人三焦阻滞,气机运转不畅,卫气失去卫外功能,因此本病患者常常感冒;三焦阻塞,郁火弥漫,使本病患者出现壮热不退,气不运血,血不达四末,或四末气机阻滞,气化失司,气血津液运行受阻,不能营养五脏六腑,使五脏更虚,本病反复不愈。三焦运行水液的功能受阻,上焦之水积聚形成胸水,心包积液;中焦之水积聚,形成腹水;下焦之水积聚,小便不利,下肢浮肿;三焦水液泛溢,形成全身水液弥漫的重症。

  3. 气血不畅,形成五痹

  性红斑狼疮出现多多器管的损害,由于损害不同器管而症状复杂多变。本病相当于中医的"周痹"范畴,《灵枢·周痹》曰:"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出现咳嗽、咯痰、气短、胸闷等,相当于狼疮性肺炎、狼疮性胸膜炎;闭阻于心脉,形?quot;心痹",出现心悸、心痛、胸闭等,相当于狼疮怀心肌炎、狼疮性心包炎等;闭阻于脾脉,形成"脾痹",出现食欲不振、吐泻不止、血细胞减少、全身乏力等症状,相当于狼疮性胃肠损害、狼疮性血液损害;闭阻于肝脉,形成"肝痹",出现胁痛、黄疸、头痛、头晕、癫痫及意病症状,相当于狼疮性肝炎、狼疮性中枢神经损害;闭阻于肾脉,形成"肾痹",出现小便少、蛋白尿、水肿等,相当于狼疮性肾炎等。

  综上所述,红斑狼疮的主要病机为禀赋不足,五脏亏虚(本虚),痰瘀内生,阻滞三焦(标实)气血运行不畅(五痹),全身各组织器官受损,形成复杂多变的症状。本病虚实挟杂,在整个病变过程中,由于脏腑阴阳虚损程度不一,临床不同时期病情转变中可以有邪多虚少,邪少虚多之别,临床上具体证候常出现痰瘀阻滞,热毒炽盛;肝肾阴虚,虚热内生;肝肾阳虚,气血不足;五脏俱虚,余邪流连等证型。变化当中可现五脏痹。在治疗中可对证施治。但在病的急性期要以祛邪治标为主,缓解期以补虚治本为要,并根据五脏痹特点变换治法,以取得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