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穴手纹诊治-第四节 儿科病症

时间:2009-10-30 |来源:三九医药网 收集整理|点击:


第四节 儿科病症

一、百日咳

【概述】百日咳又称顿咳,好发于冬春季节,以2~5岁小儿为多见。本病的病原体为百日咳嗜血杆菌,患儿为唯一传染原,咳嗽时随飞沫传播。病菌入侵后即在喉部、气管、支气管粘膜繁殖。细菌和痰液的大量积聚,使粘膜层的纤毛运动受影响,妨碍呼吸道分泌物的顺利排出。这些分泌物不断刺激呼吸道的神经末梢,而引起痉挛性咳嗽。中医认为,本病是由时行风邪引起。《幼科金针》中说:“夫天哮者……盖因时行传染,极难奏效。”时邪袭于肺卫、肺失清肃,痰浊阻于气道,肺气不能宣达,以致上逆顿咳。

【手穴治法】

(一)推拿法

取穴:肺经、小天心、大横纹。

方法:①清肺经。旋推或指尖向上直推约200次。“正推向外泄肺火”,“侧推向里补肺虚”。②掐揉小天心。掐后继揉、约30次;捣约30次。③分推大横纹。仰掌,掌后腕横纹,从中间向两侧横推或合推约50次。

(二)点刺放血

取穴:四缝、少商、商阳、中冲、关冲、个泽。(以上任选1~~2穴)

方法:常规消毒局部皮肤,用三棱针疾速点刺后,挤出少许血液或液体,再用消毒后的干棉球拭净。

(三)针刺疗法

取穴:太渊、少商、板门、合谷。

方法:局部常规皮肤消毒,用不透钢1~1.5寸针,直刺或斜刺,少商穴点刺不留针,其它穴位针刺0.5~1寸。

(四)七星针疗法

取穴:十宣。

方法:啄刺法,医者用手捏紧患者手指,使指尖瘀血后而刺之,所流出的血多不过数滴,施术前要注意常规消毒,按操作要求操作。

【手穴治萃】

三棱针点刺四缝穴治疗百日咳/孙福生,刘大坤//中国针灸。1989—(6)—54

以三棱针点刺四缝穴治疗百日咳26例,均经药物治疗效果不显而前来就诊。方法:在常规消毒下,用三棱针疾速点刺后,挤出少许澄明黄色液体或血液,再以稍毒后干棉球拭去即可,一次未效者,次日继针二次。

针刺后当日咳嗽明显减轻,次日不再有痉咳者为痊愈,26例中经1次愈者13例,2次治愈者13例,治愈率为100%。

病例:某女,6岁,(父代诉)三周前感冒后伴阵发性连声咳嗽,昼轻夜重,不发烧,咳时必吐出些痰涎方休。经当地医生给止咳药不效而去西安市儿童医院诊治,确诊为“百日咳”,给打针吃药一周仍无效果,遂来求诊。经查:两肺满布痰呜,咳呈痉挛性连声咳嗽,间歇中有特殊吸气回声,因憋气泪流满面,后吐出少许痰涎咳止。诊为百日咳。即以上方法治疗1次。翌日其父来诉:患儿咳嗽夜间明显减少,且程度减轻,今日尚未见咳而告愈。

针刺出血治疗百日咳/董维桢/江西中医药—1985(3)—38

治疗方法:(1)取穴: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泽、经渠、内关、尺泽均双。(2)针刺方法:井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其它穴位可根据患儿体质而定。治疗百日咳,主以泻热、豁痰、解痉为主,故方中取上肢诸井穴点刺出血,以泄热开窍,缓解痉挛。经渠为肺之经穴,清金泻火,宣肺豁痰;尺泽为肺之合穴,清泄肺气,止咳平喘,能清痰涎;内关通于阳维,为心包之络,能宽胸调气,诸穴相配。痉咳乃愈。

二、急性扁桃体炎

【概述】急性扁桃体炎是儿科最为常见的上呼吸道疾病。临床以咽部扁桃体红肿、吞咽不利为主要特征。急性扁桃体炎多为链球菌感染。反复感染,细菌毒素经腺窝周围血管网,吸收后传播到周身。因而扁桃体成为不少全身性疾病的病灶(如风湿热、肾炎等)。中医称扁桃体炎为“乳蛾”,如已化脓,则称之为“喉痼”。认为其病是外感风热,火毒上攻咽喉所致。

【手穴治法】

(一)针刺疗法

方法1:

选穴:中渚。

操作:用28号毫针,进针稍向上斜刺,得气后,拇指向后,食指向前捻转4次,将针提至皮下行提插术,再如前法捻转,留针30分钟。若痛未止,再重复前法。

来源:《单穴治病选萃》:翟兴明等用中渚穴治急性扁桃体炎,止痛效果迅速,有针到痛止之效。

病例:于某某,女,26岁。1989年4月2日诊,诊断:急性扁桃体炎。患者咽喉疼痛2日,伴恶寒发热。检查:咽部红,扁桃体Ⅱ°肿大,体温38℃。化验WBC总数13000/mm3,中性81%,淋巴19%。穴取中渚,得气后如法操作,术毕疼痛止。留针30分钟,间歇运针2次,共针2天痊愈。

方法2:

选穴:鱼际。

操作:扁桃腺左侧肿大取右侧鱼际穴,右侧肿大取左侧鱼际穴,双侧肿大刺双鱼际。刺入角度成60度,针尖向腕部,针入1.2寸,待得气后行雀逐法提插1~2分钟,留针20分钟。

来源:《单穴治病选萃》

方法3:

选穴:合谷。

操作:用1.5寸毫针,当进针后出现针感时,行透天凉法,留针15分钟。

病例:王某某,女,8岁。患者每年冬春急性发作急性扁桃体炎。伴全身高热,有时静脉输入大量抗生素效果亦不佳。数年不能根除。已成痼疾。经刺双合谷,施以透天凉手法,留针15分钟,数次治愈。经访此后2年未再发。

按语:扁桃体炎从祖国医学立论为肺经实火,热毒上攻咽喉,刺合谷可泄肺经实火。

方法4:

选穴:少商。

操作:用28号或30号1寸毫针,直刺约1分左右,用泻法,留针15~20分钟,至患者觉疼痛明显消失将针取出。

按语:少商为手太阳肺经井穴,属本经气所出,具有解毒退热,开郁散结之功效。

(二)点刺放血疗法

方法1:选穴:少商、商阳。

操作:取患者拇指和食指,常规局部皮肤消毒后,医者以右手持三棱针或较粗的毫针点刺后,用拇、食指挤压,放出几滴血液。均点刺双手双穴。每日1次,一般1~3次愈。

按语:点刺放血疗法清热解毒效果好,消肿止痛快。选用手太阳经井穴少商和手阳明经井穴商阳。肺与大肠相表里,太阴肺与阳明大肠一里一表互相络属。二穴配用,一清一解,热毒清解,效专力宏,相得益彰。

方法2:

选穴:中冲。

操作:用三棱针或粗毫针点刺出血。

按语:中冲穴为心包经井穴,扁桃体炎患儿高热时常出现惊厥,甚则热入心包,出现神昏谵语。中冲穴放血可泄热,热毒清解,惊厥神昏、谵语自止。

三、小儿肺炎

【概述】小儿肺炎以发热、咳嗽,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好发于冬春季节,多并发于感冒、麻疹、百日咳等呼吸系统疾病和急性传染病的过程中。临床上以支气管肺炎最为常见。病原以细菌(肺炎球菌)和病毒感染引起。中医认为,肺炎属温热病范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治疗上按卫、气、营、血辩证施治。

【手穴治法】

(一)针刺疗法

方法1:

选穴:合谷、肺穴、阴池。

操作:常规消毒后,合谷穴直刺1~1.5寸。提插捻转,用泻法。肺穴、阴池直刺0.5寸。每日1次,3次为1疗程。

方法2:

选穴:鱼腹、孔最、三间。

操作:常规消毒后,以上穴位分别直刺0.3~0.8寸。轻捣1分钟,用泻法。

(二)点压疗法

选穴:合谷、少商、靠山。

操作:医者用拇指指尖,对准穴位,轻轻点压,每穴点压3~5次。痰多加太渊,孔最,咳喘甚点压肺穴,咳嗽伴呕吐涎沫加阳溪。

(三)推拿疗法

选穴:肺经、三关、二扇门、心经、小天心。

操作:常用推拿是:清肺经200次,推上三关100次。偏于寒者揉二扇门50次,以宣肺解表;偏于热者,清天河水50次,以辛凉解表,宣肺化痰;热毒甚者掐十王、清心经、补脾经、揉小天心,以清热解毒。

四、小儿暑热症

【概述】小儿夏天长期发热,伴有口渴多饮、多尿、少汗或无汗。尤以暑热天气为甚,凉爽天气则轻,秋凉消退。为婴幼儿期所特有。多见于6个月至2周儿童,故称小儿暑热症。本病与小儿时期体温调节不健全有关。中医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若外感暑气,熏灼皮毛,腠理闭塞不开,汗不能泄,热不得散而发热。

【手穴治法】

(一)针刺疗法

方法1:

选穴:中冲穴。

操作:中指指端常规皮肤消毒后,用30号1寸毫针,快速刺入皮下约1~1.5分。然后轻捣1~2分钟,用泻法,旋即出针,不按压针孔。

按语:中冲是心包经井穴,对暑热致小儿心烦、口渴、躁挠不宁,针此穴有泄热醒神之功。暑热症多为实证,热证。故针刺时用泻法,不按压针孔。

方法2:

选穴:少商、鱼际。

操作:常规皮肤消毒后,用30号1寸毫针,快速刺入0.5寸左右,轻捣1分钟左右,用泻法。每日1次,3次为1疗程。下午发热时针效果较好。

(二)点刺放血疗法

选穴:十宣。

操作:常规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速点刺,挤出少许血液,用于棉球擦拭干净。

(三)割治放血疗法

选穴:鱼际

操作:用温水或热毛巾擦拭小儿鱼际部脉络,反复几次后,静脉显露出来。常规皮肤消毒,用手术刀尖端,点割脉络,使之出血数滴,然后用干棉球压迫,用胶布固定。

五、小儿低热

【概述】

正常小儿腋下体温一般为摄氏36~37℃。若较长时间的体温波动在37.5~38℃之间,称为低热。有的病人,目前用现代医学检查方法不能检出病因,称为原因不明的低热。考虑排除致热原引起的感染性发热外,多与小儿的体温调节中枢不健全有关,故也称为“功能性低热”。临床除有低热症状外,常伴有纳呆、乏力、神疲等症。

【手穴治法】

(一)针刺疗法

方法1:

选穴:四缝穴。

操作:用28号0.5寸毫针,持针体使针尖露出5分,对准穴位快速刺入1~1.5分,捻转3~5次并快速出针,以见黄白色油珠样液体或略加挤压至有液体冒出为准。每日针1~2次,3~7日为1疗程。

来源:郭传士/福建中医药/—1988,(3)—9。据报道治疗小儿低热120例,神经性低烧57例中55例有效;呼吸道炎症低烧27例中有效24例;消化道炎症性低烧36例中有效35例。此外,还对照观察了以本法和青霉素治疗30例,结果针刺疗组优于青霉素治疗组。

方法2:

选穴:合谷(双)、鱼际(双)、少商(双)。

操作:28号毫针1~1.5寸长,常规皮肤消毒后,快速刺入皮下,用泻法,留针10~15分钟,每日1次,1周为1疗程。

按语:小儿低热病因复杂,多为邪留肺卫、湿热蕴结、乳食积滞等,清肺泻大肠为其正治。少商为手太阳井穴,能清肺热。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能通腑泻热。

(二)点刺放血疗法

选穴:少商、商阳、关冲。

操作:用三棱针,常规皮肤消毒后,快速刺入,挤出2~3滴血。

按语:本法适于由于感染引起的小儿低热不退、邪毒久恋之症。肺五行属金、商阳、关冲为阳经井穴,阳井属金,火已犯肺、针刺放血有泻火育金之功。故可治疗小儿低热。

(三)推拿疗法

选穴:肺经、大肠经、胃经、二扇门、脾经。

操作:旋推或向指尖放向推,每穴100次推肺经,大肠经;胃经;掐二扇门3~5次,揉30次;久病体弱加脾经,采用揉法,约300次。

按语:《幼科推拿秘书》:“正推向外泄火,侧推向里补虚。”肺经、大肠、胃经,采用外推以泻蕴结之热。《推拿捷径》亦指出:“发脏腑之热,且能出汗者,应揉二扇门。”说明揉“二扇门”可治小儿低热,与其它肺经、大肠经穴位配合效果更佳。小儿低热,多久病耗伤正气,故揉补脾经,以助气血生化之源。

六、疳积

【概述】

疳积与现代医学所称的营养不良相类似。多由饮食不当、营养不足、消化功能不健全、经常呕吐、腹泻等多种因素而致。由于脾胃虚损,运化功能失常,致使水谷精微化生气血津液的功能发生障碍,临床表现形体消瘦、毛发稀疏、气血不荣、肚腹胀大、食欲低下。严重时不仅影响生长发育,而且还易并发其他疾患。故应积极防治。

【手穴治法】

(一)针刺疗法

方法1:

选穴:四缝穴。

操作:取患儿双手,常规皮肤消毒后,医者左手固定患儿四指,用28号毫针,对准穴位,直刺1分左右,然后用拇、食指挤尽黄色油珠样液体。隔3~5天再如上法治疗1次。

病例:王××,男,2岁半。半年多来逐渐消瘦,毛发黄且稀疏成穗,面色苍黄垢滞、腹大如鼓、腹皮薄、大便经常稀溏、尿如米汤。其母诉孩子能吃但不长肉,诊为疳积。刺双手四缝穴,挤出较多的黄色油珠样液体。并嘱其家长,适当控制小儿饮食,不吃生冷油腻。二周后来诊,孩子外形如换一个,面色已见红润,腹大已消。再刺1次,如上法,一月后复诊已基本痊愈。

方法2:

选穴:胃肠点。

操作:伸掌,常规消毒后,用28号毫针,选准穴位,进针0.3寸左右。患儿可有抽麻感而哭闹。注意不要弯针。每日1次,每次扎一只手,连续治疗5~7日为1疗程。

(二)割治疗法

选穴:鱼际。

操作:左手握患儿2~5掌指,并固定拇指呈外翻状,使割治部位充分暴露、消毒。左手持手术刀,刀刃朝上避开血管,迅速戳入穴位,行纵行切口,刀口长约0.4~0.5厘米,深0.3~0.4厘米,此时皮下脂肪溢于皮外,医者易刀换钳,把暴露之脂肪慢慢全部撕掉,用消毒棉垫按压片刻后,用消毒敷料固定。预防感染,7日后如未俞者,再割治另一只手。治疗期间忌肥甘厚味,节制饮食。

按语:鱼际为手太阴肺经输穴。肺主一身之气,能使水谷精微布散周身。疳积为营养缺乏、气血虚损。治疳必治脾,治脾先治肺。故割治肺经鱼际穴可治疳积。

(三)手穴推拿疗法

选穴:脾经、胃经、大肠、板门。

操作:补脾胃经。两经在拇指螺纹面。旋推或直推300次。(见图4—3);大肠经在食指桡侧缘,自指尖向虎口方向直推100次;揉板门30次,自拇指揉向掌根。每周为1疗程。

按语:脾胃经在儿科推拿中最为常用。脾胃在五行中属土,“万物土中生”,脾为后天之本,小儿脾常不足、大凡推必先推脾胃经。《幼科推拿秘书》:“五脏俱能成疳,先从脾伤而起。”脾家一脏有病不治,日久必有传变,虚损五脏。治疗时可采取多种方法。

七、小儿腹泻

【概述】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病,尤以婴幼儿为多。多见于夏秋季节。因小儿“脾常不是”加之饮食不节或感受风、寒、暑、湿、伤及脾胃。以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则泻如水样为主症,治不及时,可致气液耗损,久之造成小儿营养不良。

【手穴治法】

(一)穴位点刺法

方法1:

选穴:止泻三穴

操作:止泻三穴位于拇指和食指指关节中央。伤食泄泻或单纯消化不良针双手,点刺一、二穴出血,用泻法,隔日1次;脾虚兼消化不良腹泄,针双手一、二穴点刺出血、为泻法,三穴点刺不出血,为补法。隔日1次。

来源:李玉环等/新中医/—1991,(3)—36。穴位点刺治疗小儿腹泻546例。男287例,女259例;最大年龄6岁,最小为新生儿。患儿大便镜检18%脓球(十~卅);20%白细胞(十~卅)或有脂肪滴;33%镜检阴性伴消化不良;7%有不同程度的脱水征;10%伴有恶心,呕吐;12%有轻度发热。治疗结果,针治1次而愈者239人,针2次愈者164人,针3次愈者126人,总治愈率97%。

按语:李玉环氏等认为,止泻三穴属经内奇穴,一穴属手太阴肺,二、三穴属手阳明大肠。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利小便可实大便。总之,点刺止泻三穴,可以调整胃肠功能,从而达到治疗腹泻的目的。

方法2:

选穴:四缝穴。

操作:取双手四缝穴,常规穴位皮肤消毒,用三棱针或粗毫针点刺,放出少量液体。

按语:点刺四缝穴可以调理脾胃功能。一切消化系统疾患,如疳积、腹泄,小儿厌食、呕吐、便秘等均有效。

(二)推拿疗法

选穴:脾经、大肠经、小肠经、外劳宫、上三关、板门、内八卦。

操作:旋推脾经200次;直推大肠200次;清小肠100次;揉外劳宫50次;推上三关100次;推板门100次;运内八卦按顺时针方向50次。

按语:推脾、大肠经为主,重在调整脾胃功能,使水湿得化,水谷变为精微。清小肠增强其泌别清浊功能。揉外劳宫《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指出:“止泻用之”。“外劳宫在指下,正对掌心是穴,治粪白不变,五谷不消,肚腹泄泻。”板门穴可治呕吐、泄泻、胃痛、腹胀。运内八卦有“左转止吐,右转止泻”之说。上述手穴,为儿科推拿常用穴,合用起到健脾养胃,化食滞、泌清浊、止吐泻等功能。

八、小儿厌食症

【概述】

小儿厌食症在临床工作中极为常见,和小儿喂养不当,偏食或饮食不洁有关,严重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

【手穴治法】

(一)推拿疗法

选穴:脾经、内八卦、板门

操作:①推补脾土:医者左手握住患儿左手,以右手拇指沿患儿左拇指桡侧面,以指尖向指根推200次。②逆运内八卦:将患儿左手掌固定,以患儿掌心为圆心,以掌心至中指根横纹约2/3处为半径,逆时针方向作运法100次。③揉板门:揉约30次。每日1次,6天1个疗程。

资料:据福建省厦门市中医院宋坤杰等报道,用推拿法治疗小儿厌食162例,经2个疗程治愈106例,占65.4%;好转61例,占31.4%;无效5例,占3.08%;总有效率为96.92%。除按上述推拿手法操作外,并配合摩腹、捏脊疗法。过食生冷瓜果者加推三关100次;兼有呕吐者加推天柱穴;兼有腹泻者加推大肠150次;属脾胃阴虚者加补肾水200次,揉二人上马100次;兼见食积发热者加清天河水。一般以六天为1疗程。

(二)针刺疗法

选穴:四缝

操作:用28号毫针(短),常规消毒后,直刺,刺破皮肤,挤出黄色粘液。然后用干棉球擦拭干净。观察疗效,不愈,隔几日再针。

九、小儿惊厥

【概述】

惊厥或称抽风、惊风,是小儿时期较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或功能异常的紧急症状。在婴幼儿期更为多见。惊厥发作的典型临床表现是意识突然丧失,多伴有双眼上翻、凝视或斜视,面肌或四肢强直、痉挛或不停地抽动,发作时间可由数秒至几分钟,有时反复发作,甚至呈持续状态。中医认为小儿“肝常有余”,无论是高热、血虚、气陷均可引动肝风,而发生惊厥、抽搐。

【手穴治法】

(一)针刺疗法

方法1:

选穴:十宣、合谷。

操作:取小儿双手指端十宣穴、强刺激。取双合谷用泻法。

按语:小儿惊厥,多由高热引起,强刺激十宣穴有降温解痉作用。合穴泻法可退热降温。在针刺时亦可配合用50%酒精擦上肢和前胸。或置冷水袋于前额、腋窝、腹股沟等处。

方法二:

选穴:后溪穴。

操作:使患儿微握拳,常规穴位部皮肤消毒后,直刺0.5~1寸。提插捻转,强刺激,刺激时间和强度根据患儿情况而定。一般20~30次,间隔2~3分钟后,可再行刺激。惊抽止,不再行强刺激。

病例:选《单穴治病选萃》陈仓子用后溪穴治疗小儿高热惊厥20例,疗效好。例:赵××,男,3岁,1989年2月25日就诊。其母代诉:患儿出麻疹2天,体温40℃,突发惊厥。诊见口眼及四肢痉挛抽搐,喉中痰鸣,腹胀如鼓。检查:未发现全身中毒症状,各种病理反射未引出。指纹透关射甲,色青紫,舌质红、苔粗黄,脉象弦数。治疗经过:常规消毒后,取右后溪穴,提插捻转,强刺激,30次后抽搐停止,2分钟后腹频转失气,旋即大便1次,5分钟后体温39℃,观察20分钟,抽搐未见再发,继续观察20分钟后,体温降至38℃,患儿已平安。

(二)点刺放血疗法

选穴:少商、十宣、中冲。

操作:上述穴位,可单用。如症情危重,单用力不逮,可共同选用。用三棱针或较粗的毫针,对准穴位,刺1~1.5分。然后用拇、食指轻轻挤压,放出几滴血。

举例:据广州中医学院针灸系郑祥华副教授介绍:应用中冲穴点刺放血治疗小儿惊风10余例,均应针而愈、疗效满意。

按语:少商、中冲为井穴,放血有泻热启闭之功。十宣为经外奇穴,泄血可苏厥解痉以救急。临证应用每获良效。但上述穴位点刺放血,适宜于热证、实证、闭证,不宜于寒证,虚证,脱证。

(三)推拿疗法

选穴与操作:

推心经:心经位于中指螺纹面。自指尖向上直推,约100次。

清肺经:肺经位于无名指螺纹面,向指尖方向直推,约200次.掐约3~5次。

清肝经:肝经位食指螺纹面,由指尖向上直推100次。(此穴只清不补)

此外还可:掐端正、掐二人上马、掐精宁、掐威灵,捣小天心,推上三关等作为交叉配穴。

按语:小儿急惊风临床较为常见,推拿时以清、泻为要。慢惊风多由各种慢性疾病所致,如维生素D缺乏,以致血清钙降低,神经肌肉兴奋性增强,而出现手足惊厥和手足抽搐。治疗上除补充必需的钙剂外,可揉百会、补脾胃经、揉小天心、揉中脘、捏背、揉足三里等。

十、夜啼

【概述】

夜啼是指婴儿每到晚间啼哭吵闹,或间歇发作或持续不断,通宵达旦。引起夜啼的原因,多由脾寒、食积、心火盛、惊吓等,总之与心脾有关。《医宗金鉴》指出:“夜啼其因有二,一曰心热,二曰脾寒”。

【手穴治法】

(一)推拿疗法

1.推手掌:

操作:患儿取坐、卧、站,大人扶抱等姿式均可,一手捏住小儿的小指,无名指,另一手以大拇指的螺纹面,在患儿掌面自指尖向上推至小鱼际再至手腕后,推九遍。

2.补脾经,清心经,清肝经,揉外劳宫,揉小天心。

操作:见图

3.对惊恐而致者,掐十王、老龙、揉精宁、威灵。

操作:医者用拇指指甲重按穴位,每穴每次按压3~5次。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

(二)针刺疗法

选穴:四缝。

操作:医者左手握住小儿手指尖,伸掌,常规消毒后,用右手持针,可用28号1寸短针对准穴位,快速刺入,用手指挤压出少许液体。对食积,心火亢盛所致的夜啼有效。

十一、小儿遗尿

【概述】

小儿遗尿是指年满3周岁、睡后经常尿床的病证。轻者数夜一次,重者一夜数次,多见于学龄儿童。其机理与膀胱的周围神经装置、中枢神经系统以及大脑皮层的功能紊乱、调节失调有关。多见于过于敏感,易兴奋的儿童。年长儿因白日游戏过度,睡前多饮,初换新的环境等,以致偶尔发生尿床,不属病态。

【手穴治法】

(一)针刺疗法

选穴:夜尿点

操作:取双侧夜尿点,常规皮肤消毒后,用28号1寸毫针直刺1.3寸,留针15~20分钟,留针期间运针2~3次,每日1次,7次为1疗程。疗程期间休息3天,可连续治疗3~5个疗程。

按语:小儿遗尿与肺脾、肾、膀胱等关系密切,有的是卫生习惯不良造成。治疗期间,除调整脏腑功能外,注意纠正不良习惯。

(二)埋针疗法

选穴:列缺。

操作:用30号0.5~1寸毫针,向上(肘部)沿皮斜刺,施以提插补法,针感由前臂向肘部传导,每次运针2分钟、然后胶布固定,每日或隔日1次。

来源:《单穴治病选萃》

(三)指针疗法

选穴:四缝穴。

操作:医者用手拇指甲之中冲穴置于患儿四缝穴上,从食指开始,以适当的指压力按压四指四缝穴至筋骨部,然后按上述顺序,往复弹拨,医者指下即有滚动和“卡嚓”感觉。连续弹拔40~50次,弹拔后四指局部皮肤呈红晕为佳。每日1~2次,6日为1疗程,疗程间隔1日。

来源:邓世发/按摩与导引/1990。(3)—31。据报道治疗64例,痊愈54例,显效3例,有效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3.7%。疗效显著。

(四)割治疗法

术前准备:先用肥皂水洗净患儿双手,再用75%酒精常规皮肤消毒。铺消毒巾,戴无菌手套。穴在手2~3指间掌面,去指蹼缘0.4厘米处。

操作方法:在上述穴位处,用2%龙胆紫点做标记,术者左手握紧患儿手,先用手术刀柄在割治部位重压2~3分钟后,立即作纵行切口,长0.2~0.4厘米,深0.3厘米。术者双手紧用力挤压创口两侧,使皮下脂肪充分暴露,助手用血管钳将脂肪钳断夹除稍许,之后行无菌包扎,5~6天后切口愈合,再割治另一手。操作中注意无菌操作,术后严防感染,两天换药1次。

据文献报道,有效率为97%。

(五)推拿疗法

选穴:肾经、小肠、脾经、肺经、肾顶、丹田、三阴交。

操作:常用推拿法是揉丹田、三阴交,补肾经。对下元虚冷者加清小肠,掐肾顶;对脾肺气虚者加补脾经、肺经各200次.

十二、尿频

【概述】小儿尿频是由于大脑发育不健全,受精神,心理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一种泌尿系统功能性疾病,又称小儿神经性尿频。它与尿路感染引起的尿频不同,尿路感染引起的尿频为频数短淋涩痛,即膀胱刺激征。此病则无。主要由于肾气不足,过度紧张及寒冷有关。

【手穴治法】

(一)艾灸法

选穴:肾穴(夜尿点)

操作:用艾条或艾炷灸。艾条熏灸,每日1次,每次20分钟。艾炷可以直接灸或隔姜灸。每次3~5壮。

(二)针刺疗法

方法1:

选穴:夜尿点

操作:取双侧夜尿点。用28号1寸毫针直刺皮下即可,留针15分钟,其间运针1~2次,每日1次,5次为1疗程。治疗期间可根据中医辨证配合中药治疗。

方法2:

选穴:中渚

操作:患儿微握拳,常规皮肤消毒后,取1寸毫针直刺0.3~0.5寸,每日或隔日1次,如虚寒,膀胱失约、可灸3~5壮,或用艾条灸10~20分钟。

按语:中诸,为手少阳三焦经之腧穴,有通调水道,宣畅三焦之气,使水有所制。故对尿频治疗有效。

(二)推拿疗法

选穴:肾经、脾经、命门(手)、膀胱(手)

操作:旋推或直推肾经或脾经约200次。此两穴均用补法。推膀胱或命门约100次。

十三、尿潴留

【概述】

尿潴留多是由于支配膀胱的神经功能失调,致使膀胱松弛,排尿无为,膀胱括约肌相对紧张。

尿潴留中医称之为癃闭。《景岳全书》中有“小水不通为癃闭”之说。亦有以小便不利,点滴而少,病势相对较缓者称为“癃”;小便不通,欲解不得解,病势急者称“闭”;多合称为“癃闭”。

膀胱是贮藏尿液的地方,又是管理小便出纳的器官。本病的形成,一是膀胱湿热阻滞,或肾热移于膀胱。膀胱气化不利则尿少而热闭不通;气化失司则腹胀满;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则排尿无力;气化无权则小便不能出。

【手穴治法】

(一)针刺疗法

选穴:后溪。

操作:患儿微握拳,常规消毒后,用28号针,快速刺入约0.5寸,提插捻转,约1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二)点穴疗法

选穴:少府、膀胱点、肾点

操作:采用常规点按方法,每穴点按1~2分钟,每日1次。连续点按10~15次为1疗程。

(三)手穴推拿疗法

选穴:肾经、膀胱、小肠、脾经。

操作:选准以上穴位,每穴推拿100次。配合摩腹,揉关元,按三阴交等手法。

下焦湿热者清肾经、清小肠,推膀胱。以清化湿热。

肾阳不足者:清补肾经,脾经、揉肾俞、揉龟尾,以温补肾阳。

另外可配合诱导导尿法,或探吐法,上窍开则下窍通。

按语:治疗癃闭,应根据“六腑以通为用”的原则,着重于通利小便。不论针刺、推拿、点穴等疗法。不论采用补法还是泻法(清、利)均着重于通小便。小便通则诸症除。小便不通在临症中属急症,应积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