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伤寒”“中风”非指病邪

时间:2009-10-17 |来源:三九中医药网 收集整理|点击:


  伤寒并非伤于寒邪

  古人称外感热病为时病,即与时间密切相关的疾病。以时间命名、归类外感热病的方法是中医的重要特点。其中节序与时病的发生即病因关系密切,如伤寒、温病、中风、湿温、热病、风湿等以五运六气之风寒暑湿燥火来命名疾病(《内经》、《难经》、《温病条辨》)。仲景否定了以六淫命名疾病的方法,代之以临床症状表现加以命名。凡是以发热和恶寒为主症的外感病统称为伤寒,其他叫做杂病,并另外命名。如霍乱、结胸、黄疸、藏结、疟疾、阴阳易等。仲景的杂病概念仍然是外感病,而非后世所谓的内伤杂病。《孟子》说:“受本不知,时发而受。”病人究竟感受的是何种病邪?实际是由病人的临床表现决定的,而不是季节。《伤寒论》条文中的“伤寒×日”即今天病历主诉:发热、恶寒×天。《素问·热论》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则为病热。”由于其强调伤寒是以发热为主证的热性病,因此,其中就只有热实证。后世温病学派受其影响,创卫气营血辨证,也只有热证。临床实际中,外感病既有热实,也有虚寒。后世形成所谓的“寒温”之争,实则由对外感病的命名所致。

  伤寒、中风证并非一个方证

  在六证和方证之间还有一个类概念叫“类证”,也为“类方”,如桂枝汤类、麻黄汤类、柴胡汤类……。仲景借用了伤寒、中风、风湿、温病等名称,如同借用太阳病、阳明病六病名称一样,内容和《内经》完全不同。太阳病伤寒即太阳病麻黄汤类证,共同脉证为:发热恶寒、头身痛、无汗、脉浮紧;太阳病中风即太阳病桂枝汤类证,共同脉证为: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太阳病温病即太阳病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类证,共同脉证为:发热而渴、不恶寒、反恶热;太阳病风温即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类证,共同脉证为:发热而渴、汗出、脉洪大;太阳病风湿即桂枝附子汤类证,共同脉证为:发热恶风、汗出、骨节疼烦(热)、掣痛不得屈伸。

  恶寒和恶风的鉴别:二者皆为自觉症,恶寒是加衣被而寒冷不减,恶风是得衣则寒减,遇风则加重。

  干热和潮热的鉴别:二者皆为他觉症,发热无汗为干热,发热汗出为潮热。桂枝汤证的发热汗出,热度不高,为翕翕发热;承气汤证的发热汗出,热度极高,为蒸蒸发热。

  汗出而喘,无大热(不恶寒,反恶热)与无汗而喘,发热恶寒的鉴别:前者为太阳病温病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证,后者为太阳病伤寒麻黄汤证。

  汗出而喘,无大热(不恶寒,反恶热)与汗出而喘,发热恶风的鉴别:前者为太阳病温病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证,后者为太阳病中风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发热恶寒,表有热(热在皮肤),里有寒(寒在骨髓),或四肢厥冷(寒在皮肤)而里有热(热在骨髓)脉浮滑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的鉴别:前者为太阳病温病白虎汤证;后者为太阳病中风桂枝汤证。

  发热恶风,汗出口渴或不恶寒,反恶热,脉洪大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的鉴别:前者为太阳病风温白虎加人参汤证;后者为太阳病中风桂枝汤证。

  发热恶风,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与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的鉴别:前者为太阳病伤寒麻黄汤证,后者为太阳病风湿甘草附子汤证。

  汗出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与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的鉴别:前者为太阳病中风桂枝加附子汤证,后者为太阳病风湿桂枝附子汤证。

  发热不渴,恶寒无汗,咳而微喘与汗出而喘,无大热口渴(不恶寒,反恶热)的鉴别:一为太阳病伤寒小青龙汤证;一为太阳病温病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证。

  项背强几几,汗出恶风与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的鉴别:前者为太阳病中风桂枝加葛根汤证;后者为太阳病伤寒葛根汤证。


更多中医最新资讯,请关注39中医频道——中国第一中医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