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穴的治疗作用呈现出一定的主治规律,主要有分经主治和分部主治两类。大体上,四肢部经穴以分经主治为主,头身部经穴以分部主治为主。
(一)分经主治规律
分经主治,是指某一经脉所属的经穴均可治疗该经经脉及其相表里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是对这一规律的概括。古代医家在论述针灸治疗时,往往只选取有关经脉而不列举具体穴名,即所谓“定经不定穴。”如《灵枢·杂病篇》记载:“齿痛,不恶清饮,取足阳明;恶清饮,取手阳明”。《灵枢·刺热病篇》亦载:“热病始于头首者,刺项太阳而汗出止;热病起于手足胫者,刺足阳明而汗出止。”实践证明,同一经脉的不同经穴,可以治疗本经相同病证。如手太阴肺经的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均可治疗咳嗽、气喘等肺系疾患,说明腧穴有分经主治规律。根据腧穴的分经主治规律,后世医家在针灸治疗上有“宁失其穴,勿失其经”之说。
经脉具有表里关系。经穴既可主治本经循行部位的病证,又可治疗相表里经脉的病证。如手太阴肺经的列缺穴,不仅主治本经的咳嗽、胸闷等病证,还能治疗与其相表里的手阳明大肠经的头痛、项强等病证。
(二)分部主治规律
分部主治,是指处于身体某一部位的腧穴均可治疗该部位的病证。腧穴的分部主治与腧穴的局部治疗作用有相关性。位于头面、颈项部的腧穴,以治疗头面五官及颈项部病证为主;位于胸腹部的腧穴,以治疗脏腑病证为主;位于四肢部的腧穴,可以治疗四肢的病证。人体某一部位出现病证,均可选取位于相应部位的腧穴治疗,或循经近道取穴,或在局部直接选取腧穴。《灵枢·络始》载:“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病生于头者头重,生于手者臂重,生于足者足重,治病者先刺其病所从生者也。”《素问·水热穴论》载:“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这些都与腧穴的分部主治规律有关。
十四经腧穴的主治既各具特点,又有其共性,兹分经列表、分部绘图简介于下。详见表2-1,图2-1。
表2-1 十四经腧穴主治异同表
手三阳经
足三阳经
足三阴经
任督二脉
图2-1经穴分部主治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