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介宾守气方法

时间:2009-10-18 |来源:三九中医药网 收集整理|点击:


(1)提按法:即针刺得气后,使针尖守住有感觉的部位,并按提针柄,但勿使针尖脱离感觉。若用于补法,刺手要往里轻按;用于泻时,刺手须往外轻提,注意使用腕指暗劲,以保持较长时间的针感。

    (2)捻转法:是在针下得气,患者有舒适感时,术者用右手腕指暗劲,拇指向前或向后捻转针柄。若用于虚证,拇指向前,用于实证,拇指向后,保持针尖顶住针感勿离位,以维持感觉时间延长。

    守气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实施调气手法。所谓调气就是调和机体阴阳之气。《难经·七十二难》指出:“知其内外表里,随其阴阳而调之,故曰调气之方,必在阴阳。”因此,“调气”就是运用各种针刺补泻手法的最终目的,故《灵枢·终始》篇曰:“凡刺之道,气调而止。”杨氏常用的调气手法主要有三种。

    一是补法。即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施以较弱的捻转提插手法。捻转以拇指向前为主,提插以紧按慢提为核心,捻转幅度在90度以内,针尖上下提插在05厘米之间。此法具有补虚调气的作用。

    二是平法。即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施以中等的捻转提插方法,捻转与提插同时进行。捻转幅度在90~180度之间,针尖上下提插在1厘米之间。此法能调和阴阳之气,主要用于治疗经气逆乱或虚实夹杂之证。

    三是泻法。即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施以较强的捻转提插方法。捻转以拇指向后为主,提插以紧提慢按为核心。捻转幅度大于180度,针尖上下提插距离在15厘米之间。此法具有祛邪调气的作用。

    此外,杨氏还喜用透穴刺法。他特别赞赏《玉龙歌》“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的主张。认为透穴刺法既可精简用穴,又可扩大刺激面以增强针刺强度,或使针刺感应易于扩散传导,因而每使疗效倍增。杨氏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出不少“一针两穴”的方法,常用者如下:

合谷透劳宫:主治胸闷,胃脘痛,鹅掌风,手脱皮,手出汗。

合谷透鱼际:主治咳嗽,咽痛,拇指扭伤。

太阳透下关:主治牙痛。

太阳透率谷:主治头痛,偏头痛,头风。

太冲透太白:主治小儿惊风。

太冲透涌泉:主治小儿惊风。

列缺透太渊:主治痰饮咳嗽。

条口透承山:主治肩凝症。

透极泉、曲池透少海、外关透内关、合谷透劳宫:主治上肢麻木、疼痛、瘫痪。

阳陵泉透阴陵泉、绝骨透三阴交:主治下肢麻木、疼痛、瘫痪,口苦,呕吐。

阳溪透阳谷、阳池:主治腕部扭伤疼痛。

丘墟透照海:主治踝关节扭伤疼痛,胸胁疼痛,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

昆仑透太溪:主治足跟痛,头痛,牙痛。

神门透灵道:主治神经衰弱,失眠,多梦,心悸,癫痫,精神分裂症,狂症。

太渊透经渠:主治咳嗽、气喘。

攒竹透丝竹空:主治眉棱骨痛。

上脘透神阙:主治胃下垂。

子宫穴透曲骨:主治阴挺。

合谷透二间或三间:主治风火牙痛。

内关透外关:主治胸胁痛,心绞痛,心悸。

地仓透颊车、颊车透地仓:主治面瘫,流口水。

间使透支沟:主治心悸怔忡,疟疾,心痛。

迎香透四白:主治胆道蛔虫,面瘫。

曲池透少海:主治肘臂强痛,耳鸣耳聋。

攒竹透鱼腰:主治眼睑动,目疾,前额痛。

阳白透鱼腰:主治前额痛,目疾,面瘫。

攒竹透印堂:主治前头痛,小儿急慢性惊风。

后溪透劳宫:主治上肢麻木,手心出汗,心烦,手癣。

绝骨透三阴交:主治落枕,胁肋痛,偏头痛。

地仓透大迎:主治口眼歪斜。

例案: 林某某,男,65岁。1992年9月16日初诊。

右侧肩部疼痛7天。

患者自诉于7天前渐起右侧肩部疼痛不适,以酸痛为主,并向背部放射,夜间尤甚。肩部活动不利,用手摸背、穿衣、梳头等均感困难,故求杨氏针灸治疗。诊见患者痛苦表情,被动外展患肢时,患病肩部随之高耸,不能外展、外旋,局部皮色未变,触之不热,饮食尚可,二便亦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紧。此为风寒之邪,侵袭经络,致气血凝滞,痹阻经络所致。治宜温经散寒,通络止痛。处方:肩外俞、肩、手三里、合谷。上述诸穴,均取患侧,用无痛进针法进针得气后,再行调气法中的泻法,致气至病所,留针30分钟。患部针后拔罐,留罐15分钟。每日一次,连续治疗10次后,病情明显好转,停诊休息一周。10月3日复诊,因遇天气变化疼痛有所反复。仍取上述穴位,加配天宗,针用泻法,并嘱患者加强功能锻炼。至1993年11月5日,共针30余次而获痊愈。

    按:肩周炎俗称漏肩风,因好发于50岁左右的人,故又有“五十肩”之称,属于中医痹证范畴。《素问·痹论》指出:“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本例患者以关节酸痛为主,入夜尤重,乃风寒湿邪流注于经络、关节阻碍气血运行所致。故取合谷、手三里、肩以疏通阳明经气,配肩外俞、天宗以调和筋骨气血,局部加拔火罐以散寒止痛,诸穴相伍,共奏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之功。杨氏治疗本病多采用远近配穴的方法,常用穴位有肩、肩、肩外俞、肩贞、天宗、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后溪等;针刺手法喜用调气法中的泻法,但针感须达病所,俾经络疏通,气血流畅,遂达“通则不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