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猝死可以预防

时间:2009-07-30 |来源:三九医药网 收集整理|点击:


  卫生部近十年的中国卫生统计数据显示,心脑血管类疾病致死一直处于中国人疾病死亡原因的前列,且每年的发病率、致死率节节攀升。近年来,此类疾病更频频垂青中青年人群,特别是知识分子、脑力劳动者、知名企业高层领导,“猝死”的事件反复出现在新闻中。

  这样的悲剧能否避免? 繁忙的都市人又该如何把握生活与事业的平衡点?本报特别综合整理了中国健康教育首席专家,联合国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和平使者,心脑血管疾病治疗

  一线的权威专家洪昭光教授对此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办法,以飨读者。

  什么是“猝死”

  目前,“猝死”在国内外尚无统一定义,死亡时间不定。著名国际大型心血管病研究“莫尼卡”方案为了形成国际统一标准,特根据死亡的时间,将“猝死”定义为:1小时内死亡,6小时内死亡和24小时内死亡等3种,许多疾病如心、脑、血管、胰腺炎,还有剧烈运动等都可以造成猝死,而这里谈的主要是意外发生的心性死亡,一般发生在1小时内和6小时内。

  生老病死本是自然现象,但中青年猝死却犹如晴天霹雳,对亲人是沉重的打击。一项调查表明,在人生43件“生活负面事件”中,中年丧偶位居榜首(得100分),远超过坐牢(得63分)带来的伤害。而如果是猝死,得分还要再增加几倍。除此之外,中青年处于事业发展巅峰期,承担重要的工作职责。

  看似健康的中青年人缘何“猝死”

  中青年“猝死”的诱因很多。从心理角度来说,个人对健康的漠视是导致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但社会因素也不可忽视,在今天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很多人四处奔波,日夜操劳,容易产生烦躁情绪,而这种生活状态折射到人的体内,必然导致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功能失调,产生一系列亚健康和生活方式疾病,最终导致生命的消逝。

  从生理角度来说,心性猝死是在有一定内外病理隐患上的“暴发”事件。心性猝死的发病过程极为复杂,没有重复病例,具体过程尚未彻底弄清。但我们可以形象地将之理解为由“定时炸弹”(基本病理因素)加“引爆操作”(诱发因素)共同造成的。

  “定时炸弹”就是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及其造成的心肌不同程度的缺血状态。再小的斑块一旦破裂,只要数分钟,即可因血栓造成冠状动脉严重堵塞,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斑块破裂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但临床上常见的30秒内的瞬间立即死亡则是由心电紊乱造成的心室纤颤(占90%)或心脏停搏(占10%)造成,其原因是过重的心理负担或体力运动负担造成心肌缺血诱发心电紊乱,心律失常。

  猝死能有效预防吗

  大多情况下,猝死是可以避免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健康心态是人生的方向盘,而人生的航向就把握在自己手中,可是,大多数人往往重治疗轻预防。等生了病,用大量财力、精力去治疗。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工作是永远做不完的,凡事一定要有度,量力而行,适可而止。中年人健康的最大对手就是自己,只要能战胜自己的弱点,真正做到科学工作,科学生活,疾病就很难侵犯你了。

  有了健康的心态,还要有良好的生活状态。“猝死”有四大疾病诱因:悄悄的凶手——高血压;无声的凶手——高血脂;微笑的凶手——吸烟;甜蜜的凶手——糖尿病。这四个凶手心狠手辣,个个能独立致病。它们外表低调,初期无明显症状,而当病情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加上精神疲劳等方面的导火线,就会大大增加猝死的可能。如果四者联手,危险性更大,因此,务必全面综合防治,才能收到疗效。

  另外,合理膳食、适量运动、自我保健、心理平衡也能使猝死现象减少50%-75%,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生活也应当符合大自然的规律,不然就会付出代价。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药物是快乐,最好的心情是宁静,最好的运动是步行,做到了这几点,健康离我们并不遥远。

最新发表

点击排行

更多中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