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妇女如常见的乳腺疾病。本病的命名学很混乱,又名小叶增生、乳腺结构不良症、纤维囊性病等。以往曾称为慢性囊性乳腺炎,实际上本病无炎症性改变,因而不宜应用。本病的特点是乳腺组成成分的增生,在结构、数量及组织形态上表现出异常,故称为囊性增生病或乳腺结构不良症。
【治疗措施】
囊性增生病绝大部份可以用非手术治疗,用乳罩托起,中药疏肝理气及调和等方法可缓解疼痛。绝经前期疼痛明显时,可在来潮前服用甲基睾丸素,1日3次,每次5mg;亦可口服孕酮,每日5~10mg,在前服7~10天。近年来应用维生素E治疗,亦有缓解疼痛的作用。对病灶局限于一部份,后仍有明显肿块者也可应用手术治疗。
【病因学】
本病常见于30~50岁的妇女,与卵巢功能失调有关。周期内乳腺同样亦有周期性的变化,当体内激素比例失去平衡,雌激素水平升高与黄体素比例失调,使乳腺增生后复旧不全,引起乳腺组织增生。
【病理改变】
切除标本常呈黄白色,质韧,无包膜。切面有时见有很多散的小囊,实际上是囊状扩张的大小导管,囊壁大多平滑,内有黄绿色或棕色粘稠液体。有时有黄白色乳酪样的物质自管口溢出。如为弥漫性囊性病,则称schimmelbusche病。单个张力较大的青色囊肿称蓝顶囊肿。
【流行病学】
囊性增生病与乳腺癌的关系尚不明确。流行病学研究提示囊性增生病患者以后发生乳腺癌的机会为正常人群的2~4倍。囊性增生病本身是否会恶变与其导管上皮增生程度有关。单纯性的囊性增生病很少有恶变,如果伴有上皮不典型增生,特别是重度者,则恶变的可能较大,属于癌前期病变。
【临床表现】
病人常有一侧或两侧胀痛,轻者如针刺样,可累及到肩部、上肢或胸背部。一般在来潮前明显,来潮后疼痛减轻或消失。检查时内有散在的圆形结节,大小不等,质韧,有时有触痛。结节与周围乳腺组织的界限不清,不与皮肤或胸肌粘连,有时表现为边界不清的增厚区。病灶位于外上方较多,也可影响到整个。少数病人可有乳头溢液,常为棕色、浆液性或血性液体。病程有时很长,但停经后症状常自动消失或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