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的一个秋夜,四川省某县一所小学的晚自修下课铃响后,电灯突然熄灭,学生们蜂拥走出教室下楼,不知谁突然喊了一声“鬼来了”,学生们恐慌地奔跑下楼,场面一片混乱,最终造成7人死亡,37人受伤,其中5人重伤……
孩子是父母手心里的宝贝,每一位父母都有这样的淳朴想法:孩子能够平平安安地长大。然而,当父母们把关注儿童的目光聚焦在学习、饮食和心理等“重要领域”的时候,却未必知道这样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权威论断:意外伤害已经超过其他疾病,成为祖国的花朵——儿童的健康头号“杀手”。
如何才能让孩子尽量避免意外伤害的摧“花”辣手?父母们该如何做,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护花使者”?为此,笔者采访了儿童保健专家许积德教授。
意外伤害,命中注定的“天灾”?
望着坐在一群活蹦乱跳的孩子中间的慈眉善目、鹤发童颜的许积德教授,笔者不禁疑惑,是不是做儿科医生就能保持一颗年轻的心?
对孩子们和颜悦色、一直微笑的许教授,在谈到采访的中心话题——“儿童意外伤害”时,一下变得严肃起来。“儿童意外伤害已经成为我国14岁以下儿童的首位死亡原因。”提到这个残酷的事实,许教授的语气十分沉重。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有上万儿童死于意外伤害,意外死亡率约为26.1%。更有上千万儿童因意外事故受伤或致残。
相关的调查资料表明,由于意外伤害造成儿童死亡的原因中,前几位为溺水、交通事故、中毒、跌落和烧烫伤所占据。
在医学领域,意外伤害被定义为:由意想不到的原因造成的损害或死亡。从字面上理解,意外伤害似乎是不可避免的,更有不少人认为,意外伤害是挡都挡不住,命中注定的“天灾”。
对此,许教授并不认同。他告诉笔者,儿童期意外伤害,有它的发生规律、危险因素,是可以预防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意外伤害并非天灾,而是疏忽大意导致的人祸!
家庭及学校,意外伤害的“温床”
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许多人将之归罪于孩子年少无知、不懂事,从而认为发生意外难以避免。
“不可否认,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与儿童本身的因素有关。”许教授说,“包括小儿好奇、多动、自控能力差;模仿能力强,尤其看到电视上的某些内容之后;接受安全教育时理解程度较差;等等。而有精神、心理、行为障碍(例如智能低下,行为偏离,有多动症或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更易发生意外伤害。”
“但是,环境因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当笔者疑惑之时,许教授转而强调。
许教授将环境因素分为两方面,即家庭环境及社会环境(包括学校、马路及其他公共场所)。在一般人眼中看来,家庭及学校是孩子最好的“避风港”,但实际上却是潜伏儿童意外伤害的“温床”,如家庭设施及对小儿的护理缺乏预见性,没有完全从小儿的角度考虑如何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像桌子、椅子的角是尖的(应是圆钝的);平时厕所门没有关上,婴幼儿就有可能爬到或栽倒在抽水马桶内溺水死亡;孩子的活动场所或学校场地不平,容易发生跌伤。
此外,“护花使者”——家长的观念,亦相当关键。按家长自身对保护小儿、预防意外损伤的意识不同,常见以下四种类型:
第一类,温室包围型。这类家长对意外的危险意识极为强烈,整天把孩子搂在怀里,牵在手里,使用了所有的保护性措施及禁令,抑制了孩子从日常生活中体验生活的欲望。而一旦孩子远离了父母的视线,就会去触犯“禁令”,甚至做一些更危险的动作,可万一发生意外时,却手足无措。
第二类,稻草人型。这类家长对危险毫无预见性,他们认为只要自己在场就可以预防各种类型的意外伤害。“孩子想玩就玩吧,反正有我在场呢,伤不到哪里去”。而意外伤害往往是在自以为是的父母在场的情况下发生。这类父母在不在场都一样,就如稻草人,不能阻止飞鸟们偷食。
第三类,填鸭型。家长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完全是填鸭式灌输。这个很危险,那个要注意,罗罗唆唆,每天对着孩子说个不停。孩子是否听进去,是否听懂并不知道,家长又缺乏具体的预防措施。一旦发生意外,家长又气又急,“这孩子,哪里危险,我都告诉他了,他还这样,实在没办法”。
第四类,智慧型。这类父母既知道孩子天性好奇,主动探索世界,他们放手让孩子进行各种活动,同时,也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并采取各种安全保护性措施,最大限度地预防潜在的意外伤害危险。
学龄前,家长细心保护为主
“护花使者”们,你属于上述四型中的哪类呢?毋庸置疑,智慧型是我们推崇的。那么,让我们跟随许教授的良言来做一个理智型的父母吧。
要预防儿童意外伤害,需要针对不同年龄,采取多种预防措施。对0—7岁的孩子,家长应及时察觉并消除潜在的危险因素。
预防窒息婴儿平时应仰卧或侧卧,俯卧会增加猝死的机会。喂奶时必须把婴儿抱起来,不要母子睡在同一张被子里躺着喂,以防母亲睡着后,身体或乳房堵住婴儿的鼻口部;幼儿睡觉时不要用被子将头蒙住,睡的小床不应留有包扎带、小毛巾、塑料袋。幼儿不宜吃各种炒货(如瓜子、花生等),不要喂食果冻;不要给婴幼儿玩珠子、纽扣;摇铃上的铃铛直径需大于2.5厘米;动物玩具上的假眼珠应牢牢固定。
预防溺水为婴幼儿洗澡时,家长不要因别的事情而离开,浴缸内的水达3—5厘米深时,小儿突然滑倒,面部向下可致窒息;平时厕所门要关紧,否则孩子有可能闯进去翻入抽水马桶而溺水;农村家庭的水缸及户外的井要加盖,不让幼儿在河边或水沟处嬉戏。
预防烫伤洗澡时先放冷水再放热水调节水温,热水龙头上要包有厚布,如果淋浴,水温应调至50摄氏度以下;餐桌上不要铺台布,小儿喜欢拉台布,如果餐桌上放有热汤、热菜,可打翻造成烫伤。
预防跌伤、外伤 已会翻身的婴儿(一般5个月后)不要单独放在无床栏的床上;家长不要向高处抛掷婴儿,否则容易发生脑外伤;家长用的剃须刀、剪刀及厨房的菜刀,应放在幼儿拿不到的地方或另加锁;室内的小书橱或柜子装物不多时,易被幼儿拉到而造成压伤,应当用螺丝固定于墙壁上;学步车对训练走路毫无帮助,滑速过快或撞及其他物体时易翻车,最好不用学步车。
预防触电婴幼儿喜欢把东西插入有孔的洞眼中,如果插入物为金属,会立即触电而亡。因而室内电源插座应安装在离地1.60米的高度,如果已装在靠近地面处,应用家具挡住或用胶布封住。
预防中毒药物应加锁保管,内服药与外用药要分开保管,清洁剂、洗涤剂亦应加锁,以免孩子误服而发生中毒;厨房的砧板、菜刀生熟要分开;从冰箱内取出的食物应煮沸后再吃。
读书郎,家长要教会自救
7~12岁这一年龄阶段的预防措施,除针对性地进行安全教育外,更重要的是教会其自救自护。
安全教育包括预防溺水、车祸、外伤、中毒等。教育孩子不要到不熟悉深浅的河中游泳,要看清游泳场所的深水区标记。过马路要看红绿灯,走横道线,这是人人须懂的基本知识,最重要的是家长平时与孩子外出时要以身作则。目前暴力事件的发生在校园内外并不十分少见,教育孩子放学后按时回家,不要吃小摊上售的食品,不要采野果吃。
自救自护包括以下内容:
相信直觉,识别别人的诱惑 在紧要关头对陌生人的感觉是从两眼看、两耳听他说的话中辨别出来的,一旦感觉陌生人对你的身体有威胁时,就应跑开或呼救。拒绝陌生人送的玩具、吃的东西,不要跟陌生人走。
练习呼喊“救命”一个人在家里发生意外突发事件,如家里失火,马路上遇歹徒殴打侮辱时,要大声呼喊“救命”,要相信当人们听到呼救声时总有人来帮助你。但多数情况下,真的发生意外时,少儿会由于慌张而呼喊不出,为此平时要多练习,喊得越响越好。只有平时多练习,发生紧急情况时才能发出呼救声。
学会报警发生意外情况时要正确报警。例如:匪警拨打110,火警拨打119,医疗急救拨打120。这三个电话平时要反复问,直到孩子完全正确脱口而出。家里电话机旁要备一张电话卡,写上这三个电话号码及父母的手机或上班的电话。
演习救火家庭或学校发生火灾的机会极少,但一旦发生,如果能自救,则对生命及避免残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发生火灾时,不要乘电梯,应走安全门。如果室外失火,应拨119电话,在打开房门逃离之前仔细观察烟雾是否已进入房内,如已进入,应尽可能打开窗户通风,并挥动彩色衣服(或物品)向行人呼救。烟雾尚未进入的话,则用手轻触金属门柄或门框,如果不热,说明火势离房门还远,可开门后迅速逃离。如果门柄是热的,提示火已靠近房门,不能开门,必须通过窗户向外求救。
对12—18岁的少儿,预防措施的重点包括心理疏导,增加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流。该年龄段孩子情绪不稳定,易激动,自我独立意识强,有爱好,有理想,但有时得不到满足,自杀比例增加。家长平时应观察孩子在行为及言语上有无特殊或异常,学习成绩如何,同学之间关系怎样,特别是已进入青春期的女孩,容易出现早恋,是否有失恋或受污辱、受骗情况等。通过平时双方加强彼此间的情感及思想上的交流,及时发现和消除孩子悲观绝望的不良情绪,防止自杀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