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三九医药网 > 骨科 > 骨科专题 >

骨科进步 理念先行

时间:2009-08-07 |来源:三九医药网 收集整理|点击:


  谈到医学发展,人们常热衷于研讨某一新技术、新方法,却往往忽略了导致发展的深层原因――理念。3月24日,在广州召开的国际创伤骨科高峰论坛上,卢世璧院士、邱贵兴教授、曾炳芳教授、裴国献教授等数位骨科重量级专家,略去一项项具体的新技术、新方法,就理念展开论述,令人耳目一新。

  微创干扰最少的方式

  微创外科理念推动了骨科治疗的转变。在骨科,微创更为具体的解释是:对骨折部位干扰最少的方式。

  曾炳芳教授说,目前的理念是尊重骨折部分的生物学环境,因此,能不切开复位的应该不切开。裴国献教授介绍,从早期提倡的骨断端加压和坚强固定,现已过渡到强调骨折的生物学治疗,重视骨折局部软组织的血运。他说,骨折后,人体有一自主修复过程,骨折区的血运会增加。所以,对长骨骨折,目前不再强求解剖复位,而着重恢复肢体的力线和长度,并更加重视对骨折部位血供的保护和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在技术上,强调采用闭合复位和闭合穿钉。不要求以牺牲局部血供为代价的精确复位和广泛的软组织剥离,不要求内固定物与骨骼间的紧密贴合,甚至不要求骨折端间的绝对稳定,从而使骨折的愈合时间与质量得到进一步的保证。在生物学治疗的理念下,多种创新性的内固定技术与内固定器相继研发和应用,骨皮质有限接触或不接触等均是微创外科理念的具体体现。

  然而能够做到微创,还受到很多因素甚至是非技术因素的影响。比如,新的理念不仅应该让医生知道也应该告诉患者。但是,我们临床医生由于忙或由于难以将医学知识通俗地告诉病人,加上医患间存在着不信任,不少病人尚无法接受新理念。

  专家举例说,一位到中国交流的德国医生看到有位医生为一位长骨骨折的病人做切开复位,便奇怪地问为什么,中国医生说:“病人术后要看片子,我没办法!”尽管医生告诉过病人:“虽然不切开在术后可能看起来接得不正,但由于对创伤局部干扰小,更利于康复,经过一段时间就会好的。”但是不行,病人只管看片子上对得正不正,而不听什么力线、肢长,你说慢慢长就会好,他要的是马上对正。否则就会拿着“不正”的片子到处告。这种情况让德国医生感到很不可思议。因此,要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医生还需要加强“沟通”能力。

  人性化让人们保持健康

  医生在工作中需要保持高度理智,感情色彩往往影响诊断和治疗。这种强调理性的提法本是为了更好地治疗病人,然而有人将之极端化,成为看病时见病不见人的理论依据。目前人性化的治疗理念强调医生面对的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社会人,而不是修理的物品。裴国献教授说,新的理念要求医生能够为患者创造或提供一定的有利于创伤和身心康复的条件,而绝非仅是一个单纯的外科手术过程。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病为中心的理念,强调人的差异性,强调遵循循证医学原则,从病人的角度综合考虑治疗手段。

  曾炳芳教授举外国大牌专家的一篇论文,阐述了一个医生的最高境界是让人们保持健康。老年人因骨质疏松跌倒后容易骨折,那位专家便论“如何防止老年人跌倒”,从如何纠正骨质疏松,如何防止跌倒入手。这种看似“浅显”的论题,与人们想象的大专家论文相去甚远,然而它却是目前国际上医学专家重视人性化的具体体现。

  规范技术管理都需要

  人工关节的出现对关节外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同时它也是一个高费用的方法。由于临床手术指征掌握不当和病人经济上的原因,致使目前滥换与该换的换不上两种情况均相当突出。到底什么情况下该换呢?卢世壁院士说,疼痛和功能障碍,特别是疼痛,而不是凭片子上有了问题就换。考虑要不要手术,首先考虑病人疼痛情况。他说,真正做人工关节的只是骨关节炎病人中的极少数,尽管软骨损伤是不可再生的,但从发病到需要置换,这期间可以有很长时间,因此,临床医生要为病人着想,采取恰当措施防止病情发展就显得更加重要。

  同样亟待规范的还有管理。目前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推出,但是往往还未取得可靠验证已经在临床开展。还有的新仪器设备,没有经过正规培训就投入使用,医生对这些新设备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就像路上车越来越多,大量新车、新手上路却又没有交通法规一样,其危险程度可想而知。因此专家们呼吁积极制定并实施全国统一的专科诊疗技术标准、规范和临床评价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促进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和科学化。对新技术要实行准入,防止追时髦,一哄而起。专家们认为,依据标准,才能科学、客观地评价临床工作及临床研究,这是摆在临床医生面前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

上一篇:骨科治疗三大“误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