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常用方剂

时间:2009-10-23 |来源:三九中医药网 收集整理|点击:


    瘤细胞的起源

  多发性骨髓瘤是由浆细胞单克隆繁殖所形成的恶性肿瘤,浆细胞是一种成熟的、能产生抗体的B淋巴细胞。骨髓瘤细胞多聚集在骨髓腔内,也可侵犯骨壁骨质层、有时骨髓瘤仅仅发生在一块骨骼的骨髓腔中,形成单一的瘤体,这种情况称做浆细胞瘤。但在大多数情况下,骨髓瘤细胞聚集在多处骨骼中,常形成多发性肿瘤并引起其它的并发症,这种情况称为多发性骨髓瘤。

症状、诊断与分期

  多发性骨髓瘤好发于老年人,平均发病年龄在70岁左右。由于多发性骨髓瘤病人体内有过多的浆细胞以及这些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蛋白,常常引起多种严重的并发症,包括:

  (1)增殖过量的骨髓瘤细胞破坏骨骼,引起骨痛(多发生在背部及肋骨)或骨折(多发生在下肢骨骼)。骨痛有时造成病人活动困难。

  (2)当骨骼受到破坏时,骨质中的大量钙释放到血液中,导致血钙升高。高血钙可以引起食欲减退、恶心、口渴、疲乏无力以及烦躁不安等症状。

  (3)骨髓瘤病人缺乏正常的免疫球蛋白以及补体激活功能缺陷常造成病人的抗感染能力降低,从而易发生反复感染。

  (4)血中过多的抗体蛋白(M蛋白或副蛋白)及钙,影响肾脏的滤过功能,造成肾功能的损害。

  骨髓瘤有一些生物学及免疫学特性可以提示其预后。如病人血清β2-微球蛋白含量可以反应出肿瘤负荷大小以及肾功能的情况,也是评估病人生存期的最重要指标,但它不能作为监测病情发展的根据。其它不利于预后的因素包括血清乳酸脱氢酶含量升高,浆细胞形态不成熟,少于二倍体染色体以及表现为髓单核细胞型。

  有些病人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符合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但他们没有明显症状,且情况一直稳定。对这些无明显症状的多发性骨髓瘤病人,可能在数月或数年内都无需给予治疗。另一组病人表现为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他们在几年内都不会发展为明显的多发性骨髓瘤。诊断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的标准是:病人骨质、血红蛋白及血清钙均正常,血清副蛋白病含量不高、骨髓浆细胞少于10%以及H³-胸腺嘧啶标记指数不高。无明显症状的多发性骨髓瘤病人很少有溶骨性病变、无骨折、血红蛋白及血清钙正常、骨髓浆细胞少于20%以及H³-胸腺嘧啶标记指数不高。有许多实验检查可以区分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与多发性骨髓瘤,这些实验包括肿瘤细胞标记指数、浆细胞酸性磷酸酶或β-葡萄糖醛酸酶染色及血清β2-微球蛋白检测。

  诊断检查应包括全血细胞计数及骨髓抽吸活检。血清电解质及免疫球蛋白(Ig)定量测定有助于了解M蛋白含量,可以反映病人的肿瘤负荷。连续检测免疫球蛋白浓度比做血清蛋白电泳更能准确地反映疾病的程度。使用浊度测定法比辐射免疫扩散法所测得的免疫球蛋白含量在监测病情进展方面更为准确。血及尿液标本的免疫电泳可以确定副蛋白类型,并且可以检测出尿液中存在的轻链。绝大多数多发性骨髓瘤只分泌一种免疫球蛋白,约60%-70%的病例分泌IgG;约20%的病例分泌IgA;约15%的病例仅分泌轻链;极少数病例分泌IgD或IgE;约1%的病人不分泌免疫球蛋白。

  测定血清钙含量以便警惕与高钙血症有关的症状。由于副蛋白有时与钙结合,所以可以产生假性高钙血症,对血清钙含量升高而无症状的病人应当检测其血清游离钙水平。

  检测血清尿素氮、肌酐以及肌酐清除率可以评估肾功能。对可疑多发性骨髓瘤或多发性骨髓瘤伴肾功能异常的病人应保持液体入量充足,不要给予脱水处理(如静脉肾盂造影),脱水状态对处于边缘性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容易诱发急性肾衰。多发性骨髓瘤病人发生肾功能不全是很常见的,它的发生可能有几种原因,包括骨髓瘤细胞分泌的蛋白造成肾小管阻塞、淀粉样变性、肾盂肾炎、血液粘滞性过高、浆细胞对肾脏的浸润以及尿路梗阻。对多发性骨髓瘤病人做仔细的尿液细胞学检查,有时可以鉴别肾功能不全的原因,而不需要再做肾脏活检。

  放射影像学检查包括X光胸片以及全身的骨骼拍片,后者可以显示骨骼受损及骨折的情况,特别要注意下肢骨骼溶骨性病变可造成骨折,有时需要给予预防性放疗。虽然溶骨性病变在多发性骨髓瘤是最具特征性的表现,但骨质疏松症也很常见,极少数病例还可以发生骨硬化性病变。放射性同位素骨扫描对诊断没有什么意义。

  多发性骨髓瘤完全缓解的定义是:免疫固定法测不到尿及血中的β2-微球蛋白成分;免疫过氧化物酶染色法检查骨髓活检细胞标本中的浆细胞少于3%;血清钙含量正常;以及无新发生的骨病变。至于微球蛋白水平下降多少(90%、75%、或50%)定为部分缓解,目前还无一致的标准。

    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一般采用全息肿瘤康复液治疗,结合六神丸,钙剂,维生素AD治疗,适当结合糖皮质激素。一般,病人如果能按要求用药,2-3个疗程可以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