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皮针疗法

时间:2009-10-20 |来源:三九中医药网 收集整理|点击:


  头皮针疗法(简称头针),是用针刺头皮的某些特定区域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是运用祖国医学的针灸学及现代医学的大脑皮层定位理论的一种新型疗法。具有进针快、捻针快、起针快的“三快”特点。《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脉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中督脉“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上巅”;足太阳膀胱经“上额,交巅……从巅入络脑”;手少阳三焦经“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足少阳胆经“上抵头角,下耳后”;足阳明胃经“循发际至额颅”;足厥阴肝经“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阳跷绕头,“在项中两筋间入脑”;阳维脉绕头“会哑门、风府,复入风池”,亦通脑。此外,十二经别和十二经筋中,分布于头部者亦多,如手少阳经别,“指天,别于巅”;“足太阳之筋……

  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足少阳之筋……上额角,交巅上”,“手太阳之筋……上颌,结于角”;“手少阳之筋……上乘颌,结于角”;“手阳明之筋……上左角,络头,下右颌”;足阳明之别,“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这些分布于头的经别、经筋、.络脉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脑联系。《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惫矣”,亦即髓脑的内在变化,通过经络气血反映于头部。《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上属于脑。”这就是说,诸脉皆上系于目,会于脑。头脑是脏腑、经络之气血汇聚的部位,它们在生理上关系密切,病理上也密切相关。针刺头部刺激区,不仅能疏通气血,调理阴阳,且可系统调节各脏腑的功能,从而治疗全身各种疾病。

  【操作方法】

  一、标准线的定位与主治

  头针施术部位是按区定穴,联穴划线,以线归经。标准线分为4个区,共14条。

  1.额区

  (1)额中线:额部正中发际内,自发际上0.5寸,即神庭穴向下针1寸。属督脉经。主治神志病及头、鼻、舌、咽喉病等。

  (2)额旁1线:额部额中线外侧,直对目内眦角,自发际上 o.5寸,即眉冲穴沿经向下针1寸。属足太阳膀胱经。主治肺、支气管、心脏等上焦病症。

  (3)额旁2线:额部额旁1线的外侧,直对瞳孔,自发际上0.5寸,即头临泣穴沿经向下针1寸。属足少阳胆经。主治脾、胃、肝、胆、胰等中焦病症。

  (4)额旁3线:额旁2线的外侧,直对目外眦角,自头维穴内侧0.75寸处,即本神穴与头维穴之间发际上0.5寸,向下针1寸。属足少阳胆经和足阳明胃经。主治肾、膀胱、生殖系统等下焦病症。

  2.顶区

  (1)顶中线:头顶部正中线,自百会穴向前至前顶穴。属督脉经。主治腰腿足病证,如瘫痪、麻木、疼痛及皮层性多尿、脱肛、小儿夜尿、高血压、头顶痛等。

  (2)顶颞前斜线:头部侧面,即自前顶穴起,止于悬厘穴。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将全线分为5等份,上1/5治下肢运动异常,如瘫痪、无力、关节痛等;中z/5治上肢运动异常;下2/5治头面部病症,如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脑动脉硬化等。

  (3)顶颞后斜线:头部侧面,位于顶颞前斜线之后,与之相距1寸,即自百会穴起,止于曲鬓穴,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将全线5等份,上1/5治下肢感觉异常,中2/5治上肢感觉异常,下2/5治头面部感觉异常。

  (4)顶部1线:在头顶部顶中线外侧,两线相距1.5寸,即自承光穴起沿经往后针1.5寸。属足太阳膀胱经。主治腰腿病症,如瘫痪、麻木、疼痛等。

  (5)顶部2线:在头顶部顶旁1线外侧,两线相距0•75寸,即自正营穴起沿经往后针1.5寸。属足少阳胆经。主治肩、臂、手之瘫痪、麻木、疼痛等。

  3.颞区

  (1)颞前线:头部侧面,颞部两鬓内,即自颔厌穴起,止于悬厘穴。属足少阳9 7 3 1 2 3 4 4 8 :

上一篇:缇针疗法 下一篇:鼻针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