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至

时间:2009-10-18 |来源:三九中医药网 收集整理|点击:


 

    是指针刺“得气”后,运针使气或针感直达病处,是针刺治疗的又一关键所在,同时也是取得疗效的重要保证。这又是李氏在针灸临床治疗中的一大特色。李氏认为,如果针刺不能使气至病所,针刺的作用就不大,治疗效果也就会随之大大减弱。要使气达病所,针刺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针尖方向:针刺直入局部容易得气,而要产生放射、感传就不太容易。欲使针感向下放射传导,针尖方向一定要向下。如治疗踝关节扭伤,针刺阳陵泉时就要针尖向下,使针感放射传导至踝关节脚掌部,方能获效,否则疗效就差。欲使针感向上放射传导,针尖方向一定要向上。如治疗胆道疾病,针刺少阳经的阳陵泉时就要针尖向上,使气随胆经传导胸胁部,疼痛可立止。否则就不能达到上传下行气至病所的效果。

    2.手押压:欲使针感向一定方向传导,手押压也非常重要。欲使针感上传,手押压应在针的下方,使经气向着上方传导。如胃脘痛取足三里,时手应押压针的下方,使胃脘有舒适感为度。欲使针感下传远端,手押压应在针的上方,使经气向着下方传导。如治疗腕下垂时针刺手三里,手押压应在针的上方,使整个针感向手掌部放射传导。如果要针感上下传导,手押压应在针旁边,可使经气上下传导扩散,获效甚著。

    3.留针候气:身体较强,气血充沛者容易得气。身体虚弱、气血不足的病人,得气不易,传导更难,这时务必细心操作,小幅度地作捻转提插,或静以久留,以候气至。

    4.通经接气:若气不易传导,可在附近寻找表里经的穴位下针,通经调气,使经气易至或上下传导。如胃脘痛时在足三里下针,按上述方法皆不能传导至胃,则可在脾经之阴陵泉或血海处下针,调整气血,肠胃自有感觉。因脾胃二经相表里,胃经属阳经,由头走足,由上往下传较易。脾经属阴经,由足走腹,由下往上传较容易。余可类推。

    5.吸气运气:若气不到病所,可嘱病人吸气数次,则易传感。人体有表里,而气有外气、内气,外气得充,内气已固,气旺而流行通畅,故吸气后可运行气至,传导易获。

    6.切循导气:下针若气不至,可用指切、扣、掐、压所属部位,沿需要之经络上下左右切压,往来循按以导引经气至病所。使气血上下均匀,针下自然沉紧,即可得气。再行提插或捻转法,可使经气或上或下传导。

    7.自我行针催气:若应用四肢五输穴治疗近端或内脏疾病时,则用此法催气至病所。此法针刺穴位后,患者有胀感,嘱患者自己活动肢端,其幅度、强弱以患者能忍受或舒适为度。如汤姓患者,女性,35岁,某光学仪器厂职工,1992年11月5日就诊:左半身无明显诱因软弱无力半年,左下肢行走起步艰难,左手握力较右手差,不能持物,经CT扫描未发现异常。李氏取用阳陵泉,针入得气后嘱患者自我行针,踝关节作屈伸动作,5分钟后,患者诉左侧身体发热,自觉有气动。隔日一次,经数次治疗,患者行走、活动自如而获效。

    要使气至病所,总的来讲,李氏强调要考虑病人身体之强弱、病情之虚实,施针时医者应象《九针十二原》讲的那样“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争取病人的主动配合;操作精细,手押压配合得体。综合采用上述几种方法,欲使气至病所,自然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