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和新辅料在口服中药制剂上应用的进展

时间:2009-10-23 |来源:三九中医药网 收集整理|点击:


    目前中药现代化的呼声极高,而中药制剂现代化又是其中很重要的环节,新技术和新辅料的应用是使中药制剂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回顾近年这方面的进展,推动有效成果的深入开发及广泛应用是有价值的,因此想概括一下与大家共同讨论。
中药提取工艺的进展及一些新辅料的应用

    1.1 加速中药成分提出的水煎新工艺 关注食品安全,探讨食品技术

    1.1.1 中药微粉化可加速提出及体内吸收 我国药厂生产中大多药材采用饮片,也有用原药材,很少用药粉,早已有人证明粗粉的提出率比饮片高,当然比原药材更高得多,但如先经粉碎工艺也有损耗,且粉末不易处理,在过滤时造成困难,故很少应用。如在设备上加以改进,是可能提高提出率的。至于花粉、孢子、细小种子破壁及矿物类药材水不溶性物质,细度越细其生物利用度越高是没有疑问的。山东倍力粉技术公司已有BM-100S、BFM-100或BTM-100等型号设备上市,一般能使粉末细度达300目左右,一般药材细胞破壁≥95%。

    食品论坛
    1.1.2 利用超声波或微波技术加速提出 高频超声波能使中药成分迅速溶出而提出,如报道用高频超声波加速绞股兰总皂甙的提出比一般回沉法增高50%。有人报道超声波应用于快速浸提当归流浸膏,可缩短时间,提高效率。还有应用于芦丁,黄芩甙,小蘖碱及茶多酚的提取。另有报道超声波处理可杀灭酵母菌解决口服液的爆瓶问题。微波萃取技术有操作时间短,溶剂耗量少,成分得率高的特点,国外报道已用于提取棉子糖、豆碱、薄荷、海藻中的成分。国内试用提取丹参有效成分已获满意效果。 食品技术,食品安全,食品质量体系,添加剂,食品营养

    1.1.3 利用高压爆破工艺使中药成分从细胞内迅速溶出,有可能工业化。 食品技术,食品安全,食品质量体系,添加剂,食品营养

    1.2 超临界萃取技术(SFE) 对中药含易挥发生理活性成分的提取,极少损耗破坏且无溶剂残留,产品质量佳,已成功地应用于挥发油,生物碱及内酯类成分。如何降低成本和如何使其适用于水溶性较大的成分有待深入研究开发。 关注食品安全,探讨食品技术
 
    1.3 高速逆流色谱技术(HSCCC) 明胶和琼脂(淀粉)的水溶液分两个水相,能连续、自动、高效地分离提纯,无损耗,溶剂用量小,适用于中药成分的分离提取,已应用于黄酮、生物碱、皂甙、蒽醌等成分提出,获满意效果。如何使之用于生产,急待研究开发。

    1.4 挥发油的提取及保留技术

    1.4.1 微囊包合挥发油工艺 以明胶和阿拉伯胶作原料,挥发油与胶的比例为1:2,甲醛固化,凝聚温度45摄氏度,pH值4.0--4.3,凝聚后最终调至7.0。已有制备牡荆油、黄荆油、薄荷油、苏叶油、陈皮--薄荷油的报道。 关注食品安全,探讨食品技术

    1.4.2 β--环糊精包合挥发油工艺 已有报道包合肉桂、紫苏、香薷、杜鹃、阿魏、羌活、香附、细辛、藿香、大蒜、山苍子油,也有用于包合薄荷脑、冰片、丹皮酚等易挥发的固体,包合芦丁以提高溶解度。对复方中药的混合挥发油也有包合报道,如羚羊感冒片中的薄荷、荆芥、连翘,香附胶囊中的香附、当归、砂仁、陈皮、白术,脑立清中的薄荷脑、冰片、羌活挥发油,还有包合蟾酥降低刺激性。
 
    饱和物的制备方法:

    (1)饱和水溶液法:在β--CD的饱和水溶液中加入欲包合物质,混合30分钟以上,大多数饱和物几乎全沉淀出来,过滤,洗涤,干燥即可,是实验室常用方法,药物与β--CD的比例一般为1:6,收率可达90%以上。

    食品论坛

    (2)研磨法:β--CD加2-5倍量水,加入药物(也可溶于少量溶媒)在研磨机中充分研磨成糊状物,干燥后洗净即可,也是实验室方法。 食品论坛,食品安全,食品技术

    (3)超声波法:以包合物收得率及油回收率为指标,超声波法比电动搅拌好。

    (4)胶体磨法:操作时间短,油回收率高,可放大生产。

    (5)喷雾干燥法:挥发油β-CD包合物在颗粒中不易混匀,改在药液中喷雾干燥,油利用率高,可找到最佳条件。
 
    1.4.3 N-Lok变性淀粉包合挥发油 油与N-Lok约1:4,含油率比β-CD高,值得深入研究。
 
    1.5 中药水煎液的去杂质工艺
 
    1.5.1 醇沉工艺:由于乙醇能溶解大部分中药有效成分而使淀粉,蛋白质,粘液质等无效杂质沉淀而去除,故普遍使用。但使用时醇的浓度一定要通过实验选择不能任意决定。大致分三类:对复方中药的有效成分不太清楚的选用低浓度为宜50--60%.对已知有效成分大多溶于乙醇的复方可考虑中等浓度60-80%。对主要有效成分明确溶于乙醇的复方可考虑高浓度80-95%,同时应以直接用乙醇提取作比较。该工艺的缺点:耗用不少乙醇,对多糖类成分大部耗损,对微量有效成分也有较大耗损。

    食品论坛
 
    1.5.2 絮凝沉淀工艺 食品技术,食品安全,食品质量体系,添加剂,食品营养

    101果汁澄清剂 是一种变性淀粉的水溶液,通常为5%,使用量2-20%,一般以5%为宜,无味无毒,形成沉淀除去不会带来杂质,能较好保留有效成分,降低成本和生产周期,已有报道用于黄芪,茯苓,首乌复方及玉屏风口服液等。

    壳聚糖 是甲壳素脱乙酰而成的新辅料,脱乙酰程度不同性质也不同,购买时要注意规格,其用途很广,在制剂中大多作缓释材料,已有绞股兰总皂甙缓释微球的报道,但在食品工业中常用作絮凝澄清剂.华东理工大学研制成的聚凝净适用于中药水提液的澄清,已有应用于黄芪,白芍,丹参,肉苁蓉等几十种中药及感冒退热冲剂,银杏冲剂等均得满意效果,但对大青和紫苑的有效成分有明显损耗。去除杂质不如醇沉工艺多,适用范围尚有待扩大,药用规格有待批准(听说沈阳药科大学已制成)。

    1.5.3 高速离心工艺 6000转/分以上的高速离心均能使悬浮浑浊的中药液澄清,但生产时易产生滤饼而降速,经常冲洗很麻烦,有待改进。

    1.5.4 超滤技术 将小分子化合物与大分子聚合物分开,已有许多报告及设备,滤速减慢的问题待解决。
 
    1.6 中药提取液的干燥工艺

    1.6.1 喷雾干燥 已有不少生产厂应用,有些中药浸膏粉易粘壁,需要良好助流剂,目前常用的有淀粉、微粉硅胶,但颗粒剂要求水溶的只有可溶性淀粉、乳糖、全预胶化淀粉(不是部分预胶化,如sterch1500) 、麦芽糊精等,有的尚缺药用规格有待研究。

    冷冻低温干燥 不是真空干燥(40--50摄氏度),而是一种新技术,喷雾冷冻通风干燥(可控制<20摄氏度或<10摄氏度)设备已有人研制,尚未成熟,有待研究开发。

    食品论坛

    2. 口服中药制剂的新技术及新辅料应用 食品论坛,食品安全,食品技术

    2.1 剂型的进展及新技术应用

    2.1.1 丸剂的进展 总方向为普通丸→浓缩丸→滴丸→微丸

    关键在中药的提取纯化,如能使提取物的量达到原料的1-8%,同时保持有效成分损耗小于10%。

    2.1.2 片剂的进展 中成药片大多为半浸膏片糖衣片,近年薄膜包衣已经应用,普及仍不够。

    (1) 分散片 大家知道泡腾片是一种依靠酸碱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速崩片,中药片往往剂量已偏大再加泡腾剂是不合理的。分散片可以说是不用酸碱的速崩片,特别适用于老人或幼儿服用。制备关键是选用适当的崩解剂及粘合剂,一般用甘露醇或微晶纤维素为填充剂,用PVP的醇溶液作粘合剂,L-HPC,交联PVP或CMS-Na作崩解剂。由于可迅速崩散,对片重限制不严,可制0.5-2.0g的异形片,很适用于中药,尚可包薄膜衣. 关注食品安全,探讨食品技术

    (2) 咀嚼片 只要是口味不太难吃的品种,浸膏粉吸潮性较小的均可制备,片重限制不严,也适合于中药片,制备时填充剂一般用甘露醇或山梨醇,加些甜味剂、有机酸、香精调味,有的药物口味差可用环糊精掩盖。 食品技术,食品安全,食品质量体系,添加剂,食品营养

    (3) 速溶片(Zydis) 国外已有吡罗昔康、法莫替丁等品种,中药已提取到有效部位或纯化较好的品种,一般用冷冻干燥法制备,也可用固体分散技术制备,中药制剂特别缺少急救药物剂型,速溶片也是值得注意开发的。

    2.1.3 胶囊的进展 食品论坛

    (1) 硬胶囊 中药浸膏粉大多易吸潮可采用隔离包衣后装胶囊的技术解决.如固体流动性不好,可加助流剂,常用微粉硅胶1-2% ,使粉末休止角下降到40度以下或制成颗粒来解决。

    (2) 软胶囊 由于囊壁比硬胶囊厚,防吸潮作用好,除可装油类物质尚可发展骨架胶囊,先将10-15%明胶,琼脂,果胶或PVP混合物制成骨架载体然后将含水较高的提取物吸附于骨架再填装入胶囊,试制品种很少,有待推广试验。

    2.1.4 颗粒剂的进展

    近年无糖性颗粒剂的开发已使一般工艺改成喷雾干燥--挤压成粒技术,近来有利用快速搅拌制粒成功的报道。有人比较了多种辅料认为北京秦氏黑色食品开发公司生产的双歧糖是最宜制粒且吸潮性较低的辅料.但需应用乙醇润湿制粒。能否省去用粘合剂溶液制粒而后烘干的新工艺,正在研究中。 关注食品安全,探讨食品技术

    食品论坛

    2.2 介绍一些口服中药制剂的新辅料

    2.2.1 填充剂、稀释剂 中药浸膏片极易吸潮,除颗粒包衣外选择填充剂也是有较大影响的,有人报道比较了8种填充剂以磷酸氢钙、无水乳糖吸湿量最少,甘露醇、磷酸钙、葡萄糖次之,山梨醇和蔗糖吸湿最快。

    无水乳糖 分子中无结晶水,流动性好,多用于直接压片可返工重压不影响其可压性,如用量较大时宜加适量助流剂。

    磷酸氢钙(Di-tab,Emoompress) 为二水化合物有较好可压性,在RH80%以下不吸湿,流动性好,不需加助流剂。pH7.0-7.3常用作中药浸膏特别是含油类的吸附剂.要注意药物有效成分如为有机酸,氨基酸等要试验是否影响其溶出速率。

    硫酸钙二水合物 无吸湿性,但注意不能用糖类作粘合剂,制颗粒压片日久会变硬难崩散。

    预胶化淀粉(Sta-Rx1500) 流动性和可压性均比普通淀粉好,大多用于直接压片,兼有粘合、崩解作用含水量约10-13%,对湿敏感药物无明显影响。
 
    微晶纤维素(Microcrystalline Cellulcse) 商品名Avicel,有pH101,102,103,105多种规格,主要由粒度大小与含水量高低来分别,pH102粒径最大62微米,pH105粒径最小平均25微米,pH103含水量最少。常用的为pH101及pH102,可压性好,兼具粘合,助流崩解作用,所压片子硬度高又易崩解,如用量太大>50%易吸湿软化,故水分必需控制在3%以下,可用薄膜包衣处理。

    食品论坛
 
    麦芽糖糊精(Maltodextrin) 商品名Soludex15,流动性及可压性均好,压片后药物易溶出,国内已有食品添加剂供应。

    2.2.2 粘合剂

    聚乙烯吡咯烷酮(Polyvinyl pyrrolidone) 简称PVP,商品名有Plvidon,Kollidon等,有多种规格主要为分子量及粘度的不同,K15平均分子量10000,K25,K30平均分子量25000-40000,K60平均分子量160000,K90平均分子量360000.通常用K25或K30 10%水溶液约与10%淀粉浆粘度相近,适用于对湿热敏感的药物(中药),以乙醇溶液制粒,易干燥,湿热影响小。PVP也可用干粉与药物混匀后以稀醇制粒,制备咀嚼片也是良好粘合剂,口味好.流化床喷雾制粒可用5-10%溶液作粘合剂可制得高质量颗粒,中药制剂应用广泛。

    海藻酸钠 由于色差使用很少,CMC-Na及CMS-Na放在崩解剂中讲也可用作粘合剂。 食品技术,食品安全,食品质量体系,添加剂,食品营养

    2.2.3 崩解剂

    食品论坛
 
    羧甲基淀粉钠Sodium,Starch,Glycolot 商品名Primjel,Explotab,大约每100个葡萄糖基引进25个羧甲基,流动性好,有较强吸湿性,能吸收自身体积50倍的水,不全溶于水吸水膨胀。对用疏水性填充剂如磷酸钙的片子,崩解效果特别好,用量一般为4-8%,太多反而不好.华康公司有性能优良的DST产品供应。

    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L-HPC 羟丙基一般为4-10%,吸水膨胀,一般用2-5%可提高片剂的硬度及崩解度,在37摄氏度1分钟吸水膨胀比淀粉大4.5倍,可用于湿法制粒,也可加入干颗粒,也可加入淀粉浆,增加崩解速率及崩解后细度。

    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交联PVP) 商品名Crospovidone,Polyplasdone,流动性好,有很强吸水性,其堆密度较小0.26g/ml,粉末有较大表面积,吸水后不成胶体液,不影响继续崩解,效果比淀粉好,常用0.5-5%。

    2.2.4 调味及甜味剂 过去中药制剂中用糖量大,不利大量糖尿病人服用且易引起龋齿,但中药往往苦味,需要加调味剂及甜味剂改善口味。
甜菊甙(糖)(Stevioside) 甜度为蔗糖的200倍,食用安全,不被人体吸收产生热能,难溶于水(1:1000),微溶于乙醇,一般用量0.07%,浓度太高有异味。

    天冬甜肽(Aspartame) 有人称蛋白糖,阿斯巴甜素,甜度为蔗糖的180-300倍,具有清爽的甜味易受人欢迎,略溶于水,易溶于热水或酸性溶液,超过120摄氏度会破坏,在pH4.3水溶液中最稳定,一般用0.01-0.6%于液体制剂,固体制剂可以甜味适度来调节。

    木糖(Xylose)及木糖醇(Xylitol) 甜度为蔗糖的0.65倍,可适用于糖尿病患者,成本约为蔗糖的6-7倍。 食品论坛,食品安全,食品技术
 
    果葡糖 甜度与蔗糖相近,可代替蜂蜜在中药制剂中应用且产品质量更好,适用于糖浆或丸剂。 食品论坛,食品安全,食品技术

    β-环糊精、壳聚糖 可掩盖恶味。

    茶多酚、姜浸膏 可调味。

    香兰素及各种香精 可掩盖不良气味。

    2.2.5 薄膜包衣材料 食品论坛,食品安全,食品技术
 
    纤维素类衍生物:CAP、HPC、HPMC等。

    丙烯酸树脂类:Eudragit E、L、S、RS、RL等。 食品技术,食品安全,食品质量体系,添加剂,食品营养,乙烯聚合物及其他EG、PVA、PVP、AEA、玉米脘(Eein)等。

    总之,新世纪的到来使加快中药现代化成为可能和必要,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辅料,一定会使我国的中成药提高水平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