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提出若要提高易感人群的抗病能力,必须改善其饮食结构,当推广所谓的“平衡饮食”。至于什么是平衡饮食,则各人理解不一。
西方营养学认为,食物之所以能营养人体,是因为食物中含有蛋白质、碳水化物、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纤维素和水等七种营养要素。它们应按人体的实际需要摄入,计算出一个平均体重者每天应摄入的量,符合这个标准的饮食即是“平衡饮食”,过多过少都称不平衡。这是对人类饮食的一种微观调控,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仔细分析似乎有些问题:它不分男女老少,不分一年四季都是一个标准,大家平时饮食吃的是饭菜,不是直接提取出来的营养要素,不太可能每顿核对各种食物所含营养要素后才进食。因此,西方营养学所谓的“平衡饮食”,仅仅是理论上及概念上的平衡,可操作性较差。
体质食养学提倡的平衡饮食概念强调两点:首先,强调人体体质与食物性味之间的平衡。人体分寒体、热体、倦体、湿体、瘀体和常体等六种主要类型。食物有寒、热、温、凉、平“五气”和甜、酸、苦、辣、咸、淡“六味”。必须按“热则寒之,寒则热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湿则祛之,燥则润之”廿四字诀进食才能平衡。一张体质分型表,一张常用食物分类表,对号入座可以基本上解决其饮食大方向。其次,强调食物与食物之间的平衡。食物之间是否有相生相克的问题,各家意见不一。根据我的临床观察认为:食与食之间既有相生的关系,亦有相克的关系。天下万事万物只要有二,那么二者之间即产生关系,不是相生便是相克。如同太极分两仪,两仪即阴阳,阴阳不是互根而相生,便是对抗而相克。食物有寒热温凉之分,寒与热相克,寒与凉相生。食物有酸性碱性之别,酸碱相遇即相克。至于各种食物化学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则更是一言难尽了。
君、臣、佐、使是中医方剂学组方的基本原则。我曾在《调元·体质与食养》一书中探讨过药食同源、同性、同理、同效的原理,认为君臣佐使的方剂学原理同样适用于食养方。
现以两则我常用于临床而有良效的食养方为例,通过分析,可见食物与食物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及其具体运用。
冰糖五果羹
【制作方法】由生梨、香蕉、枣、枸杞子、龙眼肉和冰糖组成。
【功 效】具有滋阴润燥之功能,可调养热体(燥红质)。以味甘性寒,能滋阴润燥、清热化痰、入肺经之梨为君;以味甘性寒、能清肠胃湿热之香蕉为臣,这两种水果为本方之主食。枸杞子味甘性平,入肝肾两经,能滋肝明目。以上三食合用,总方偏凉。为避免过凉,故加味甘性温、入脾胃两经之大枣及味甘性温、入心经之龙眼肉,均为佐食,但用量均较小。这样可以滋五脏之阴而使全方不至过凉,便于久食以调体质,并且可以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差异及四季不同自行调整五果之用量。显然,其中运用了食性与五脏相关和寒热生克之理。
四仁赤扁豆粥
【制作方法】由薏苡仁、冬瓜仁、苦杏仁、白蔻仁、赤小豆和白扁豆组成。
【功 效】此方具有健脾、祛湿、化痰之功能。薏苡仁味甘淡性微寒,入脾肾肺经。赤小豆味甘酸性平,入心与小肠经。二者合为君食。冬瓜仁味甘性平,入肺胃大肠小肠经,能增强主食的利湿功能,故为臣食。白扁豆味甘性温,入脾胃经;白蔻仁味辛性温,入肺胃脾经,能温中化湿;苦杏仁味苦性温,入肺与大肠经,三者均为佐食。诸食合用,能寓泻于补,疏利气机,宣畅三焦,上下分消,化湿清热,以调湿体(腻滞质)。
由此可见,按中医药方剂学原理而论,众食物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已传之几千年,且验之于临床而属实无疑。由于药物的“七情”(相须、相使、相反、相杀、相恶、相畏及单行)理论过于专业化,在此只能暂停勿论了。
更多中医最新资讯,请关注39中医频道——中国第一中医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