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的外治法

时间:2009-10-18 |来源:三九中医药网 收集整理|点击:


近年来,临床采用外治疗法治疗高血压病,取得了明显疗效,并且有效地防止了药物毒副反应的发生。现就几种经临床验证者介绍如下:
   一、贴涌泉法:(1)用生附子、吴茱萸各等份,研成细末,每晚睡前用醋调敷两足涌泉穴,绷带包裹,敷药12~24小时后取下,连续敷贴1周。此法可使患者自觉症状减轻,同时血压亦可逐渐下降,适宜于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2)用蓖麻仁50g,吴茱萸20g,附子20g,冰片10g,生姜15g。共同研捣后,醋调成糊状,取药糊适量,敷双足心。此方贴涌泉穴能引热下行,使厥气上逆所致的阴阳失调、气血逆乱得到调整而起效。
  二、足浴疗法:高血压病与肾、肝密切相关。足少阴肾经与足厥阴肝经起自于足底和足趾(涌泉穴、大敦穴),通过足浴,药物有效成分经皮肤吸收,循经而上,可以调气血、降血压。下列足浴疗法可供选用:(1)磁石、石块明各30g(先煎),黄苓、牡丹皮、桑白皮、丹参、白芍、怀牛膝、首乌、独活、栀子、当归各15g,菊花10g。上药水煎泡足,每日1~2次,每次15~30分钟。本方适用于各种原因的高血压。(2)磁石、石决明、生龙骨、生牡蛎各30g(先煎),黄芪、党参、当归、桑枝、枳壳、蔓荆子、白蒺藜、白芍、杜仲、牛膝、乌药、独活各15g。上药水煎泡足,每日l~2次,每次浸泡30分钟。本方具有镇肝熄风、滋水涵木、益气养血的功效。适用于高血压引起的眩晕、头痛、耳鸣、失眠、肢体麻木等症。(3)夏枯草30g,钩藤、菊花、桑叶各20g,白蒺藜10g。煎水泡脚,每天1~2次,每次10~15分钟。对肝阳上亢眩晕、头胀痛、耳鸣、易怒、失眠多梦的高血压患者,有清热平肝的功效。(4)用桑寄生10g,怀牛膝10g,钩藤30g,茺蔚子10g,桑叶10g,菊花10克g,桑枝20g,明矾30g。水煎2次,滤渣取汁,每日早晚各浸足30分钟,浸后用大拇指按摩涌泉穴10分钟。如因工作不便,亦可在晚间进行,时间40~45分钟。此方能引热下行,使头目清爽,血压下降,一般疗程为1个月,血压稳定后可改为2~3天浸足1次。
  三、药枕疗法:高血压病由于病程长,且常易波动不稳,药枕使用比较方便,而且作用持久,是较为理想的外治方法。(1)用冬桑叶,白菊花,夏枯草,黄芩,晚蚕砂,丹皮,白芷,薄荷,川牛膝,决明子,明矶,冰片为基本方,并随症加减,伴头晕耳鸣加灵磁石、五味子;心悸失眠加炒枣仁、夜交藤;健忘加远志、石菖蒲等。上药共研粗末,装入约50cm×25cm布袋内,中间用线缝扎,使药物平整均匀,挪动不致堆积,放于枕头上铺上枕巾即可。一般枕用3个月,血压即可降至正常水平。(2)选用杭菊花、冬桑叶、野菊花、辛夷花各500g,薄荷、红花各150g。研末后加入冰片50g,装入布袋中做枕头使用,每剂药用3~6个月(使用过程中可取出常晒)。用杭菊花1000g,配牡丹皮、香白芷、川芎各250g,研末做枕用亦可。
  四、填脐疗法:药用吴茱萸粉10g,研极细末,醋调为稀糊状,敷于脐中(神阙穴),外用胶布固定,1日1换,5日为1疗程,连续2~3个疗程有显效。用冬桑叶、白菊花各5g,或用夏枯草3g、钩藤6g,研末敷脐,亦可起到一定的降压作用。
  药佩脐疗法:据临床报道,运用徐长卿为主外敷治疗高血压,疗效显著。方法:取徐长卿20g,配草决明、青木香、磁石、菊花、牛膝,防己、地龙各 10g,共研细末,缝制成5cm×18cm药芯佩带在脐部,10天为1疗程。
  五、按摩疗法:(1)搓擦涌泉穴。左腿盘放在右膝上,用右手手掌搓擦涌泉穴 36次;再将右腿平放左膝上,用左手掌搓擦完毕,再屈伸双脚趾数次,然后静坐10~15分钟。(2)按摩指甲法。在手的大拇指的指甲根部,以另一只手的大拇指与食指夹住,转动揉搓。然后,自指甲边缘朝指根方向慢慢地揉搓下去,勿用力过度,吸气时放松,呼气时施压。尽可能于早起、午间、就寝时做3次,经常按摩能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