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病药物治疗历程

时间:2009-07-30 |来源:三九医药网 收集整理|点击:


  抑酸剂推陈出新 1976年Black博士在英国开发出第一代H2-RA药物西咪替丁(泰国美、甲氰咪呱),用于治疗溃疡病取得了显著疗效。此后,第二代药物雷尼替丁(1980)问世,它疗效高,副作用小,优于西咪替丁。第三代药物法莫替丁(1985)问世,它抑酸作用更强,因而用药量更小,副作用更少,安全性更高。以后又开发出新的H2-RA药物扎尼替丁、罗沙替丁等。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质子泵抑剂(PPI)的问世并用于临床,是溃疡病治疗又一重大突破。此类药物抑酸作用更强更持久,不良反应少,疗效更高。据报道,用PPI治疗4周,胃溃疡愈合率达75%~85%,十二指肠溃疡愈合率达85%~95%。第一个投放市场的PPI是奥美拉唑(洛赛克、奥克),1988年上市,迄今仍是此类药物中用得最多的药。

  屏障概念浮出水面

  随着对溃疡病研究的深入,产生了第二个理念:黏膜屏障如果能保持完整的健康状态,也就不会形成溃疡。黏膜屏障的概念最初于19 33年提出,1977年Silen等进一步指出黏膜屏障不仅是一个解剖学概念,而且是一个功能性概念,具有动态变化性。Shay-Sun于1961年提出“平衡学说”,认为胃肠黏膜的攻击因子如胃酸、酒精、药物等,与胃肠黏膜的诸多防御因子之间,如能处于平衡状态,黏膜就能保持完整健康;如失去平衡,攻击因子增强或防御因子削弱,或两者兼而有之,则黏膜受损害,可形成溃疡。随后开发出一批增强胃肠黏膜屏障功能与防御能力的黏膜保护剂,如胃膜素、麦滋林-S、枸橼酸铋钾(德诺,得乐)、前列腺素制剂等,目前常用的还是兼有点抗酸作用的硫糖铝和铝碳酸镁(达喜)。

  根除Hp减少复发 溃疡病治疗上的一大难题是它的易复发性。据报道在第一次治愈后的两年内复发率高达60%~80%,十二指肠溃疡的复发率更高于胃溃疡,以至国外不少学者提出“一旦溃疡、终身溃疡”的悲观论点。直到1983年证实了幽门螺杆菌(Hp)在胃内的存在和它的致病性,对溃疡病病因学的认识才取得新的突破。随后的大量研究取得共识:Hp 是慢性胃炎的主要发病因素,与胃癌的发生也有着密切关系。据有关资料,十二指肠溃疡患者Hp感染率更高达90%~100%。根除Hp的治疗不仅可加速溃疡愈合,而且可使约90%的患者不再复发。流行了90 多年的Schwarz著名理念得到了重要补充,变成“无酸,无Hp,便无溃疡”。于是,对Hp阳性溃疡病患者的治疗,根治Hp就成了首要任务。但是,根治Hp的难度正在随着耐药率上升而逐渐加大,无论是三联或四联的药物治疗,以及有一线、二线的根治方案,都达不到100%的根除率。这与医生常用单药滥杀Hp不无关系,因此,根治Hp一定要强调规范用药、合理疗程。目前,Hp疫苗的研制是人们控制Hp感染的新希望,人们正期待着它早日问世。

最新发表

点击排行

更多中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