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补益概述

来源:三九中医药网 收集整理


    概  述
 
    精神补益就是通常所说的神补。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此话虽有一定的片面性,但是神补对于人来说确实是十分重要的。提倡神补法,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神?神在中医学理论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观;狭义上的神,则是指人的神志,人的思维,人的意识活动等。
 
    【形神相应】
 
    中医历来强调精神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就提出了“形神相应”的理论,认为人的躯体健康与否与人的精神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平稳而良好的精神状态是人体健康的重要保证。而不良的精神状态则可以影响人体健康,致人损身折寿。这与现代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是一致的,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的概念也是一致的。
 
    所谓“形神相应”,其中的形即形体,神即精神。
 
    神在人的健康中处于重要的地位,故《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有:“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以此养生者则殃”之说。这里的“主”是指人的精神活动。中医认为:神充则身强,神衰则体弱,神存则生,神去则死。形是本,神是生命的主宰,有形体才有生命,有生命才产生神。三国时期的著名养生家嵇康,生动地论述了精神对于躯体的影响,他说:“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中医认为:神产生于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神既成于先天精气,又得后天水谷之精微滋养。精与神,两者不可分割,互为依存,精能生神,神能御精,精神健旺是健康的标志,是指精神饱满、意识思维等活动正常,“‘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说明了“神”对躯体健康的重要。
 
    善养生者先养神,进补应当重视调养精神。《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日:“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檐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善养生的人能长寿,首先是要颐养精神。养生从“治神人手”,并以“治神为本”,同时治病也要从治神人手,即所谓“精神不进,志意不治,病乃不愈”,如《丹溪心法》指出:“因七情而起之病,宜以人事制之,非药石所能疗也。”
 
    【七情】
 
    人有七情,属于精神活动范畴,包括喜,怒、思、忧、悲,恐、惊等情志情绪的变化。通常情绪的波动一般不会危害人的健康。但强烈的情绪波动,或长期消极情绪能引起过度的或长期的精神紧张,使人的健康受到影响,并可引发一些疾病。
 
    中医认为:七情与人的五脏密切联系,与五脏的生理、病理变化相关联,喜与心、怒与肝、思与脾,忧悲与肺、恐惊与肾—一相对应。七情波动能影响人的阴阳气血平衡和运行。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阴阳处于平衡状态,保证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的正常。剧烈的情志变化,可以使阴阳平衡失调,影响人的气血正常运行,导致气血功能紊乱。正如《素问·举痛论》指出的:“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中医认为七情分属于五脏,为五脏所主。正常情况喜为心志,怒为肝志,思为脾志,悲(忧)为肺志,恐(惊)为肾志。
 
    情志太过之时,则损伤五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忧伤肺,恐惊伤肾。
 
    1.喜。喜为心志,心能表达人的喜悦之情。心能主血,喜悦时人体气血运行加速,面色红润,御寒能力。抗病能力提高,罹患心脑血管病的9 7 3 1 2 3 4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