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介宾(1929-2007),男,四川省金堂县人。出身于中医名门世家,幼承庭训,儒而兼医,早年随父杨术全临证习医,精研医典,深得中医要旨,1947年即悬壶桑梓,临证救危,每获奇效,一时名噪乡里。1950年参加金堂县卫生工作者协会,并在联合诊所工作,后被聘为金堂县人民医院中医师。1956年选送到成都中医进修学校学习,1958年考入成都中医学院师资班学习,1959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应聘留校执教。在此期间,有幸亲拜蜀中名医吴棹仙、蒲湘澄门下,系统学习了中医经典理论和历代名家著述,并精研针灸、子午流注和灵龟八法等,尽得二位大师的真传,为尔后从事中医针灸专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曾任针灸临床教研室主任,四川省第六届人大代表。现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部遴选为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教师。省级重点学科针灸学学术带头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兼任全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委员、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全国时间生物医学会理事、四川省时间生物医学会副理事长、省针灸学会理事、四川省教委高级职称评审委员、四川省人体科学研究会理事,成都市中医学会常务理事、针灸学会主任委员、《四川中医》杂志编委等职。
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50年,在医疗中突出中医特色,注重审因论治,将理、法、方、穴(药)、术一线贯通,讲求临床实效,擅针灸、刺血和拔罐疗法,善治诸般疑难杂病、各种痛证、脾胃病等。几十年勤于钻研,临证不辍,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和医技风格。在辨证方面,从经络病机人手,以人体脏腑、经络、脏腑与经络相关的生理功能推测和阐释疾病的病理机制与转归。在遣方用穴方面,选穴精专,配方严谨,善用交经八穴和天星十二穴,以及担截配穴法和同名经配穴法。在治疗方法方面,非常重视以神领气,“气至病所”的意守感传之法;祟尚刺络泻血、核邪安正的观点,善用点刺、散刺、划刺、锥刺四种刺血术,常将此法用于治疗30余种病证,多获良效;擅长艾灸疗法,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研制了火棉灸、药锭灸、点按灸和药线灸等方法;熟谙针灸时间治疗法,常将子午流注、灵龟八法和飞腾八法用于临床。1978年,奉命援外去莫桑比克,以其神奇的针术被外国朋友誉为“神针杨”,一时声名远扬,成为新闻人物,为祖国赢得了荣誉。高超的医术和良好的医德医风,受到病家的好评。几家新闻媒体对他的事迹进行了报道。如《四川日报》载文评价道:“杨介宾……从医40年,医术精湛,学术渊博,是一位深受尊崇的老中医。”
在临证实践的同时,力所能及地参加科研工作。凭借对于午流注针法的熟练掌握与运用,1987年合作研制了“子午流注保健钟”,获四川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自1987年开始带博士生,确定了“针灸治疗痛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的研究方向,现承担四川省中医管理局“不同针灸疗法镇痛后效应的比较研究”课题。先后发表学术论文有:“子午流注概述”(《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79)、“对中冲穴位置的看法”(《中国针灸》,1983)、“泄泻证治”(《中医杂志》,1988)、“意守感传,气至病所”(《重庆中医药杂志》,1989)等100篇,其中10篇分别获省市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和三等奖。
杨介宾刺血验案四则
1.阐病机辨证刺血
杨老认为,万病不出乎经络失畅,治疗不越乎“通其经络,调其血气”,因而他在临证之时,特别重视以经络脏腑辨证,分析病机,抓住疾病本质,确定刺血之适应证,然后辨证取经选穴刺血,往往收到令人满意之疗效。
案一:王×,男,34岁,1993年4月3日初诊。主诉:左侧面瘫2年。患者于2年前因感受风寒出现左侧面瘫,经多方治疗,始终不能痊愈,今求杨老诊治:左侧额部稍平坦,不能皱眉,眼睑闭合不全,左侧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右侧,不能鼓腮吹口哨,耳后压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诊为邪气稽留,气血亏损,筋脉失养,壅塞不通之面瘫。治宜扶正祛邪,舒筋活血,调经活络。处以眼睑结膜及颊粘膜毫针点刺出血,地仓透颊车,阳白透鱼腰,合谷、足三里针用平补平泻法,针后艾条温和灸10分种,1日1次,经治1月好转,3月后基本痊愈。
按:本例患者先有脉络虚亏,风寒之邪乘虚而入,损伤面部筋脉,致经络失和,气血阻滞,肌肉纵缓不收而致。杨老取点刺眼睑结膜及颊粘膜出血以活血化瘀,舒筋通络,又取地仓透颊车,阳白透鱼腰,合谷、足三里等,针后加灸,使面部筋肉得到濡润温煦,二者协同,可疏导气血,调和营卫。诸法合用,共收大功。
2.视病情依证定量
杨老指出,临证之时,谨遵《内经》之旨,细查病情,明辨虚实,依据患者年龄、精神状况、情志处境、病情轻重等方面,在运用刺血术时,要随不同病情施术取穴。刺血量之多少,应以中病为度,不可贪多图大,耗伤气血,亦不可量小而使疗效不够明显。
案二:波×,女,50岁,西班牙人。1978年10月28日初诊。主诉:双上肢疼痛麻木6年。患者于1972的11月始双上肢疼痛麻木,经西医治疗,病情反复,此次经人介绍来我援外医疗队就诊。四诊所见:双上肢疼痛麻木,手指有蚁走感,肩项部痛有冷感,4月前血压偏高,余正常。诊为风湿性肢端麻木症。治宜通经活络,除湿止痛。处以中冲、商阳、关冲、少商点刺出血0.5~1毫升,肩外俞、风门刺络拔罐,出血约5毫升。经治10次,基本痊愈。
按:患者身处卑湿之地,加之年已五旬,体虚气弱,风寒湿邪,易乘虚而入,阻滞经络脉道,致使气血不通,而发为本病。邪阻经络日久,惟施针砭方能奏功,治宜直攻其邪,使寒湿之邪随血而出,经络得通,气血得和,而病体自愈。
3.论急证首当刺血
杨老认为,急证之来迅疾,一时难以细辨,当以阴阳二纲以别虚实。阳证实证以刺血为大法,泄热豁痰,开窍醒神,待病人神转病稳之后。详细辨证,采用相应治法调理,这样才不至于贻误病机,挽生命于垂危。
案三:李×,女,55岁,1972年7月8日初诊。代诉:卒然昏仆半天。患者素有头目眩晕,曾有高血压病史。就诊当天小劳,不慎倒仆于地,不省不事,急延杨老诊治。四诊所见:神志不清,眼定口闭,面色潮红,喉中痰鸣,呼吸急促,舌质淡红,苔黄腻,脉滑数,血压:19/14KPa,诊为中风闭证。治宜开窍启闭,平肝熄风,豁痰清热。处以五心穴、十二井点刺出血,人中用粗毫针施以雀啄术10分钟,丰隆、合谷、太冲重泻手法,留针10分钟。经治1次后,神志转清,又治3次,右侧肢体能屈伸,转以半身不遂治疗,以善其后。
按:喻昌指出:“中风一证,攸关生死安危,病之大而重,莫有过于此者。”抢救须及时,措施须得力,否则,险象环生。杨老初诊即以十二井刺血,五心穴、人中、合谷开窍醒神,丰隆降逆除痰,太冲平肝熄风。数穴合用,共奏厥功。
5.治顽癣刺灸兼用
杨老认为,病因复杂或病情迁延日久,缠绵难愈之顽癣,多有痰湿瘀血阻滞经络,又有自身病久体虚,营卫不和,血虚风燥之临床表现,治疗之时,当以刺血为主,使瘀去络通,瘀血去而新血生,同时配合火棉灸,其效更佳。
案四:邱×,女,30岁,1993年9月3日初诊。主诉:项部及肘弯皮肤增厚,奇痒3月。患者3月前不明原因出现此,经多方治疗无效。查:项部有4×8厘米、左肘弯3×5厘米皮肤增厚,干燥皲裂,奇痒难忍,遇热加重,搔后溢出淡红色粒状液体。诊为牛皮癣。治宜养血活血,疏风润燥。处以皮肤针叩打患部,轻微出血,然后于病损部位,贴以薄棉,火柴点燃,一过性灸之,连灸5遍。3日1次,经治1次,奇痒明显减轻,2次基本不痒,增厚皮肤已见消退,10次后皮肤光滑,接近正常。
按:本病初起因风湿热,邪遏郁于肌肤,日久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所致。杨老先用皮肤针局部叩刺出血以理血活血,复用火棉灸疏风和营,二法共用,共奏活血化瘀,疏风止痒之功,故皮厚奇痒自愈。
杨介宾教授灸法经验点滴
梁繁荣 中国针灸 1994,(5)
1 敷棉灸法
杨氏善用灸法,对选用灸法材料亦积有丰富的经验。他常用敷棉灸法治疗各种慢性顽固性皮肤病,认为该法具有散寒除湿、养血润燥、疏风止痒的功能,用于治疗顽固性湿疹、牛皮癣、四弯风、风疹、缠腰蛇丹、麻木、阴疽等,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其法是将脱脂棉少许摊开展平如铜钱大小的薄片,贴于患部或所选穴位上,火柴点燃,忽吹其火,使其迅速燃完,然后再换1张薄棉,如法再灸,如此3~4次,以皮肤潮红为度。亦可先用皮肤针叩刺局部使微出血,再施以3-4次贴棉灸,其效更佳。笔者随师用此法治疗牛皮癣、缠腰蛇丹等50余例,无1例未效。现举例如下:
病例:邱某,女,30岁,干部,1993年9月3日初诊。自诉项部及左侧肘弯皮肤增厚,奇痒难忍,已发病3月余,经多方治疗无效。检愁项部有3×5cm、左侧肘窝有3×5cm之皮肤增厚,状如牛皮,千燥破裂,微有脱屑,搔后溢出淡红色米粒状液体。诊断为牛皮癣,此乃血虚风燥,脉络不畅所致,治宜养血活血,疏风润燥。方法:先用皮肤针叩打局部至轻微出血,然后根据病损部位面积大小,用薄棉贴于患部,自上而下,自左而右,依次灸之,连灸5次,每隔3日治疗1次,治疗1次后奇痒明显减轻,2次后已基本不痒,增厚皮肤已见消退,连续治疗10次后局部皮肤光滑,接近正常,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2 药锭灸法
杨氏出身于中医世家,其家传药键灸法(又名小神针)经临床应用数十余年,治愈不少疑难杂症。他认为该法具有温经散寒、通络除痹、疏风止痒、回阳固脱的功能,用治各种风湿痹痛、顽固性头痛、脘腹冷痛、偏头痛、庙痛、痛经等一切阳虚阴盛或寒邪所致之痛证均有良效。其法取硫磺80g,殊砂8g,川乌10g,草乌10g,乳香10g,甲珠10g,冰片3g,麝香2g;分别置于乳钵内,研为极细末,以无声为度。先将硫磺1味盛于铜勺内,炭火上熔化。次人二乌、乳香、甲珠和匀,再入殊砂,冰片、麝香,充分搅拌,然后倾于光洁大理石板上,摊开冷却,压成薄片,切成条形,搓成线状,裁成米粒长短之药住,贮于瓶内.临床用时取药柱1粒,先于穴位或痛处涂搽少许蒜泥或凡士林,将药注置于其上,火柴点燃,埃火将灭,用姜片按之,换住再灸,连灸3~5壮。由于该法制做简单,操作方便,疗效明显优于一般艾住灸法,颇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病例:李某,男,46岁,工人1990年9月12日初诊。胃院疼痛10年.近来频繁发作。今年6月14日经某医院胃镜检查,诊断为“胃溃疡”。曾经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特转针灸科诊治。四诊所见,胃脱隐痛,食后加剧,且脘腹胀满,吸气、恶心、反酸、口干而喜热饮,大便稀薄,舌质淡,苔白腻,脉弦细。诊断为胃院痛,证属脾胃虚弱,寒湿中眠治宜健脾除湿,散寒止戚处方〔1)内关、中院、足三里、章门,(2)脾俞、胃俞、三阴交,梁门,以上脸穴除中院外,均取双侧,以药锭灸之。两组穴位交替使用,每日1次,每穴5一7壮。10次为1疗程,两疗程间休息3一5天。经治疗两个疗程局诸症消失。1990年12月10日胃镜复查:溃疡面已愈合。1月后随访,未见复发。
3 药线灸法
杨氏药线灸法是在传统灯火灸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法用雄黄10g、火硝10g飞、硼砂10g,樟脑3g,麝香1g,棉线50g,将前药5味分别置于乳钵内,研为极细末,以无声为度。(不宜合碾,以免意外。)然后将棉线(被盖棉线)4一6股,递紧成线绳,约1.52毫米粗细。棉线搓紧成绳后。用黄蜡持光,用曲酒适且浸泡1日,取出湿润之棉线,撒上混合均匀之药末使之粘在线上,用手充分搓于线内,阴干后以瓷瓶收贮。临床应用时,先将应灸部位暴露于外,循经寻穴,然后将药线一端在酒精灯上点燃,医者右手持着火之药线,对准应灸部位或经穴,快速点灸,如雀啄食,一触即起,此为l焦,每穴3一7焦为宜。本法具有温通经脉、宣散寒湿、疏风止痛的作用,用治一切风寒湿痹、痪笼、内伤饮食、外感寒邪、阳虚头痛、头风痛、胃气痛、脱腹冷痛、腰背胸胁痛、痛经、小儿惊风、跌扑损伤、疮疖初起、顽癣、缠腰蛇丹等症,疗效卓著,诸多门人,运用多年,深赞其功。
病例:谢某,女,as岁,学生。1900年9月3日初诊。自诉经期腹痛两年佘。每次月经来潮第1一2日小腹绵绵作痛,受寒加重,得温则减。此次行经已2日,因受凉疼痛加剧而就诊。诊见患者面色苍白,精神倦怠,m1f酸痛,腹部喜暖喜按,经量多,色淡,质清稀,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此为痛经,证属肝肾亏损,寒湿凝滞。治当补益肝肾,温散寒湿,通络止痛。处方:关元、中极、带脉、三阴交。用药线灸之,每穴3~7燎,治后20分钟,疼痛即逐渐缓解,连灸3日症状消失。嘱其敏次月经来潮前3日开始灸治,直至经期后3日,按此法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其病即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