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国家包办一切 看病不贵但也难

时间:2009-10-15 |来源:三九中医药网 收集整理|点击:


  文章摘要:改革开放让中国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与传统的大包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医疗也市场化了,所以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日益凸显,不少人开始怀念改革开放前国家包办一切的时代,其实那时看病不贵但也难。
 
  改革开放让中国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与传统的“大包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医疗也市场化了,所以“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日益凸显,不少人开始怀念改革开放前国家包办一切的时代,其实那时看病不贵但也难。
 
  60年代农村人看病难
 
  如果你是一个农村人,看病难的问题在60年代一样存在。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待完善的地方也很多。假如你生的不是感冒咳嗽之类的小病,那就麻烦了。因为社队缺乏技术设备,“放下锄头拿起针头”的赤脚医生可能对你的病无能为力。因此,你不得不到县城医院里去接受治疗,又因为你是农民,无法享受当时城里人的劳保医疗和公费医疗,所以,你还得支付挂号费用和部分医疗费用。然而,这部分医疗费用就会给公社的资金造成巨大压力,因此,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往往对这种送县治疗的病人名额进行限制,同时,公社里的赤脚医生往往担任“把关人”的角色,由他们来决定病人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谁可以去县城,谁不能去。不难想象,可能被别人剥夺看病的权利,感觉并不好受。
 
  另一方面,在60年代以前,中国医疗资源也是向城市倾斜的。新兴的医疗设备、新培养的医务人员、卫生部的资金,都主要流向城市。这必然造成加剧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低水准。直到1965年,毛泽东批评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改成城市卫生部或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之后,医疗人员和设备大规模下乡才开始展开,但赤脚医生的医疗水准仍然极为有限。
 
  假如你是一个城市人,看病也难。
 
  生活在城市里的你会在1965年之后发现,原来的福利减少了。这一年,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公费医疗制度应做适当的改革,劳保医疗制度的执行也应做调整。这一指示的背景是,50年代以来政府大包干式的医保制度,由于制度不完善,造成了大量的浪费。
 
  如果你享受公费医疗,从此开始你必须自行支付挂号费、原先免费的营养滋补品也更难得到了。如果享受的是劳保医疗,情况还更糟糕一些,因为挂号费、出诊费、营养滋补费都必须自行负担,以前完全免费的治疗费,也必须自己承担一部分。
 
  最惨的还是没有享受这两项保障制度的普通民众,那个时候,就有人大代表在人大会议上反应这部分人群看不起病、吃不起药的问题。后来,国家连续三次下调和医疗服务指导价格,并将这部分人纳入了保障体系。
 
  对于生活在城市的你来说,自付比例的增加可能微不足道。但更重要的是,你会发现你看得起病,但没法看病。计划体制下的医疗机构缺乏创造力,到了70年代末,多数的设备和技术已经无法满足民众的要求,比如在70年代末,我国每千人医院病床数为1.94,平均每千人口医生仅为1人,新设备更是紧缺。而恰巧在这个时候,我国的各种慢性病开始大量出现,如心脑血管、恶性、精神性等。这大大增加了医疗服务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