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去岁月的风尘,我们回望来路,中国医药商业历经半世纪风雨,交出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单。今天,我们庆祝共和国60岁华诞,那些被尘封的记忆也重新打开。
1953年~1984年
亲历人:原中国医药公司(现国药股份)经理 杨荣光
我是195年到中国医药公司工作的。那时候百废待兴,医药商品极度匮乏,西药90%依赖进口,普通百姓想买到救急药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儿。
1950年8月1日,中国医药公司就成立了,当时采取的是托拉斯的经营模式,自上而下垂直领导。到上世纪50年代前期和中期,这种经营模式开始见效——全国大城市的批发零售逐渐形成中央——地方——县三级管理体系,业务也形成一级批发——二级批发——三级批发。
农村的药品供应网络是从1953年开始建立的。当时,针对农村多发病常见病,中国公司挑选了7种疗效确定质量安全的药品,通过当地的医药公司,派人背着药箱深入乡村,同时依靠农村供销社代销药品。到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农村的药品供应渠道也建立起来了。
解放后,平抑药价也是很重要的工作。为了让老百姓都吃得起药,不让外国人卡我们脖子,当时采取了抑制进口,统一全国药价,城乡一体价等措施。当时,无论是医药工业还是医药商业,都是微利原则,国家为此也补贴了不少钱。我记得从1950年到1984年,全国药品大幅度降价7次。如果以1950年的药价为基数,到1984年药价降低了84.8%。
1984年至今
亲历人:原国家经贸委医药司司长原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现中国医药管理协会会长 于明德
我国的医药商业是改革开放最晚的子行业之一,上世纪80年代的前期和中期还是属于国家专营的领域,直到上世纪90年代国家出台了《流通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才开始出现个人承包租赁。我记得,当时对医药商业能不能承包租赁争论得非常激烈,主要观点是怕承包租赁后卖。
上世纪90年代末,原国家经贸委发了一个文件,鼓励发展现代物流。不久,安徽阜阳的一家医药商业公司率先挂牌开办了物流公司。
应该说,医药商业的全面改革是在1999年开始的,标志性的现象是,多种成分的医药商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增加,出现了连锁和以渠道流通为主营业务的物流公司。001年前后,为支持国企脱困,国家确定技改项目,计划在全国建立37个现代物流公司。北京医药股份是全国首家投入4000万元引进全套进口设备建立的现代物流公司。从这时起,医药商业经营模式发生了巨变。
000年前后我国申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当时,我国的商业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企业多小、散、乱技术落后、观念陈旧、管理手段单一不成规模。因此在2001年12月1日签署“入世”协议时对商业流通的开放进程做了相当大的保留。现在看来,当时的一切担心都是多余的。
2001年,我国医药商业企业粗略统计有1.7万家,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有10多家,超过50亿元的只有3~6家;零售企业有12万家,最大的连锁药店年营业额只有5亿元。到2006年,中国医药商业销售规模超过百亿元的企业已经有3家;过20亿元的企业有27家。医药流通排位前20名的企业销售总额达到1419.48亿元,占医药市场销售总额的42.25%,利润占医药商业利润总和的69.16%,中国医药市场集中度和经济效益集中度显著提高。记者 方剑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