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汉族,祖籍湖南湘潭,1917年3月出生。1936年8月考入南京中央高级护士学校。1941年来到兰州中央医院工作,先后担任护士长、护理部副主任等职。1947年,黎秀芳参与筹建西北第一所护士学校——兰州中央医院附设高级护士学校,后担任该校校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北军区第一陆军医院附设护士学校校长、兰州军区卫生学校副校长、兰州军区军医学校训练部副部长、中华护理学会副理事长、护理教育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黎秀芳是我国著名护理专家、全军首位“南丁格尔奖”获得者、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专家组成员,2007年7月9日因病逝世,享年91岁。
黎秀芳长期从事护理教育工作,经她教授过的学生达4000余名,遍布国内外。她创建了全国护理界沿用至今的“三级护理”、发药治疗和护理文书的“查对制度”、“对抄勾对”等护理操作制度,为护理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她先后荣获“模范护理专家”和“中华护理学会先进工作者”称号。1991年被批准为国家级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9月2日,黎秀芳获得国际护理界最高荣誉——南丁格尔奖章,圆了她一生的梦想与追求。
走出将门 投身西北
1917年3月,黎秀芳出生于秦淮河畔的一个书香世家,父亲黎离尘长于笔翰,为蒋介石赏识,视为亲信,后任国民党“励志社”副总干事,授中将军衔。黎秀芳兄妹10人,她是家中的长女。从5岁起,短短5年内,黎秀芳眼睁睁地看着生母、继母和一个妹妹3位亲人因缺乏科学的医护相继去世。
“爸爸,我想去护士学校学习,我想当一名能为人们解除痛苦的护士,让所有人不再像妈妈那样受病痛折磨。”直到有一天,年纪轻轻的黎秀芳当面说出志向,父亲才领悟到,过早承担不幸和艰辛的特殊经历,已使外表柔弱的女儿独立选择自己未来的道路。
1936年夏,黎秀芳从南京女子中学毕业,报考当时全国唯一的护士学校――南京国立中央高级护士学校,违背了父亲让她学习法律或新闻的意愿。
遗憾的是,入学不到一年,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爆发,东北、华北、华东相继沦陷。短短一个月,侵华日军兵临上海城下。
目睹战争残酷的黎秀芳,不愿接受父亲的安排迁往重庆,转而跟随学校的师生,一边逃亡一边继续学习护理。武汉、长沙、贵阳……1938年,在长沙,出于好奇,黎秀芳跟同学一起去听共产党人吴玉章给流亡学生作抗日报告:“青年们,要争当拯救中华的先锋!到西北去!到延安去!保卫建设我们的大后方!”
吴玉章的话,激起了黎秀芳对共产党的敬佩之情,她随即决定:去大西北!
“做护士未必要跑那么远,我可以在歌乐山中央医院给你找一份工作。”1940年,黎秀芳借道重庆前往兰州前,父亲苦口婆心地劝她:“不是我不支持你。那地方草都不长,你将来哭都哭不回来。”
“我要去,我不哭!”黎秀芳带着满腔“医护救国”的热情,义无反顾地踏上征程。
不畏艰苦 奠基护理
荒凉、穷困、干旱。
黎秀芳没想到黄土高原比父亲说的还要苦。她住的是土坯漏雨房,吃的是黑面馍,喝的是黄河泥沙水。很多人忍受不了艰苦的生活,先后离开了。可是来自鱼米之乡、将军门第的黎秀芳,一生也没有离开大西北。
1943年,中华护理学会委托兰州中央医院,创办西北第一所公立职业高级护士学校,黎秀芳因为表现突出,被聘为专职教员。1948年,她又被任命为校长。一年后兰州解放,黎秀芳留任校长。
刚刚结束的解放战争和随后的抗美援朝战争,使伤病员增多,护理人员奇缺。护士们由于任务繁重,加上没有规范的护理规章制度和操作程序,常常疏忽大意:有的护士将病人的床号排错,造成病人做错手术;有的记错新生手牌号,造成亲生骨肉分离。荒唐而致命的错误在护理过程中屡有发生。兰州军区军医学校护理教研室原副教授刘佩英记得,当年有一名与自己同校的实习护士,将医生吩咐打的麦角错成肾上腺素,导致病人当场死亡。
针对这些现象,担任护校校长的黎秀芳和兰州军区总医院原护理部主任张开秀,马上着手调查研究。张开秀首先让所有护士长把平时的经验教训写下来,然后由黎秀芳总结归纳,最后产生了“三级制度”、“三查七对”、“对、抄、钩、对”等一整套理论和规章制度。
在此基础上,1955年,黎秀芳和张开秀撰写论文《三级护理》,在《中华护理》杂志刊登后又被苏联《护士》杂志转载,引起国内外护理界的重视。当时,有90多家医院派人前往参观学习。直到今天,全国仍在普遍实行着这套由她们创立的护理制度。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首任护理系主任李树贞说:“这套护理制度有效减少了差错,提高了护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降低了临床死亡率,为中国护理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现年72岁的李树贞,是黎秀芳5000多名学生之一。半个多世纪以来,黎秀芳在西北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护理,不少人现已成为解放军乃至全国都有很大影响的护理专家。在医护界,只要听说是兰州军区总院黎秀芳培养出来的护士,没有不竖起大拇指的。
黎秀芳是我国西北医学护理事业的重要奠基人。
一生未婚 爱洒人间
创办护理学校,培养护理人才,关心患者,有如亲人……一路走来,黎秀芳留下的,是与南丁格尔几近重叠的足迹。
“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见黎校长时,她穿着一身协和护士服,披着藏蓝色的斗篷,气质非凡,是我当时见过的最有风度的女子。”兰州中央高级护校1950级学生郭维兰回忆。
一个美貌与气质兼备的女子,为何一辈子不结婚呢?难道是为了追随偶像南丁格尔?
“我年轻时的老师就没有结婚,她取得了事业的成功,我很羡慕她。林巧稚未结婚,张开秀未结婚,我和她们一样,不结婚一是为了一心一意干事业,二是不愿当家庭的花瓶或奴隶。”生前,面对人们的诸多疑惑,黎秀芳这样回答。
没有结婚的黎秀芳,把精力和爱全放在关心、照顾和护理周围的人身上。无论是病人、学生、同事,还是保姆,没有人会忘记黎秀芳那充满慈爱的身影。
因为车祸受重伤的一位病人不会忘记,黎秀芳用人工呼吸吸出自己的血痰,在千钧一发之时挽救了自己的生命;兰州军区总医院护理部原主任宋吟兰不会忘记,12年前生病的一个夜晚,84岁高龄的黎秀芳冒着大雪来到自己的床边轻声安抚;保姆田凤琴不会忘记,黎奶奶在11年中是怎样教育自己学文化学做人。
1986年,月工资不过400多元的黎秀芳和好友张开秀共同写下《联合言志书》,将4万元的全部积蓄捐赠给部队,作为学校优秀毕业生和优秀护士奖励基金,并定名为“双秀奖”。现已有75人获此殊荣。
2006年,黎秀芳在病重期间又郑重留下遗言,把平生积攒的80万元存款捐献给兰州军区总医院,设立“为兵服务奖励基金”。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全院医护人员纷纷捐款,现在这一基金已达到180多万元。
难舍祖国 难舍事业
“要找到秀芳,接她回家。”这是父亲黎离尘的临终遗言。
1948年,黎离尘随国民党逃往台湾前,专程到兰州停留3天,劝女儿一同前往。黎秀芳不愿去台湾,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要求她留下来救护战争中受伤的病人。她留下来了,为病人做了数不尽的事情。
父亲无奈地走了。黎秀芳泣不成声。她知道这一生最对不起的人就是父亲。1969年父亲去世时,黎秀芳毫不知情。直到1981年,两鬓斑白的黎秀芳才第一次到美国探亲,与阔别34年的家人团聚。
母亲满含热泪抱着她说:“我今年80多岁了,你也60多岁了,留下来吧,咱母女也能互相照应。至于钱,你不用发愁,你爸爸留下来的遗产足够咱们花了。”
一些在美国的学生劝说她:“校长,凭着你的威望,在美国找个事做没有问题,生活要比大陆舒服多了。”“姐姐,留下来吧,我们在一起多好,你不用出去工作,就留在我的实验室里做事好了。”弟弟也来挽留她。
面对亲情,黎秀芳说:“美国优越的生活很吸引人,我留在美国也能做一些事情。但是,我在中国的西北能做更多的事情。中国大西北的护理事业需要传承,我的事业在中国。”
黎秀芳的执著,家人体会最深。1997年,黎秀芳获得国际护理界最高荣誉――南丁格尔奖,她也是中国军队中第一个南丁格尔奖获得者,国家主席江泽民亲自为她佩戴奖章。得知消息的侄女黎烈芬在大洋彼岸激动得流下热泪。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黎秀芳卧于病榻,不时想到自己的父亲。今年4月12日,她的弟弟黎模斌从美国到兰州看望姐姐。这时的黎秀芳时而昏迷,她在昏迷中说:“我爸爸来了,让我起来给爸爸做顿饭。现在国家富强,要啥有啥,可不能再让爸爸吃白米饭了。”
7月9日,黎秀芳追随着南丁格尔的脚步走了。按照黎秀芳的遗愿,她的骨灰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撒入兰州军区总院的花丛和黄河,另一部分由家人带回台湾,安葬在父亲身旁。
奔流不息的黄河和宽阔的台湾海峡潮流,会从此吟唱同一首护士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