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介宾针灸治疗疟疾案

时间:2009-10-20 |来源:三九中医药网 收集整理|点击:


梁某某,男,14岁,学生。1978年4月17日初诊。

    定时往来寒热3天。

    患者自诉于4月15日开始发病,每日上午10时发冷发热,先冷后热,体若燔炭,烧后出汗,午后6时汗止,脉静身和,伴有全身肌肉疲软作痛,左侧颈项胸胁部尤甚,口淡无味,纳差乏力,无咳嗽鼻塞,流涕喷嚏。大便正常,小溲微黄,舌尖红,苔薄白,脉弦细微数。血液化验检查发现有疟原虫。此为感受疟邪,邪伏半表半里之疟疾。治宜和解少阳,祛邪截疟。

    处方:大椎、后溪、内关。

    以上处方,用28号粗毫针针刺,均有酸麻胀得气传导感。上午8时就诊,治后当天即未发作,诸证顿失。22日查血仍发现有疟原虫,按上方共针5次,4月28日复诊再查血,疟原虫已转阴,饮食起居如常,现已上学。

    [评析] 本病由于感受疟邪所致,邪气侵袭人体,伏于半表半里,出入营卫之间,正邪相争,故寒热往来;正邪相离则病止,故脉静身和,止则其邪踞于少阳之经,其病尚浅,故一日一作。全身肌肉疲软,颈项胸胁疼痛,为外邪阻滞少阳经脉之故。少阳与厥阴为表里,肝脉挟胃络胆,别贯膈上注肺,其热循经上熏,则见口淡无味,纳差乏力。舌尖红,苔薄白,脉弦细微数,是邪气在半表半里之征。溲微黄乃少阳郁热之象。邪非在表又非在里,故无咳嗽、鼻塞、流涕等肺卫症状。凡病疟疾,不离少阳。少阳为表里之界,邪居其间,治当和解透邪。取大椎属督脉,后溪属太阳,通督脉。督脉属阳,主一身之表。二穴针之泻阳热之邪,使邪由表而解。内关属厥阴,与少阳为表里,和解少阳以祛邪。三穴合用,共奏和解少阳,祛邪截疟之功。《素问•刺疟论》云:“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本病之所以治愈,针刺时机,亦属要着,乃“迎而夺之”之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