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特写:陈竺 从科学家到卫生部部长

时间:2009-10-15 |来源:三九中医药网 收集整理|点击:


  2007年,新任卫生部长陈竺7月4日出席了中国社区卫生协会成立大会,这是他履新后第一次以部长身份在公众场合亮相。
 
  “我们很受鼓舞,这表明他支持和关注社区卫生工作的态度。”中国社区卫生协会秘书长陈博文说。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目前是城市卫生工作的重点,已经被作为城市卫生改革的突破口,“但城市社区卫生还只是刚刚起步”,陈竺说。
 
  在新的岗位上,这位曾经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将要担负起更重要的职责。
 
  对科技的兴趣始于童年
 
  “我们都为他高兴。”2007年7月3日午后,接受《新世纪周刊》采访时,陈竺的夫人、56岁的陈赛娟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她说,陈竺总是忙碌着,以前是科研事业,今后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在采访中,陈赛娟回忆了她所知道的陈竺过去的岁月。
 
  1953年8月17日,上海市徐汇区日晖一村,一个孩童呱呱落地。初为人父母的陈家伦和许曼音夫妇为孩子取名“陈竺”,这对拥有医学博士学位的年轻父母,希望儿子能成长为宽厚仁达的有用之材。
 
  幼年的陈竺喜欢安静,话也不多,但是好奇心极强。一次他听到大人们谈话说到电车,就不停地追问。第二天,爷爷就抱着3岁的陈竺来到当时的卢湾电车三厂看电车,去外白渡桥看轮船,甚至去海岛老北站看了火车。
 
  陈赛娟曾经听婆婆许曼音讲起,幼年的陈竺比较文静,个性却比较自由,不喜欢受约束。上小学时,有一次爷爷把陈竺从上到下打扮一新,穿上了小西服,梳好了小分头,小小的皮鞋也擦得锃亮,左右欣赏一番才满心欢喜地送“小绅士”出门。但陈竺跑到楼道里,看看左右无人,快速地脱下西服塞进书包,又用手弄乱了爷爷精心梳理的发型,才去上学。
 
  陈竺七八岁的时候,许曼音开始引导他学习小提琴,期望儿子长大后在音乐上有所建树。然而,许曼音不久便发现,一到练琴,儿子不是说头疼,就是说脖子痛,想方设法逃避。如此一来,许曼音也就不再逼迫儿子,顺着孩子对科技方面的兴趣,促其成长。
 
  严格督导的父母
 
  1967年,陈竺进入上海市红星中学读初中,当时的教学秩序已十分混乱。1970年,陈竺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父母担心他因此荒废学习,于是将邻居中前两届在农村受过教育的知青请到家中,当时有两个知青不仅讲述了赣南的山清水秀,还说起他们边学习边种田的情景。
 
  临行前,父母特地让陈竺带上中学数理化课本,还不停地教他炒鸡蛋、煮饭等生活技能。细心的母亲甚至还将陈竺的袜子编上号码,一只对一只地用线绣上了字,生怕不拘小节的儿子乱穿一气。
 
  这一年的4月,只有16周岁的陈竺,随着上山下乡的大军,辗转来到江西省赣南地区信丰县小江公社山香大队的老圳头生产队,开始了6年的知青生活。
 
  艰辛的劳作生活没有让他放弃学习,他常常在深夜阅读随身带来的中学数理化课本。
 
  即便是在插队期间,陈竺的父亲也没有放松过对儿子学业的督促。当时身在千里之外的父亲陈家伦,用一元钱买了本英文版的《中国建设》,寄给陈竺。“那时一个月的生活费也就七八元钱。”陈赛娟说,对于陈竺所在的那个偏僻乡村,一元钱的英文书着实轰动一时。
 
  此后劳作之余,陈竺都会按照父亲的要求把《中国建设》中有关医学的文章翻译成中文,然后寄送给父亲查阅批改。父亲披阅后再寄给陈竺,每次寄回的文章都被圈圈点点,修改得十分详细。
 
  6年的知青时光里,飞鸿传书的英语“函授”贯穿始终,为陈竺打好了英语基础。
 
  志同道合的伴侣
 
  “他对学习的热情是超乎常人的。”陈赛娟说。1973年,陈竺参加了高校招生文化考试。在当时江西省信丰县2000多名考生中,陈竺的成绩名列第二。然而,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名列前茅的陈竺最终却落榜了。他一度为此痛苦迷惘。
 
  “消沉了很短的时间,他就调整过来了,继续努力学习,继续埋头生产。”陈赛娟说。1975年,表现突出的陈竺终于被当地干部和群众推荐到上饶地区卫生学校读书。
 
  1977年,陈竺毕业留在了江西卫校任教。工作之余,他向更深的医学领域钻研,翻译了数十万字的医学
 
  1978年,陈竺被推荐到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瑞金内科进修,踏入的第一个病房便是血液病病房,在这里,他结识了著名的血液学专家王振义教授,开始了他人生的重大转折。
 
  这一年10月,高校恢复研究生招生考试,爱才心切的王振义鼓励陈竺考研。
 
  陈竺开始日以继夜地自学大学课程,最终在600多名考生中陈竺以总分第二、血液学专业第一的成绩考中,成为王振义手下的一名研究生。
 
  这一年,王振义只招收了两名学生,除了陈竺外,还有一名叫陈赛娟的女孩,她后来变成了陈竺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伴侣。
 
  2002年,陈竺曾以“我和妻子陈赛娟”为题,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研讨会上作了一个专题报告,提及一件让他难忘的事情。
 
  当时陈竺被任命为上海市人类基因组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一天,陈竺在实验时获得一个梦寐以求的数据结果,极度兴奋的他没有细加考虑,便马上向美国的合作者魏克斯曼教授通报了这些最新数据。
 
  然而,随后的进一步核查,却发现这个结果是由于工作人员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污染”造成的。学术上一向精益求精、人格上力求完美的陈竺,顿时陷入了自责的深渊。他悄悄地写了一份辞职报告,准备离开身兼数职的领导岗位。就在这时,妻子陈赛娟对他说:“你要是辞职,就是错上加错,面对挫折你不应该丧失信心和勇气。”妻子的鼓励和支持,让他坚持了下去。
 
  关心社会的科学家
 
  1984年,陈竺带着理想远赴巴黎求学,并于1989年7月学成归国。不久后,他进入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工作。因为其专注细致、严谨务实的科研作风,陈竺于1995年升任血液研究所所长。2000年又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同年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获得院士称号。
 
  3年后,他又当选为国际科学院协作组织主席、美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他又获得法国科学院院士称号。
 
  陈竺并非只是留连于实验室的学院派,他在钻研科学的同时,也时时关注社会。SARS结束后,陈竺深感中国科技体制和卫生体制的落后,他曾经与21位院士一起联名给国务院写了一份报告,希望中国能建立一个像美国那样的国立研究院。
 
  据新华社披露,陈竺认为中国今后应对医学和健康领域的研究增加投入,少做一些“形象工程”。他说:“我们要明白,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是重要的战略投资。”
 
  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赵国屏研究员说:“同事十多年来,他身上那种强烈的使命感一直感染着我。”
 
  在2005年的一篇自述中,陈竺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有人说我是成功者,其实,我充其量只能算个幸运者。……我有幸赶上了国家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为中青年科技人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用武之地。……我确信,前辈仁人志士的强国之梦,应该在我们这代人或者我们所培养的新一代人手中变成现实。”
 
  去年8月,陈竺曾在一次会议上谈及无党派人士的作用,如今看来别有深意:“我们要……在实践中学习怎样参政议政,怎样建言献策、民主监督、合作共事。”
 
  有了陈竺,
 
  万钢不再是孤证
 
  党外人士将越来越多地参与国家管理
 
  陈竺创造了一个纪录。改革开放29年来,他是首位出任国务院组成部门正职的无党派人士。
 
  与此同时,他也是继中国致公党副主席万钢被任命为科技部部长后第二位担任政府部长的党外人士。
 
  陈竺履新,被外界看作十七大召开前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又一大亮点,亦为今年以来学界热议的“中国式民主”提供了最好的注释。有人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中国政治的一次有益的回归,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届政府中,共有15位部长为党外人士。
 
  这位54岁的无党派的新科卫生部长,注定要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有观察家指出,在中国当下,卫生部已经成为最牵动人眼球的部委。一直以来在争论中缓慢前行的医疗改革,关乎13亿民众的切身利益。这也是陈竺需要破解的第一道难题。
 
  “如果说万钢是破冰,那么陈竺就是推进。”北京大学政党研究中心主任金安平说。
 
  早在2005年,中央就已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即“五号文件”),其中表述“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担任国家和政府领导职务,是实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县以上地方政府要选配民主党派成员或无党派人士担任领导职务……符合条件的可以担任正职”,这也是万钢、陈竺得以委任的依据。有了陈竺,万钢不再是一个孤证。
 
  比较可以发现,陈竺和万钢具有颇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有知青的经历,都曾留学海外,都是各自专业领域的专家和权威学者。北京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教授王文章认为:“国际化的视野是陈竺和万钢很大的优势。”他们可以在与国际社会对话时,更加从容。
 
  外界注意到此次人事安排的一个细节,原卫生部长高强改任副部长,同时兼任党组书记一职。这与科技部的党政结构类似,万钢被任命为科技部长后三天,科技部副部长李学勇兼任党组书记。
 
  观察家指出,党外人士任职部长后与党组之间的合作模式,正是目前各方关注的焦点。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宋福范称,从解放初期的经验来看,今后还是会采取部长列席党组会议的模式,“党组会议首先征求部长的意见,这样即使部长没有表决权,也可以影响党组的决策”。
 
  中央党校党史部主任柳建辉认为,随着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党外人士参加国家政权的多层面安排会进一步扩大,安排的人数也会更多,他们也会更加有职有权。下一步,在各方面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将逐步有意识地解决目前党外人士基本都是“副职”和主要在“文教卫部门”安排的现象,重点在涉及行政执法监督、与民众利益密切相关、紧密联系知识分子、专业技术性强的政府工作部门领导班子中,选配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担任领导职务,特别是条件具备的担任正职。同时,还将通过一系列制度措施,保证他们任职后能够独当一面地开展工作,充分履行其职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