疳证
疳证是因为喂养欠妥,或因多种疾病的影响,导致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形成的一种小儿慢性病证。临床以形体瘦削,面黄发枯,精神萎靡或浮躁,饮食非常,年夜便不调为特性。本病相称于西医学营养不良。
“疳”有两种含义:一为“疳者甘也”,谓其病由恣食肥甘厚腻所致;二为“疳者干也”,是指病见气液凋谢,形体枯瘠瘦削的临床特性。前者言其病因,后者言其病机和症状。因为本病起病迟缓,病程较长,延宕难愈,主要影响小儿发展发育,乃至导致阴竭阳脱,卒然而亡。故古人视为恶候,列为儿科四年夜体证之一。
疳之病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蒸盛过伤,内则变为疳,食人五脏。”指出疳为内伤慢性疾病,病可涉及五脏。嗣后,历代医家多有叙述。《颅囟经》罗列了17种差此外疳病。《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明晰指出疳证-的病位、病机厘革首要在脾胃。关于疳证的命名与分类,历代医家了解不一,《证治绳尺·幼科》集诸家之论,罗列疳证61候;《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又从头告别为疳证19候。总的归纳起来,年夜抵有:①按五脏命名:如肝疳、心疳、脾疳、肺疳、肾疳。②按病因命名:如热疳、冷疳、哺露疳、食疳、蛔疳等。③按病位命名:如外疳、内疳、口疳、牙疳、眼疳、鼻疳、脑疳、脊疳等。④按病情分类:如疳气、疳虚、疳极、干疳等。⑤按病证命名:如疳泻、疳痢、疳肿胀、疳渴、疳嗽、丁奚疳等。众说不一,临床难以把握运用。今朝参照古代文献资料,联络病程和病情,执简驭繁,将疳证分为疳气、疳积、干疳三类。过去因为糊口水平低下,本病发病率较高,可见于各春秋儿童,且无较着的季节性。跟着糊口水安然安祥医学水平的进步,本病发病率徐徐低落,病情也徐徐减轻。今朝,本病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且以疳气为主,干疳少见。
[病因病机]
本病病因首要为喂养欠妥,疾病影响,以及天赋天禀不敷。
喂养欠妥乳食不节,喂养欠妥,是疳证最常见的病因,因为小儿乳食不知自节,“脾常不敷”,常由乳食过分或不及所伤。过分是指乳食失踪节,饥饱无度,过食肥甘厚腻之品,生冷不洁之物,甚至食积内停,积久成疳,正所谓:“积为疳之母,无积弗成疳”。不及是指乳食喂养不敷,如小儿生后缺乳,过早断乳,未实时添加辅食,以及因食品数量、质量不敷,或偏食、挑食,使营养精微摄取不敷,气血生化乏源,不敷以濡养脏腑肌肤,日久成疳。
疾病影响多因小儿耐久染病,重复传染,或通俗呕吐,慢性腹泻,或时行热病,病后失踪调,津液受伤,均导致脾胃衰弱,化生不敷,气血俱虚,阴液耗损,久则致成疳证。
天禀不敷父母精血不敷,或妊妇染病遗害胎儿,或孕期用药损伤胎儿,甚至早产、难产、出生低体重等。天赋天禀不敷,脾胃成果单薄,运化不健,水谷精微摄取不敷,形成疳证。
疳证的病因虽有差别,但病变部位总在脾胃,其首要的病机厘革是脾胃虚损,津液灭亡。病机属性以虚为本。脾胃同居中焦,阴脏阳腑,彼此络属,合营完成饮食品的消化、领受、操作。胃主受纳腐熟,脾主运化输布,使水谷之精微化使气血,濡养满身。脾胃不健,生化乏源,气血不敷,故临床可呈现面黄肌瘦,毛发枯黄,饮食非常,年夜便不调等疳证之象。脾胃病变有轻有重,初起病情尚轻,仅默示脾胃反面,运化失踪健的证候,称为疳气,正如《证治绳尺·幼科》所言:“爆发之初,名曰疳气”。若病情进一步成长,1脾失踪健运,积滞内停,壅滞气机,即为疳积。久则脾胃虚损,津液灭亡,气血俱衰,导致干疳。
疳证日久,气贫血衰,满身失踪养,必累及其他脏腑受病,而呈现兼证。如脾病及肝,肝开窍于目,肝血不敷,肝之精气不能上荣于目,可见两目羞明,眸子污浊,白翳遮睛之“眼疳”;脾病及心,心开窍于舌,心火内炽,循经上炎,则见口舌侵蚀或生疮之“口疳”;脾病及肺,土不生金,肺气受损,则易重复外感,或呈现咳嗽、潮热等“肺疳”;脾病及肾,肾主骨,肾精不敷,骨失踪所养,久则骨骼畸形,呈现“鸡胸”、“龟背”、肋缘外翻等“骨疳”;脾病日久,中阳失踪展,气不化水,水湿泛溢肌肤,呈现满身浮肿之“疳肿胀”等。脾虚气不摄血,血溢脉外,可见皮肤紫斑出血;甚则脾虚衰败,元气耗竭,阴阳离绝而卒然衰亡。
[临床诊断]
一、诊断要点
1.饮食非常,年夜便干稀不调,或肚腹膨胀等较着脾胃成果失踪调者。
2.形体瘦削,体重低于正常值15%-40%,面色不华,毛发稀少枯黄。主要者形体干涸羸瘦,体重可低于正常值40%以上。
3.兼有精神不振,或好发性情,浮躁易怒,或喜揉眉擦眼,或吮指磨牙等症。
4.有喂养欠妥或病后失踪调,及耐久瘦削病史。
5.血虚者,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都淘汰。呈现肢体水肿,属于营养性水肿者,血清总蛋白量年夜多在45s/L以下,血明净蛋白常在20s/L以下。
二、分辩诊断
1.厌食以永劫期的食欲不振,厌烦进食为特性,无较着瘦削,精神状况尚好,病在脾胃,不涉及它脏,一样寻常预后精采。
2.食积以不思乳食,腹胀嗳腐,年夜便酸臭或便秘为特性,虽可见形体瘦削,但没有疳证较着,一样寻常病在脾胃,不影响它脏。二者有慎密亲昵的接洽,食积日久可致疳证,正如《证治绳尺·幼科》所言:“积是疳之母,以是有积不治乃成疳候”。但疳证并非皆由食积转化而成。疳夹有积滞者,称为疳积,。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病因疳证的病因有饮食喂养欠妥,多种疾病影响及天赋天禀不敷等,临床上多种缘故起因相互掺杂,应首先鉴识其首要病因,把握重点,以利引导治疗。
2.辨轻重虚实疳证之初期,症见面黄发稀,易发性情,多见厌食,形体瘦削,症情尚浅,虚象较轻;疳证成长,呈现形体较着瘦削,并有肚腹膨胀,浮躁感动,嗜食异物等,症情较重,为本虚标实;若十分瘦削,皮肤枯瘠,年夜肉已脱,乃至俄然虚脱,为疳证后期,症情主要,虚极之证。
3.辨兼证疳证的兼证首要产生在于疳阶段,临床呈现眼疳、口疳、疳肿涨匀。皮肤呈现紫癜为疳证恶候,提醒气血皆干,络脉不固。疳证后期干疳阶段,若呈现神萎面黄,杳不思纳,是阴竭阳脱的危候,将有阴阳离绝之变,须出格引起正视。
二、治疗原则
疳证的治疗原则总以顾护脾胃为本。如饮食尚可,则胃气尚存,预后较好;如杳不思纳,则脾胃气竭,预后不良。正所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作古”。临床按照疳证的差别阶段,采纳差此外治法,疳气以和为主,疳积以消为主或消补兼施,干疳以补为主。呈现兼证理当随证治之。
三、分证论治
(一)主证
1.疳气
证候:形体略较瘦削,面色萎黄少华,毛发稀少,食欲不振,或能食善饥,年夜便于稀不调,精神欠佳,易发性情,舌淡红,苔薄微腻,脉细。
剖析:脾胃失踪健,水谷精微化使气血不敷,形体失踪于充养,故见形瘦,面色少华,毛发稀少,精神欠振。脾胃失踪和,则饮食不喷香,甚则厌食;清气不升则便溏,浊气不降则便秘,故年夜便时干时稀。若胃火偏亢则能食善饥;脾虚肝旺则易发性情。
治法:和脾健运。
方药:资生健脾丸加减。常用药:党参、白术、山药益气健脾,茯苓、薏苡仁、泽泻健脾渗湿,藿喷香、白蔻仁醒脾开胃,山楂、神曲、麦芽消食助运。腹胀嗳气,厌食,苔厚腻者,去党参、白术、山药,加苍术、陈皮、鸡内金运脾燥湿,理气宽中,消食助运。年夜便溏加少量炮姜温运脾阳;年夜便干加决明子、莱菔子润肠通便;能食善饥,易发性情,加胡黄连、决明子清火除烦。
2.疳积
证候:形体较着瘦削,面色萎黄无华,肚腹膨胀,甚则青筋袒露,毛发稀少如穗,精神不振或易浮躁感动,就寝不宁,或伴揉眉挖鼻,咬指磨牙,举措非常,食欲不振或多食多便,舌淡,苔薄腻,脉沉细。
剖析:本证多由疳气成长而来,积滞内停,壅滞气机,停滞肠胃,或夹有虫积,导致脾胃为病,属于虚实混合的证候,其本为虚,其标为实,形瘦面黄为虚,腹年夜膨胀为实。疳之有积无积,在于腹之满与不满,腹满者多有积滞。虫积者腹中可扪及索条状痞块,推之可散;食积者脘腹胀满,叩之音实;气积者年夜腹胀满,叩之如鼓;血积者右肋下痞块质硬,腹胀青筋显示。病久脾虚,气血生化乏源,故形瘦面色无华,发稀结穗。胃有虚火,脾虚失踪运,即胃强脾弱,则多食多便,饮食不为所养而瘦削。心肝之火内扰,则就寝不宁,性情暴躁易怒。
治法:消积理脾。
方药:消疳理脾汤加减。常用药:三棱、莪术化瘀破积,芜荑、槟榔、使正人杀虫消积,青皮、陈皮理气燥湿和中,黄连、胡黄连、灯心清火除烦,麦芽、神曲消食导滞助运,甘草协调诸药。若无虫积,去芜荑、使正人;食积为主,加苍术、鸡内金运脾消积;腹胀痛楚悲伤加枳实、木喷香行气止痛;脾虚多、食积少,加党参、白术、山药健脾益气,或用肥儿丸加减;脾性暴躁易怒,举措非常,加决明子、钩藤、白芍清火柔肝;飧泄清谷加炮姜、肉果温运脾阳;舌红,苔剥,口干者,去黄连,加石斛、沙参、麦冬养阴生津。
3.干疳
证候:十分瘦削,呈白叟貌,皮肤枯瘠起皱,皮包骨头,精神萎靡,啼哭无力且无泪,毛发干涸,腹凹如舟,杳不思纳,年夜便稀溏或便秘,时有低热,口唇干燥,舌淡或光红少津,脉沉细弱。
剖析:本证为疳之重候,呈现于疳之后期,皆由脾胃衰败,津液灭亡,气血俱虚所致。,脾虚气衰,故精神萎靡,啼哭无力;胃气衰败,则杳不思纳;脾虚不运,则年夜便稀溏;阴液耗竭,上则口唇干燥、啼哭无泪、舌光红少津,下则肠失踪濡润而便秘;阴亏生内热,则时有低热。
治法:补益气血。
方药:八珍汤加减。常用药: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补气健脾,当归、熟地、白芍滋阴养血,川芎行气活血以冀气血游充满身。面舌淡,脾阳虚者,去熟地、白芍,加炮姜、附子温阳助运;舌干红,无苔,加乌梅、石斛、麦冬酸甘化阴;杳不思纳加陈皮、砂仁、焦山楂鼓动胃气,醒脾助运;时有低热,汗出不温者,合桂枝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
(二)兼证
呈现于疳积重证和干疳阶段,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眼疳
证候:两目干涩,畏光羞明,时常眨眼,眼角赤烂,目睛失踪泽,甚则黑睛污浊,白睛生翳,夜晚视物不清等。
剖析:脾病及肝,肝之阴血不敷,不能上荣于目,故两目干涩,畏光羞明,目睛失踪泽,黑睛污浊,白睛生翳,夜晚视物不清;肝阴不敷,肝火上炎,故眼角赤烂;土虚木旺,则时常眨眼。
治法:养血柔肝,滋阴明目。
方药:石斛夜光丸加减。常用药:石斛、天冬、麦冬、生地、枸杞子滋补肝肾,青葙子、菊花、黄连清热泻火明目,牛膝引火下行,茯苓益气健脾,川芎、枳壳行气活血。夜盲加服羊肝丸。
2.口疳
证候:口舌生疮,口腔侵蚀,秽臭难闻,面赤唇红,浮躁哭闹,小便黄赤,或发烧,舌红,苔薄黄,脉细数。
剖析:口为脾之窍,舌为心之苗,疳证日久,脾病及心,心火上炎,熏蒸口舌,故口舌侵蚀生疮,发为口疳。心火上炎,则面赤唇红,浮躁哭闹;心热移于小肠,则小便黄赤。
治法:清心泻火。
方药:泻心导赤汤加减。常用药:黄连、灯心草、朱茯苓、甘草梢清热解毒泻心火,木通清心利尿,淡竹叶、连翘清心除烦,生地、玄参、麦冬滋阴凉血生津。外用冰硼散或珠黄散搽口腔患处。
3.疳肿胀
证候:足踝、目胞浮肿,甚则四肢浮肿,按之凹陷难起,小便短少,面色无华,满身乏力,舌质淡嫩,苔薄白。
剖析:疳证日久,性情衰弱,中阳不振,水湿不运,泛溢肌肤,而致足踝、目胞、四肢浮肿,按之凹陷难起,小便短少;面色无华、满身乏力,舌淡嫩,苔薄白,均为脾虚气弱之象。
治法:健脾温阳利水。
方药: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加减。常用药:黄芪、白术、甘草补气健脾,桂枝温阳通经,茯苓、猪苓、泽泻、防己健脾渗湿利水,生姜、年夜枣和中安胃,协调营卫。四肢不温,腰以下肿甚,偏于肾阳虚者,加附子、干姜温肾阳以利水,或用真武汤加减治疗。
[其他疗法]
一、中成药剂
1.健脾肥儿片每服4—6片,1日3次。用于疳积脾虚夹虫积者。
2.十整年夜补丸每服2-4g,1日3次。用于干疳气血两虚者。
二、单方验方
1.消疳丸三棱、莪术、炒五谷虫、胡黄连、炒鸡内金各30凹g,甘草2000g。上药共研细末,过120目筛,水泛为丸。1岁以内每次2g,1—2岁3g,3岁以上5g,均逐日3次,空肚服。用于疳积证。
2.鸡肝1具(或猪肝30g),苍术6g,煮熟,食肝喝汤。逐日1次,连服2周。用于眼疳。
三、按摩疗法
推三关,退六腑,推脾土,·推板门,运土入水,揉阴陵泉,揉足三里,分腹阴阳,摩‘腹,推脊,捏脊。每次15-20分钟,逐日1次。用于疳气。
[防备照顾护士]
一、防备
1.公道喂养婴儿应尽年夜概用母乳喂养,守时添加辅食;更正不良饮食风俗,仔细营养平衡及饮食卫生。
2.灌注贯注疾病影响积极防治脾胃疾病和寄生虫病,实时矫治先赋性畸形如兔唇、腭裂,做好病后调养和照顾护士。
二、照顾护士
1.按期丈量患儿身高和体重,不雅察看病情厘革。
2.对重症疳证患儿要仔细不雅察看面色、精神、饮食、二便、哭声等情形,灌注贯注产生突变。
3.做好重症患儿的皮肤、口腔、眼部照顾护士,灌注贯注产生褥疮、口疳、眼疳。
4.按照病情必要配制响应食谱,如疳肿胀患儿,可吃乌鱼汤,以利疾病早日全愈。
[文献择要]
《颅囟经·病证》:“小儿,一、眼青揉痒是肝疳,二、齿焦是骨疳,三、肉白鼻中干是肺疳,四、皮干肉裂是筋疳,五、发焦黄是血疳,六、舌上生疮是心疳,七、爱吃泥土是脾疳。”
《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因年夜病或吐泻后,以药吐下,致脾胃衰弱亡津液。”
《活幼心书·疳证》:“概略塞责疳之为病,皆因过餐饮食,于脾家一脏,有积不治,传之余脏,而成五疳之候。若脾家病去,则余脏皆安,苟失踪其治,日久必有传变。”
《证治绳尺·幼科》:“概略塞责疳之受病,皆虚使然。热者虚中之热,冷者虚中之冷,治热不成妄表过凉,治冷不成峻温骤补。……取积之法,又当权衡积者疳之母,由积而虚极谓之疳,诸有积者无不肚热脚冷,须酌量虚实而取之。若积而虚甚,则先与扶胃,胃气内充,然后为之微利;若积胜乎虚,则先与利导,才得一泄,急以和胃之剂为之扶虚。”
[当代研究]
汪受传,郁晓维,鄂惠,等。壮儿饮口服液治疗小儿营养不良88例.中国中西医联络杂志1997;10(5):275
治疗小儿营养不良88例,其中疳气80例,疳积7例,干疳1例。中药治疗组用壮儿饮口服液(由苍术、焦山楂、黄芪、党参、决明子、胡黄连等组成),治愈35例,好转44例,无效9例,总有效用89.77%。比较组用健脾糖浆,52例中,治愈7例,好转26例,无效19例,总有效用63.46%,二者对照有很是显着差异(P<0.001)。动物尝试功效表现:壮儿饮对尝试年夜鼠在不增进胃液和胃酸排击的情形下,有显着进步胃蛋白酶活性的浸染,有进步血清胃泌素水平的浸染。剖明该药有促进机体对饮食营养物质的领受和操作,调解患儿低下的消化道成果的浸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