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风疹是由外感风热时邪所引起的一种较轻的发疹性熏生病。临床以轻度发烧,咳嗽,藐小如沙的希罕皮疹,耳后及枕部淋投合肿大为其特性。5岁以内的小儿发病较多,常产生于冬春两季。本病中医称“风痧”,也有人以为其形如麻疹,但不是麻疹,故称为“野痧子”。
【病因病理】
首要因感应熏染风热时邪,邪毒由口鼻而入,郁于肺卫,而见发烧,咳嗽,流涕。蕴于肌腠,与气血相搏,邪毒外泄肌肤而发疹,疹色鲜红或色暗融合成片。
【诊断要点】
1.都市中多见,可形成风行,先驱期较短暂,约半天至1天。
2.稍微的上呼吸道炎,低热,当天或第二天发出满盈的满身性赤色藐小斑丘疹。先见于头面部,成长迅速,随即见于躯干、四肢,唯伯仲心较少。第三四天或更永劫间隐退,疹退后无色素镇静及脱皮。
3.枕部、耳后及颈后的淋投合肿胀有压痛,可继承2~7天。
4.血白细胞总数淘汰,中性粒细胞降落。
【辩证分型】
1.邪郁肺卫症状:恶风发烧,咳嗽流涕,目赤喷嚏,纳呆,疹色淡红,先起于头面,继发于身躯,散布匀称,疹子藐小,有瘙痒感,耳后及枕部淋投合肿大,舌苔白或薄黄,脉数。
证候剖析:风邪加害肺胃,腠理开合失踪司,故发烧,恶风寒,喷嚏,流涕。风邪上受,肺气失踪宣故稍微咳嗽。邪在卫表与气血相搏,发于皮肤,故肌肤透布皮疹。风性善动故疹出广泛四肢,抓痒不宁。风邪在表,未能入里,留于半表半里之间,因少阳之脉循耳后,经脉壅滞,气血郁阻,引起耳后及枕部淋投合肿大。
2.邪毒内盛症状:高热口渴,浮躁不安,神倦乏力,小便黄赤,年夜便干结,胃纳欠佳,疹色淡红或紫暗,疹点成片辘集,皮肤瘙痒后苔黄,舌质红,脉浮数。
证候剖析:邪热炽盛,内传入里,燔灼气分,故高热口渴。邪热迫伤营分故心烦不宁,疹色鲜红辘集。
舌质红,苔黄,脉数为热盛之象。
【分型治疗】
1.邪郁肺卫治则:疏风清热。
主方:桑菊饮加减。
加减:热盛,加生石膏30克、鸭跖草15克;咳嗽痰多色黄,加黄芩10克、象贝母10克、杏仁10克;
目赤,加木贼草5克、防风10克。
主方剖析:本方为辛凉轻剂。方用桑叶、菊花疏风清热,薄荷解表散邪;杏仁、桔梗宣肺止咳;连翘清热透表;芦根清热生津;桔梗、甘草清利咽喉。
处方举例:
桑叶10克 菊花10克 银花10克 连翘10克 薄荷3克(后下)芦根30克 蝉衣6克 牛蒡子6克 桔梗3克 甘草6克
2.邪毒内盛治则:清热解毒。
主方:透疹凉解汤加减。
加减:口渴甚者,加天花粉10克、鲜芦根30克;
年夜便秘结者,加生年夜黄6~10克(后下)、芒硝6~10克(冲);疹色暗紫而密者,加生地10克、丹皮10克;
纳呆食少者,加神曲10克、谷芽30克。
主方剖析:本证由卫入气,正气托毒外出,应因势利导,故用清热解毒佐以透疹。方中桑叶、菊花、薄荷、牛蒡子、蝉蜕疏风清热,连翘、黄连、紫花地了清热解毒,赤芍、红花凉营活血。
处方举例:
桑叶10克 蒲公英15克 菊花10克 薄荷3克(后下)牛蒡子10克 蝉衣6克 紫花地丁10克 连翘10克 赤芍10克 甘草6克
【中成药】
1.银翘解毒片 逐日3次,每次l~2片吞服。
合用于邪郁肺卫。
2.牛黄解毒片 逐日3次,每次2片吞服。合用于邪毒内盛。
【简便方】
1.野菊花10克,板蓝根15克,蝉衣5克,水煎内服,逐日1剂。
2.芦根30克,赤芍10克,丹皮10克,水煎内服,逐日1剂。
3.银花15克,玄参15克,蝉衣5克,薄荷5克(后下),生石膏30克,紫草10克,水煎内服,逐日1剂。
【其余疗法】
【仔细事变】
1.发明风疹患儿应间断中断到出疹后5天,未患过风疹的小儿只管即便休止与患儿打仗,少去平易近众场所。
2.妊娠(早期)的妇女,应只管即便休止与风疹病儿打仗,传染后极易导致胎儿畸形,如先赋性心脏病、先赋性白内障等。
3.患儿仔细歇息,并给以平淡易消化饮食。休止风寒侵袭,灌注贯注并发其他病证。
4.红皮甘蔗带皮切碎250克,荸荠洗净250克,加水煎汤代茶,荸荠可服食。有清热养阴生津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