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证

时间:2010-04-12 |来源:三九中医药网 收集整理


    【概述】
    小儿汗证,是指小儿在惬意沉着荒僻默默状况下,满身或局部出汗过多为主的病证。汗证有盗汗与自汗之分,夜间入睡后汗出,醒后汗止者为盗汗;白日惬意沉着荒僻默默状况下,或稍作勾当即汗出较多者为自汗。汗证多见于婴幼儿和学龄前期儿童,尤其平素体质衰弱者,则更易产生汗证。婴幼儿睡背面部微有汗出,以及气候酷热,衣被过厚,强烈勾当,乳食过急等导致的汗出,均属正常心理征象,不为病态。汗证为中医病证,在西医学常见症状“多汗”中有相干记实。

    【病因病理】
    汗是人体五液之一,为心所主,由阳气蒸化津液,发泄于腠理而来。故凡阴阳平衡,气血调畅,营卫协调,腠理固密,津液就内敛而不易外泄。反之,若体质衰弱,阴阳失踪调,气血受损,营卫反面,腠理松散,则常汗出较多,形成汗证。另外也可因调护失踪宜,饮食不调,或胃肠道疾病的影响,均可导致脏腑积热,热蒸津液外泄为汗。

    【诊断要点】
    1.小儿在惬意沉着荒僻默默状况下,满身或局部汗出很多。
    2.寐则汗出,醒则汗止者称盗汗;白日惬意沉着荒僻默默状况或稍事勾当汗出者称自汗;但头汗出较多则可称头汗。
    3.需除外因熏生病、风湿热、结核病等引起的汗出。

    【辩证分型】
    1.表虚不固症状:满身自汗或盗汗,以头部、肩背部较着,动则尤甚,面色少华,肢端欠温,轻易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候剖析:肺性情虚,卫外不固,津液外泄测发为汗证。动则气耗,故勾当后汗出愈甚。肺主外相,肺气虚卫外不固,外邪易侵入而致病,故常易重复感冒。舌淡苔白月永细弱,均为表虚不固之象。
    2.营卫反面症状:自汗为主,遍体汗出,微寒怕风,时有低热,精神疲乏,纳呆食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
    证候剖析:营卫失踪和,卫气不能外固,营阴不能内守,津液无以固敛,故遍身汗出,微寒怕风,或伴低热。营卫反面,源由正气不敷,病后体虚失踪调,故见精神疲乏,纳呆食少。舌淡红苔白,脉缓,均为营卫反面之象。
    3.气阴两虚症状:盗汗为主,也可盗汗、自汗并见,体弱神萎,心烦少寐,伯仲心热,口干低热,舌质淡少苦,或见花剥苔(舆图舌),脉饰物。
    证候剖析:素体气阴两虚,或病后失踪调所致,气虚不能敛阴,阴虚生内热,逼津外泄,故见汗出,且盗汗、自汗并见。气虚则体弱神萎;阴虚则伯仲心热,口干低热。汗为心之液,汗出耗沉痛血,贫血而心烦少寐。舌淡少苦,花剥苔,脉饰物,均为气阴两虚之象。
    4.脾胃积热症状:自汗盗汗,面黄形瘦,纳呆口臭,腹胀腹痛,年夜便秘结,或年夜便臭秽,小便色黄或如米绀泔,时有低热,就寝不宁,舌苦黄腻,脉滑稍数。
    证候剖析:脾胃积热,热蒸津液,故见自汗盗汗。
脾胃不健,易食滞内停,故纳呆口臭,腹胀便秘,年夜便臭秽。脾胃受损,脾虚失踪运,饮食化使气血受碍,故面黄形瘦。宿食不化,清浊不分,小便色如米泔。苔黄腻,脉滑稍数,均为脾胃积热之象。

    【分型治疗】
    1.表虚不固治则:益气团表。
    主方:玉屏风散加减。
    加减:汗出较多,加浮小麦30克、牡蛎30克(先煎);易感冒者,加太子参10克、白菊花10克;年夜便干燥,加麻仁6克、全瓜萎10克。
    主方剖析:玉屏风散为益气团表止汗的要方。方中黄芪补气固表,为本方之主药;白术益气健脾;防风则可走表而祛风邪。玉屏风散可防备感冒,也是其功能之一。
    处方举例:
黄芪10克 太子参10克 白术10克 茯苓10克 浮小麦30克 牡蛎30克(先煎)龙骨30克(先煎)红枣5枚 防风10克 甘草6克
    2.营卫反面治则:协调营卫。
    主方:桂枝汤加减。
    加减:汗多不止,加龙骨30克(先煎)、牡蛎30克(先煎);神倦纳呆,加黄芪10克、党参10克;时有低热,加银柴胡10克、地骨皮10克。
    主方剖析:枝枝汤不只为治感冒之剂,也是协调营卫的要方。方中枝枝温经通阳,芍药敛和营,生姜助桂枝和卫,年夜枣助芍药以养营,甘草和诸药。
    处方举例:
    桂枝6克 芍药10克 红枣5枚 生姜2片龙骨30克(先煎)牡蛎30克(先煎)碧桃干10克 黄芪10克 五味子6克 甘草6克
    3.气阴两虚治则:益气养阴。
    主方:生脉散加减。
    加减:神萎体弱,加黄芪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心烦低热,伯仲心热,加泰艽10克、生地10克;就寝不宁,加合欢皮10克、枣仁10克;口渴欲饮,加石斛10克、芦根30克。
    主方剖析:生脉散为益气生津之要方。方中人参年夜补元气,麦冬养阴清热,五味子敛汗生津。
    处方举例:
    黄芪10克 太子参10克 白术10克 茯苓10克 生地10克 牡蛎30克(先煎)五味子6克 麦冬10克 浮小麦30克 甘草6克
    4.脾胃积热治则:清热泻脾。
    主方:泻黄敬加减。
    加减:尿少,苔黄腻,加滑石10克(包煎)、车前草15克;汗渍色黄,加佩兰10克、茵陈10克;纳呆口臭,加莱菔子10克、连翘10克。
    主方剖析:本方为清泄脾胃积热之要方。方中石膏、山桅清泄脾胃积热,防风疏散伙热,董喷香化湿和中,甘草协调诸药。
    处方举例:
    藿喷香10克 佩兰10克 生石膏30克 山栀10克 防风10克 白术10克 茯苓10克 牡蛎10克(先煎)连翘10克 甘草6克

    【中成药】
    1.清身仗冲剂 逐日3次,每次1包冲服。合用于气阴两虚。
    2.龙牡壮骨冲剂 逐日2次,每次1包冲服。
    用于种种汗证,对有佝偻病患儿更契合。
    3.黄芪止汗冲剂 逐日2次,每次1包冲服。
    合用于营卫反面。

    【简便方】
    1.碧桃干10克,糯稻根15克,红枣10枚,水煎服。用于种种汗证。

    2.浮小麦、麻黄根各15克,凤凰衣10克,水煎服。用于种种汗证。

    3.五倍子粉适量,温水或醋调成糊状,每晚临睡前敷脐中,用橡皮膏坚贞。用于盗汗。

    【其余疗法】


    【仔细事变】
    1.患儿宜多晒太阳,户外勾当,增强体质。
    2.积极治疗各类急、慢性疾病,并仔细病后调剂。
    3.患儿勤更衣被,贯串毗邻皮肤洁净与干燥。汗后休止直接吹风,慎用辛散药物。

上一篇:姜片虫病 下一篇:白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