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继光发表于《中国针灸》1992年5期
关节痛是针灸临床最常见的运动系统疾病,祖国医学称之为“痹症”。笔者应用《灵枢.官针篇》所介绍的多针法即傍刺(两针法)、齐刺(三针法)、扬刺(五针法)治疗关节痛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并设常规单针法对照组进行疗效对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特报道如下。
临 床 资 料
117例中男54例,女63例,年龄最小者12岁,最大者61岁,病程最短3月,最长30年,其中病程3月至一年者41例,2至5年者49例,5年以上者27例。
凡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或其他病因所致顽固性关节疼痛者均为观察对象,本组病例多经过中西药或其他治疗而未获满意疗效。
治 疗 方 法
一.取穴:
1. 主穴为患处的压痛点,无压痛者以所痛之处的俞穴为主穴。
2. 配穴:上肢关节取肩髃、肩髎、肩贞、天宗、曲池、手三里、肘髎、外关、阳池、阳溪、腕骨。下肢关节取环跳、居髎、血海、梁丘、阳陵泉、阴陵泉、内外膝眼、足三里、绝骨、昆仑、解溪、丘墟。脊柱关节取大椎、命门、腰阳关、华佗夹脊穴。
以上穴位每次针治需酌取3-5穴,全身游走性关节痛者加针太冲、合谷四关穴以祛风驱邪。
二.针法:所取各穴均采用一穴多针法,即在一个穴位刺入二针、三针甚至五针,以进一步增强驱风通痹的功效。
1. 傍针刺:《灵枢.官针》载:“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即直刺一针,再在近傍处刺一针,俗称两针法。
2. 齐刺:《灵枢.官针》载:“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也。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即在穴位正中直刺一针,再在两旁各刺一针,俗称三针法。
3. 扬刺:《灵枢.官针》载:“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薄大者也。”即直刺一针,在傍浅刺四针,俗称五针法。
所取经穴及奇穴,均用傍针刺针治。所取阿是穴,凡压痛极显著者用扬刺法针治,一般压痛点用齐刺法针治。如压痛点较多,取较明显的2、3处即可。要避免刺伤大血管及神经干。进针手法应轻柔徐缓,针与针之间应有0.1-0.2寸的间隔。每日针治一次,10次为一疗程。休息3天,再行下一疗程。如疼痛已明显减轻,则改为隔日一次。
疗 效 观 察
一.疗效标准
症状消失:关节痛全部消失,关节活动自如。
显效:症状大部消失,关节痛明显减轻。
好转:在治疗过程中症状好转,如疼痛减轻或关节活动度增大。
无效:经过治疗后症状无改善,或略有好转但疗效不持久。
二.治疗结果:117例患者经多针法治疗1-4疗程,症状消失31例,占26.5%;显效39例,占33.3%;好转44例,占37.6%;无效3例,占2.6%;有效率为97.4%。
为了进行对比观察,按随机法原则设立了72例一穴单针常规刺法的对照组,所取穴位及疗程与多针法相同。症状消失9例,占12.5%;显效13例,占18%;好转38例,占52.2%,无效12例,占16.7%。有效率为82.7%。
经统计学处理,X2=21.4,P<0.001,说明多针组疗效明显优于单针组的疗效。
典 型 病 例
王某某,女,35岁,农民。1988年5月29日初诊。主诉:两膝关节疼痛已5月,着凉及劳累后较重。3月前逐渐发展至两肘及两膝关节亦痛,自觉患处畏冷。近来四肢关节疼痛逐渐加剧,屈伸不利,步履艰难,曾服中药10余剂无明显疗效。查关节无红肿,患处有压痛,舌苔白腻,脉弦。诊为风寒湿痹(风湿性关节炎)。治疗:在其膝、肘、踝关节各取一处最明显压痛点用齐刺法(三针法)针之,再用傍刺(两针法)针其膝眼、梁丘、肘髎、丘墟穴,每日针治一次,3次后疼痛明显减轻,一周后各关节活动自如。以后每隔一日针治一次,共针21次,症状全部消 失,半年后随访未复发。
讨 论
一般症状较轻或病程较短的痹症应用传统的一穴单针法即可,但症状较重、病程较长的痹症则采用《灵枢.官针篇》所介绍的一穴多针法,以病变反应点(阿是穴)为主穴,数针共作用于一穴,以增强祛风驱邪、活络通痹的功效。本组病例病程均在3个月以上,经中西药屡治乏效。改用本法后多数患者病情迅速好转。本组病例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的结果证实,本法治疗痹症具有确切的功效,优于一穴单针法,值得我们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