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上历代医家无不把脉象作为辨证论治的关键。我的教员梁秀清在学医之初,先学了3年脉诊,他凭着这一手脉诊的硬工夫拯救了良多癌症患者的生命。我的另一位教员黄杰熙也是对脉诊的进修和研究下的工夫出格多,上从《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入手,下从历代脉书与名医医案中搜求研究,并一点一滴加以验证,才把握了“平脉辨证”这一中医看病的“诀要”而成为临床年夜家。我自己在起头进修中医的几年里,只管背熟了药性和良多丹方,一到用时就对不上号。厥后拜师学了点“平脉辨证”的才干,才在临床中年夜有上进。
去年夏天,我在省城某年夜病院应邀诊治一个住院病人,男,36岁,高烧(38~39度)20日不退,经省城各年夜病院专家会诊,注射输液均不奏效,从外表来看,最年夜的特点是怕冷,虽在夏季的三伏天,仍旧穿戴羽绒服,非凡很是衰弱,连措辞的劲儿也没有,但诊其脉却浮数而濡,沉取也有力,看其舌苔白厚似一层面粉,但舌苔中央色黄,据脉诊武断其为暑湿之热过重、形状寒而内年夜热的暑湿证,遂开方用生石膏150g,滑石粉60g,佐以党参30g,知母30g,连翘20g,苡米30g,佩兰10g,苍术15g,喷香薷15g,甘草10g,这个方子总的意思是清热利湿、芬芳化浊、扶正祛邪,令其4小时服1次药,服药两剂烧退痊可,神清气爽,出院回家。此案若仅从望诊问诊,见其云云恶寒,很轻易武断成风寒感冒,那就年夜错特错了。
我曾治过一个50多岁的妇女,患子宫年夜出血,弄得屋里地下都是血,不美观其面青唇白,说话无力,脉薄弱,病势严肃,急令其用1枝高丽参切小块开水一次送服,很快就不出血了。另有一个年青女年夜夫来了月经20多天一向止不住,兼有脱肛,脉细弱,令其服一小块人参,约指头年夜,很快经血就止住了,厥后又服了半枝人参,身材也好了。书上并没有说人参有止血浸染,但以上两例从脉诊来武断,均属气虚,用人参补气就能止住血,由于气是血之帅。用人参必须把握其脉是沉细弱,倘是浮或数均不能用,那就是推波助澜,两寸沉弱也能用。但关尺很年夜就不能用,那就会把肝火引上来,只能加沉?情。六脉沉细最好用,固然要是有口干征象,最好配上天冬、生地,叫做六合人“三才汤”,用来治疗气阴不敷。
要是赶上疑难证,那更得要凭脉诊来用药。我曾跟我的教员黄杰熙看过一个怪病,她是一此中年妇女,寻常她跟大好人一样,只是不能上楼或上坡,上则眩晕倒仆,非凡很是骇人。多方医治无效,住省某年夜病院治疗近1年。CT、B超等各类仪器也搜检不出病来,作心脏病试治之,根柢无效,院方以“不知何病”相辞,只好出院回家静养。当时黄师诊见其寸脉年夜而兼实,关尺则沉迟藐小,断为气血郁停上焦、难于周流中下两焦所致。上楼上坡,则郁血上奔,冲激脑部,故眩晕仆倒;走平路则无感动,故安全无恙;下楼、下坡,则气血下注,故亦安然。遂治之以怀牛膝、代赫石等引血下行之药,两剂即病愈,结束2年之休养,随即上班,后逢“九九”重阳节,随其家人登山,上下自若,压倒凡人。此案若不依脉诊何以能断其为气血郁停上焦而愈此怪疾呢?
西医诊病靠的是听诊器、X线、B超、CT、多普勒、心电图等以及各类化验数据,这些只可作为中医的参考,不得为中医处方用药的凭证。中医诊病靠的便是脉证,脉证不明,有如盲人夜行,标的目的不明,用药岂能见效?中医的“三个指头一个枕头”里有年夜学问。孙思邈说:“夫脉者,医之年夜业也,既不穷究其道,何觉得医者哉!”(《备急千金要方》)对付脉诊这样一个紧张的内容,在5年中医年夜学教诲中,只占了区区20个课时,而且授者多不懂脉诊,讲课每每是一带而过。造成门生在临证时指下茫然,只好据问诊而来的现象,以成方经历为用,这就叫本末倒置,以是治愈率不高。以是良多人感受中医很难学,中病院校卒业生以致博士生只管背了满肚子丹方,一光降床照样开不了一张对证的方子,乃至在临床中干了几何年疗效还不好,缘故起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首要的照样没有打破脉诊这一关。要是说进修中医有什么秘诀的话,学好脉诊便是首要的秘诀。把握了这个秘诀,临证中凭脉辨证两全其他三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就能看清楚明明了,用药年夜标的目的对了头,就会淘汰失踪误,就不难取得疗效,乃至能治愈良多疑难病。
人物链接
郭博信,1943年4月生,1968年卒业于山西年夜学中文系,1970年由老中医李松如指导自学中医,1978年经山西省全省中医统考录为中医师。曾任临汾纺织厂职工病院中医科主任,山西科学妙技出版社医务室主任,总编纂,《中医药研究杂志社》社长,责编中医图书百余本。师从三晋名医,临床年夜家梁秀清、黄杰熙、李可等。主张传承中医,求真务实。2005年6月应邀赴澳年夜利亚为外国朋侪治病,并在摩尔本皇家理工学院中医系、维多利亚年夜学中医系、澳洲中医学院、悉尼中医学院等地就传乘中医作了巡回演讲,受到普及好评并引起凶猛应声。主张回归传统,求真务实,惟有担任,才华立异,以为进修中医应以唐宋过去著作为主,兼吸纳明清往后诸家经历,治病以年夜剂量用药为特色,现重点研究《诸病源候论》“三尸虫”理论的临床应用。首要著作有《明清临证医话精选》,论文“贵在传承,重在疗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