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本之阴阳学说

时间:2010-04-10 |来源:三九中医药网 收集整理


  阴阳学说的根基内容包孕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阴阳对当即指凡间统统事物或征象都存在着彼此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升与降等等,其中上属阳,属下阴;天为阳,地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升属阳,降属阴。而对立的阴阳双方又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零丁存在。如上为阳,下为阴,而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热为阳,冷为阴,而没有冷同样就无所谓热。以是可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这便是阴阳互根。

  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一成不乱的,而是始终处于一种消长厘革历程中的,阴阳在这种消长厘革中到达动态的平衡。这种消长厘革是绝对的,而动态平衡则是相对的。比如白日阳盛,人体的心理成果也以兴奋为主;而夜间阴盛,机体的心理成果响应的以按捺为主。从三更到午时,阳气渐盛,人体的心理成果徐徐由按捺转向兴奋,即阴消阳长;而从午时到三更,阳气渐衰,则人体的心理成果由兴奋渐变为按捺,这便是阳消阴长。

  阴、阳双方在必然的前提下还可以相互转化,即所谓物极必反。比如,某些急性温热病,因为热毒綦重,年夜量耗伤机体元气,在继承高烧的情形下,可俄然呈现体温降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状,便是由阳证转化为阴证的默示。可以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历程,而阴阳转化则是质变的历程。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条件,而阴阳转化则是阴阳消长成长的功效。

  阴阳格拒

  阴阳格拒,是阴阳失踪调病机中对照希罕的一类病机,首要包孕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两方面。首要因为某些缘故起因引起阴和阳的一方盛极,因而壅盛于内,将另一方排出格拒于外,迫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从而形成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等庞年夜的临床征象。

  阴盛格阳,即阴阳内外格拒。系指阴寒之邪盛极于内,欺凌阳气浮越于外,彼此格拒、排出的一种病理状况。其疾病的本质虽然是阴寒内盛,但因为其格阳于外,故其临床默示,反见面红烦热、欲去衣被、口渴、狂躁不安等热象。因其阴寒内盛,格阳于外所致,故为真寒假热。

  另外,阴盛于下,虚阳浮越,亦可见面红如火,称为戴阳,亦是阳虚阴盛,阴阳之间不相维系的一种默示。

  阳盛格阴,系指邪热内盛,深伏于里,阳气郁闭于内,格阴于外的一种病理状况。多见于热病的热盛至极,反见“热极似寒”的四肢厥冷、脉沉伏等寒象。因为其疾病之本质是热盛于里,而格阴于外,故称为真热假寒。这种四肢厥冷,又称之为“阳厥”或“热厥”。

  阴阳互损

  阴损及阳,系指因为阴液(精、血、津液)吃亏,累及阳气生化不敷,或阳气无所凭借而耗散,从而在阴虚的基本上又导致了阳虚,形成了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况。

  阳损及阴,系指因为阳气虚损,无阳则阴无以生,久之则阴液生化不敷,从而在阳虚的基本上又导致了阴虚,形成了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况。

  阴阳失踪调

  阴阳失踪调,是指机体阴阳的平衡和谐状况,因为某些身分的浸染而遭到破损,导致阴阳之间呈现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和阴阳亡失踪等情形,是对机体各类病理状况的高度概括。

  阴阳失踪调之说,首见于《内经》。如《素问·阴阳应象年夜论》说的“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和《素问·调经论》说的“阳虚则外实、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等。

  阴阳偏胜

  阴或阳的偏盛,主若是指“邪气盛则实”的实证病机。病邪侵入人体,在性子上,必从其类,即阳邪侵袭人体,则邪并于阳,而形成机体的阳偏胜;阴邪侵袭人体则邪并于阴,而形成机体的阴偏胜。

  因为阴和阳是彼此制约的,一样寻常来说,阳长则阴消,阴长则阳消。以是阳偏胜肯定会耗阴,从而导致阴液不敷;阴偏盛也肯定会损阳,从而导致阳气虚损。

  阳偏盛

  阳主动,主升而为热,以是阳偏胜时,多见机体的性能勾当亢奋、代谢亢进,机体回响性增强,热量过剩的病理状况。一样寻常来说,阳胜的病机,多指阳气亢盛而阴液未虚的实热证。进一步成长,可成为阳盛阴虚之证。

  阳胜的形成,多因为感应熏染温热阳邪,或虽感应熏染阴寒之邪,但入里从阳而化热,或情志内伤,五志过极而化火,或气滞、血瘀、食积等郁而化热所致。临床多见壮热、烦渴、面红、尿赤、便干、苔黄、脉数。若阳热亢盛过久,则必耗阴液,故阳盛实热病证,易于煎灼人体阴液,久之亦可导致人体津液不敷,阴精吃亏,转化为实热伤阴的病证。此即是“阳胜则阴病”。

  阴偏盛

  阴主静,主内收而为寒,故在阴偏胜时,多见机体的性能勾今世谢低下,热量不敷,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储蓄堆集等阴寒内盛的病理状况。一样寻常来说,阴偏胜,多指阴邪偏盛而阳气未衰的寒实证,进一步成长可导致阳虚,则成为阴盛阳虚之证。

  阴胜的形成,多由外感阴寒之邪,或过食生冷,阴寒内盛,遏抑机体的阳气,或由素体阳虚,阳不制阴,而致阴寒内盛。前者属实,后者则为虚实混合。另外,阴寒之邪壅盛,日久必伤阳气,故阴盛实寒病证,常可导致虚衰,呈现机体心理成果勾当减退情形,此即“阴胜则阳病”。

  阴阳偏衰

  阴或阳的偏衰,是指“精气夺则虚”的虚证。所谓“精气夺”,包孕了机体的精、气、血、津液等根基物质的不敷及其心理成果的减退,同时也包孕了脏腑、经络等心理成果的减退和失踪调。

  阳偏衰

  阳偏衰,即是阳虚,是指机体阳气虚损,性能减退或虚弱,机体回响性低下,代谢勾当减退,热量不敷的病理状况。多因为天赋天禀不敷,或后天饮食失踪调,或劳倦内伤,或久病损伤阳气所致。

  阳气不敷,一样寻常以脾肾阳虚为主,尤以肾阳虚衰(命门之火不敷)最为紧张,这是因为肾阳为诸阳之本的缘故。因为阳气虚衰,阳虚不能制阴,阳气的温和成果减弱,脏腑经络等构造器官的成果勾当亦因之而减退,血和津液的运行迟钝,水液不化而阴寒内盛。这是阳虚则寒的首要机理。

  阳虚则寒,临床可见面青唇白,畏寒肢冷,舌淡脉迟等寒象,亦可见到倦卧神疲,小便清长,下利清谷等虚象,以及因为阳虚气化无力,阳不化阴,水液代谢成果减退或窒碍而导致的水湿障碍等病变。

  阴偏衰

  阴偏衰,即是阴虚,是指机体的精、血、津液等阴液亏耗,其滋养、安好的浸染减退。多因为阳邪伤阴,热邪炽盛伤津耗液,或因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因久病耗伤阴液所致。

  阴虚,虽然五脏皆可产生,但一样寻常以肺、肝、肾之阴虚为主,其余脏腑之阴虚,久延不愈,终极亦多累及肺肾可能肝肾,以是临床上以肺肾阴虚与肝肾阴虚为多见。由于,肾阴为诸脏阴液之本,以是,肾阴不敷在阴偏衰的病机中又据有极其紧张的职位地方。

  所谓阴虚则热,是指阴液不敷,不能制约阳气,阳气相对亢盛,从而形成阴虚内热、阴虚火旺以及阴虚阳亢等病理默示。阴虚内热多有满身性虚热,五心烦热,骨蒸潮热,瘦削,盗汗,口干,舌红,脉细数;阴虚火旺多有咽干痛楚悲伤,牙龈肿痛,颧红升火,咳血或痰中带血等症;阴虚阳亢多见眩晕耳鸣,肢麻,肌肉轰动等症。

  阴阳亡失踪

  阴阳的亡失踪,是机体的阴液或阳气因年夜量耗损而亡失踪,是生命严肃的一种病理状况。首要包孕亡阳和亡阴两类。

  亡阳,是指机体的阳气产生俄然性脱失踪,导致满身性能俄然衰竭的一种病理状况。多由外邪过盛,正不敌邪,阳气俄然年夜量耗伤而脱失踪;或因为素体阳虚,正气不敷,又加委顿太过等多种身分所诱发;或过用汗法,阳随津枯,阳气外脱等所致。慢性耗损性疾病之亡阳,多因为阳气主要耗散而衰竭,虚阳外越所致。主症是年夜汗淋漓,汗稀而凉,肌肤伯仲逆冷,精神倦怠,神清冷淡,甚则晕厥,脉微欲绝等阳气欲脱之象。

  亡阴,系指机体的阴液年夜量耗损或丢失踪,而致满身性能主要衰竭的一种病理状况。多由热邪炽盛,或邪热久留,煎灼阴液,或因慢性耗损性疾病,阴液耗竭所致。主症多见汗出不止,汗热而粘,伯仲温,喘渴浮躁,甚则晕厥谵妄,脉数无力,舌光绛无苔等。

  因为阴与阳彼此依存,故阴亡,则阳必无所凭借而浮越于外,阴亡之后可迅速导致亡阳,“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生命亦告闭幕。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在中医学理论系统中,到处浮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惟。阴阳学说被用来阐释人的构造结构、心理成果及人的病理厘革,并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阐释人的构造结构

  阴阳学说以为,人体是一个有机团体,人体内部充塞着阴阳对立统一的相关。从人体部位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属阳,腹属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以脏腑来分,五脏(心、肝、脾、肺、肾)属阴,因其成果以静为主;六腑(胆、胃、小肠、年夜肠、膀胱、三焦)属阳,因其成果以动为主。五脏之中又可按照其位置分为阳脏(心、肺)和阴脏(肝、脾、肾),每一脏腑之中又可将其成果归为阳,而其物质归为阴。另外,经络亦可分为阳经、阴经等等。

  2、概括人的心理成果

  中医学以为人体的正常生命勾当是阴阳两个方面贯串毗邻着对立统一的和谐相关的功效。人体的物质基本属阴,而心理成果勾当属阳,二者相互依存。心理勾当以物质为基本,而心理勾当的功效又一直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要是人体的阴阳不能彼此依存,彼此为用,人的生命就会中断。

  3、声名人的病理厘革

  阴阳学说还被中医学用来声名人体的病理厘革,以为疾病的产生,是人体阴阳失踪衡所致。阴阳失踪调的默示情势很多,可归纳为阴或阳的偏盛偏衰,以及对另一方的累及等,这些可统称为“阴阳反面”。良多情形下,疾病产生、成长的历程,便是正邪抗争,各有胜败的历程。这一历程可以用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转化作以概括性的评释。

  阴阳偏胜包孕阴偏胜和阳偏胜,是指在邪气浸染下(或本身性能病理性亢奋)所致的阴或阳的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变,《素问·阴阳应象年夜论》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阴阳偏衰包孕阴偏衰(阴虚)和阳偏衰(阳虚),指阴或阳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厘革。《素问·调经论》指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因为阳虚,不能制约阴寒,可呈现虚寒现象,即阳消阴长,“阳虚则寒”;阴虚,无力制约阳,可呈现虚热现象,即阴消阳长,“阴虚则热”。

  阴阳互损指体内的正气,出格是阴液与阳气之间的病理相关,包孕阴损及阳和阳损及阴。阴阳互损浮现了阴阳互根互用的相关。阴阳互损的终极默示为“阴阳俱损”、“阴阳两虚”。

  阴阳转化指阴阳失踪调所默示出的病理征象,在必然的前提下可以彼此转化,《素问·阴阳应象年夜论》中的“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便是声名这类病理情形。

  4、引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因为中医以为疾病产天生长的缘故起因是阴阳失踪调,以是对付任何疾病,无论其病情怎样庞年夜多变,都可以用阴阳学说加以诊断。中医诊断疾病首先要分清阴阳,既可以用阴阳来概括证型,又可以用阴阳来剖析四诊。如望诊光华光鲜者属阳,惨淡者属阴;闻诊声音洪亮者属阳,语声微贱者属阴;脉象浮、数、洪年夜者属阳,沉、迟、藐小者属阴等等。从证型来看,病位在表属阳,实证属阳,热证属阳;而病位在里属阴,虚证属阴,寒证属阴等。

  在抉择治疗原则和临床用药时,中医学也因此阴阳学说作为引导的。如对付阳邪过盛所致的实热证,以热者寒之的原则用寒凉药物清热;对付阴盛所致的寒实证,则应以寒者热之的原则用温热药来祛寒。而对付阴虚所致的虚热证,要以滋阴药以补虚;对付阳虚引起的虚寒证,则要以温阳药以补阳。在阴阳两虚的情形下,就必需阴阳两补。

  阴阳学说还可用来概括中药的性味,并用以引导临床使用。一样寻常来说,寒、凉药属阴,温、热药属阳;味酸、苦、咸者属阴,味辛、甘、淡者属阳;具有收敛、沉降浸染者属阴,而具发散、升浮浸染者属阳。在临床用药时,理当按照疾病的阴阳性子抉择治疗原则,再按照药物的阴阳属性来抉择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