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传奇话茱萸

时间:2010-04-12 |来源:三九中医药网 收集整理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侨。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年夜墨客王维的这首诗因其竭诚地表达了对亲人、朋侪的想念之情而常被后人吟咏。诗中描写了中国人很早就有登高、佩戴茱萸囊避灾的风尚。茱萸作为一味中药,其在国民气目中的独特职位地方由此可见一斑……

  关于茱萸,另有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听说东汉时,汝南人桓景随羽士费长房学道。一天,长房对他说:“玄月九日你家将有一场年夜祸来临,百口人必需在那天迅速分开,每人都要用赤色的袋子装满茱萸系在臂上,到一个高处饮菊花酒,才可躲过这场磨难。”

  桓景依言而行,百口人于阴历玄月九日那一天,在胳膊上系上装有茱萸的赤色袋子,到城外的高处饮菊花酒。过后回家,恒景发明家中鸡犬牛羊全数暴作古,不禁出了一身冷汗。这件工作传开后,年夜家纷纷效仿,在玄月九日重阳节此日佩戴茱萸绛袋,登高饮菊花酒,取“重阳登高,效桓景之避灾”之义。这个习俗至今仍传布在平易近间,人们信托登高佩戴茱萸能趋吉避祸,使自己转败为功。这种传说虽不敷信,但茱萸确是一味浸染很好的中药。

  茱萸的药用

  茱萸分吴茱萸和山茱萸,故事中的茱萸,应为我们本一般用的中药——吴茱萸。吴茱萸很早就被中医作为药用,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着作《神农本草经》就有收载。中医以为,吴茱萸味辛、苦,性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具有散寒止痛、温中断呕、助阳止泻的成果。

  中医在临床上常用吴茱萸治疗多种痛证,如治疗厥阴头痛(首要痛在头顶部,牵及头角,自我认为有一股气向上冲腾,或欲吐而不得吐,或吐涎沫)、妇女下腹部严寒、经闭痛经、寒湿脚气肿痛,以及胃寒呕吐、呃逆,胁痛口苦,呕吐吞酸,五更泄泻(每每天将亮时即肠鸣、腹痛、泄泻,泻后痛楚悲伤即止或减轻)等。

  当代研究剖明,吴茱萸含挥发油,首要因素为吴茱萸烯、罗勒烯、吴茱萸内酯等,还含有多种生物碱,有镇痛、升高体温、降压、按捺血小板聚积及血栓形成、调治子宫兴奋性、抗肿瘤、抗炎等浸染。

  适用举例

  治腹泻取吴茱萸研细粉,用白酒调成糊状,稍加热后敷于脐部。然后用纱布包裹胶布坚贞,逐日改换1次。用该法治疗婴幼儿腹泻,出格是口服抗生素类药无效的患儿,多于应用后3日内奏效。

  需指出的是,本品为辛热之品,只能用于虚寒腹泻(如伯仲不温,舌淡苔白,年夜便清稀,食品不消化,腹部喜温),否则会耽延病情。

  治吵嘴流涎将吴茱萸细粉用醋调匀,晚上外敷足涌泉穴(位于足底,在足掌的前1/3,弯曲脚底板时凹陷处)。男左女右,外以布条缠扎。每次敷12小时,逐日换药1次,一样寻常敷3~5次即可病愈。

  治小儿胃肠发展痛小儿胃肠发展痛为胃肠气滞寒凝所致,治以行气散寒止痛有效。用吴茱萸研粉制成膏贴脐,12~24小时换药1次,连用5~7日,下场较着。

  治阳痿用巴戟天30克,吴茱萸40克,细辛10克共研细末,加温水调成糊状,每晚睡前敷脐部,外用纱布胶布坚贞,晨起取下。治疗时期忌房事。

  治小儿腹胀将吴茱萸与白酒按1∶3的比例浸泡4~6小时,然后用纱布过滤备用。用时取滤液少许滴于小儿脐部,以掌心推拿脐部5~10分钟,逐日2~3次,一样寻常1~2日即可病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