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与脏腑的相关

时间:2010-04-12 |来源:三九中医药网 收集整理


    眼与脏腑的相关
    眼能够明视万物,鉴识颜色,是赖五脏六腑精气的滋养。以是《灵枢·年夜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这里的“精”,是指醒目,即眼的视觉成果。要是脏腑成果失踪调,精气不能充沛流畅地上注入目,就会影响眼的正常成果,乃至产生眼病。

    一、眼与五脏六腑的相关
    (一)眼与心和小肠的相关

    1.心主血脉,诸脉属目《素问,五脏天生篇》说:“诸血者,皆属于心”,“心之合脉也”,“诸脉者,皆属于目”;《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脉者,血之府”。由此可知,心主满身血脉,脉中血液受心气敦促,轮回满身,上输于目,目受血养,才华维持视觉。

    2.心主藏神,目为心使《灵枢·年夜惑论》说:“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这里的“神”,是指人之精神、思想勾当(实为脑的成果)。因神藏于心,其外用又在于目,故眼之能视,受心主使。《审阅瑶函·目为珍宝论》又说:心神在目,发为神光,神光深居瞳神之中,才华明视万物。

    另外,《素问·解精微论》还说:“夫心者,五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因为心为五脏六腑之年夜主,脏腑精气任心所使,而目赖脏腑精气所养,视物又受心神支配,是以,人体脏腑精气的隆替,以及精神勾当的状况,均能回响反映于目,以是,目又为心之外窍。这一理论,也为中医望诊的“望目察神”供应了紧张依据。

    3.眼与小肠的相关人食水谷,由胃腐熟,传人小肠,小肠则进一步消化,分清别浊,其清者,包孕津液和水谷之精气,由脾转输满身,从而使目受到滋养。

    另外,心与小肠脏腑相合,经脉彼此络属,经气彼此通顺,故小肠成果是否正常,既相关到心,也影响到眼。

    (二)眼与肝和胆的相关

    1.肝开窍于目《素问·金匮真谈吐》在阐述五脏应四季、同气相求、各有所归时说:“东方青色,人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指出了目为肝与外界接洽的窍道。是以,肝所受藏的精微物质,也能源源一直地运送至眼,使眼受到滋养,从而维持其视觉成果。

    2.肝受血而能视肝主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治血量的成果。虽然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但目为肝之窍,尤以肝血的濡养为紧张。以是,《素问·五脏天生篇》说:“肝受血而能视”。《审阅瑶函·目为珍宝论》则进一步叙陈说:“肝中升运于目,轻清之血,乃滋目经络之血也”。还指出血与眼内神水,神膏、瞳神等相关慎密亲昵,血养水,水养膏,膏护瞳神,才华维持眼的视觉。

    3.肝气通于目肝主疏泄,具有凋畅人体气机的紧张成果。气能生血、生津,又能行血、行津。往往供给眼部的血液、津液,无不依靠气的敦促,而人体气机是否调畅,又与肝的疏泄成果所回响反映的主升、主动的特点慎密亲昵相干。以是,《灵枢·脉度》说:“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这就夸大了只有肝气冲扣条达,眼才华够辨色视物。

    另外,《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脏化液,……肝为泪”。泪液对眸子具有濡润和掩护浸染。它的分泌和渗出要受肝气的制约,同样与肝的疏泄成果相干。

    4.肝脉连目系《灵枢·经脉》说:足厥阴肝脉“连目系”。通不美观十二经脉,唯有肝脉是本经直接上连日系的。肝脉在眼与肝之间起着雷同表里,联结眼与肝脏,为之运行气血的浸染。从而保证了眼与肝在物质上和成果上的慎密亲昵接洽。

    鉴于眼与肝在心理上有着以上多方面的慎密亲昵接洽,因而肝的病理厘革也可以在眼部有所回响反映。以是,《仁斋直指方》又说:“目者,肝之外候。”概括了眼与肝在心理、病理上的相关。

    5.眼与胆的相关肝与胆脏腑相合,互为表里。肝之余气溢人于胆,聚而成精,乃为胆汁。胆汁于眼,非凡很是紧张。胆汁的分泌和渗出,都要受肝的疏泄成果的影响。如《灵枢·天年》说:“人年五十,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在《灵枢》阐述的基本上,《审阅瑶函·目为珍宝论》更年夜白地说:“神膏者,目内海涵之膏液,……由胆中渗润精汁,升发于上,积而成者,方能教养瞳神。此膏一衰,则瞳神有损。”由上可知,胆汁减则神膏衰,瞳神遂失踪养护。

    (三)眼与脾和胃的相关

    1.脾输精气,上贯于目脾主运化水谷,为气血生化之源。《素问·玉机真脏论》在论及脾之虚及时说:“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其中搜罗了脾虚能致眼病。李东垣《兰室秘藏·眼耳鼻门》进一步叙陈说:“夫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上贯于目。……脾虚则五脏之精气皆失踪所司,不能归明于目矣。”这就凸起了眼赖脾之精气扶养的相关。

    2.脾主统血,血养目窍《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说:“盖脾统血,性情虚则不能收摄;脾化血,性情虚则不能运化,是皆血无所主,因而脱陷妄行”。由是可知,血液之以是运行于眼络之中而不致外溢,另有赖于性情的统摄。若性情虚衰,失踪去统摄的手段,则可引起眼部的出血病症。

    3.脾主肌肉,睑能开合《素问·痿论》说:“脾主身之肌肉”。脾运水谷之精,以生育肌肉。胞睑肌肉受养则开合自若。

    4.眼与胃的相关脾胃脏腑相合,互为表里,共为“后天之本”。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下传小肠,其精微经由过程脾的运化,以扶养周身。以是,李东垣《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说:“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并指出:“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由此可见胃气于眼之紧张。

    另外,《素问·阴阳应象年夜论》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脾胃为机体升降出人之要害,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二者升矫魅正常,进出有序,清阳之气升运于目,目得温养则视物清明通亮;浊阴从下窍而出,则不致上犯清窍。

    (四)眼与肺和年夜肠的相关

    1.肺为气主,气和目明张景岳说:“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类经·藏象类》注)。因为肺朝百脉,主一身之气,肺气协调,气血流畅,则脏腑成果正常,五脏六腑精阳之气充沛,皆能源源一直地输注入目,故目视醒目。若肺气不敷,甚至目失踪所养,则暗淡不明。此即《灵枢·决气》所谓:“气脱者,目不明”。

    2.肺主宣降,眼络畅达肺气宣发,能气愤血和津液敷充满身;肺气肃降,又能使水液下输膀胱。肺之宣矫魅正常,则血脉通利,目得卫气和津液的温和濡养,卫外有权,且浊物降落,不得上犯,目不易病。

    3.眼与年夜肠的相关肺与年夜肠脏腑相合,互为表里。若年夜肠积热,腑气不通,影响肺失踪肃降,则可导致眼部因气、血、津液壅滞而发病。

    (五)眼与肾和膀胱的相关

    1.肾精充沛,目视醒目人体之精乃生命勾当的根基物质。《素问·脉要精微论》谓:“夫醒目者,以是视万物,别利害,审诟谇;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声名眼之能视,有赖于充沛的精气濡养。《素问·上古灵活论》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眼的视觉是否正常,与肾所受藏脏腑的精气充沛与否,相关至为慎密亲昵。

    2.肾生脑髓,目系属脑《内经》说:“肾生骨髓,脑为髓海,目系上属于脑”。脑和髓异名同类,都由肾所受藏之精化生,目系连属于脑,也就相关到肾。是以,肾精富裕,髓海饱满,则思想矫捷,眼光敏捷。若肾精亏虚,髓海不敷,则脑转耳鸣,目无所见。《医林改错·脑髓说》则谓:“精汁之清者,化而为髓,由脊骨上行人脑,名曰脑髓,……两目即脑汁所生,两目系如线,擅长脑,所见之物归于脑。”可见王氏已明晰地将眼之视觉归结于肾精所生之脑,而且还经由过程肾阐发了眼与脑的相关。

    3.肾主津液,上润目珠《素问·逆调论》说:“肾者水脏,主津液。”《灵枢·五癃津液别篇》又说:“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如津液在目化为泪,则为目外滋润津润之水;化为神水,则为眼内充养之液。总之,眼内外水液的散布和调治,与肾主水的成果有慎密亲昵相关。

    4.眼与膀胱的相关肾与膀胱脏腑相合,互为表里。在人体水液代谢的历程中,膀胱首要有贮藏津液,化气行水、渗出尿液的成果。膀胱的气化浸染首要取决于肾气的隆替。另外,膀胱属足太阳经,主一身之表,易遭外邪侵袭,亦常引起眼病,故不成不引起正视。

    (六)眼与三焦的相关

    三焦为孤府,主通畅元气与运化水谷、疏浚水道的成果,故上输人目之精气津液无不通过三焦。若三焦成果反常,致水谷精微之消化、领受和输布、渗出杂沓或产生窒碍,则可引起眼部病变。

    另外,《证治绳尺·杂病·七秘诀》还指出:目内所涵神水,是“由三焦而劈头”。以是,三焦成果反常可致神水衰竭而产生目病。

    实际上,眼与五脏六腑之间的相关各具特点,其慎密亲昵程度虽不等同,但人体终究是一个有机团体,是以,临证时不成片面夸大某些脏腑的浸染,而应从实际出发周全地举办不雅察看和剖析,才华作出精确的武断。

    二、五轮学说
    中医眼科将眼局部由外至内分为胞睑、两眦、白睛、黑睛和瞳神等五个部分,分袂内应于脾、心、肺、肝,肾五脏,命名为肉轮、血轮、气轮、风轮、水轮,总称五轮。据考,“五轮”最初呈现于晚唐时代的《刘皓眼论准的歌》。在我国现存医籍中,则以《承平圣惠方·眼论》的记实为早。至于将眼离另外各个部分名之为“轮”,《审阅瑶函·五轮所属论》的评释是取“其像如车轮圆转行为”之意。

    五轮学说源于《内经》。如《灵枢·年夜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束缚,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梗概指出了眼的各个部分与脏腑的相关。儿女医家在此阐述的基本上成长出将眼局部告别为五轮,分属于五脏,借以声名眼的解剖与心理、病理,并用于引导临床辨证论治的理论,即五轮学说。现概述如下:

    (一)肉轮指胞睑。包孕解剖学之眼睑皮肤、皮下构造、肌肉、睑板和睑结膜。胞睑在脏属脾,脾主肌肉,故称肉轮。因脾与胃相表里,以是,肉轮疾病常责之于脾胃。

    (二)血轮指两眦。包孕解剖学之眦部皮肤、结膜、血管及内眦的泪阜、半月皱襞和泪点。上、下眼睑鼻侧连系处交角钝圆,称年夜眦,别名内眦;颞侧连系处交角锐小,称小眦,别名锐眦或外眦。两眦在脏属心,心主血,故称血轮。因心与小肠相表里,以是,血轮疾病常责之于心和小肠。

    (三)气轮指白睛。包孕解剖学之球结膜和前部巩膜。白睛在脏厉肺,肺主气,故称气轮。因肺与年夜肠相表里,以是,气轮疾病常责之于肺和年夜肠。另外,白睛环抱黑睛四周,严密相连,一旦产罹病变,轻易彼此影响。

    (四)风轮指黑睛。近代首要指解剖学之角膜。黑睛在脏属肝,肝主风,故澄镧轮。

    因肝与胆相表里,以是,风轮疾病常责之于肝胆。另外,黑睛之后为黄仁,黑睛与黄仁之间充塞神水,瞳神位于黄仁中间,故当黑睛疾病之病邪深人时,轻易影响黄仁、神水,并波及瞳神。

    (五)水轮指瞳神。狭义的瞳神专指解剖学之瞳孔;广义的瞳神不只指瞳孔,还包孕葡萄膜、视网膜、视神经以及房水、晶状体、玻璃状体等。“水轮”一样寻常多指广义的瞳神,是眼能明视万物的首要部分。五轮学说原主张瞳神在脏属肾,肾主水,故称水轮。因肾与膀胱相表里,以是水轮疾病责之于肾和膀胱。但因为瞳神结构庞年夜,经古今不少医家的实践证实,其心理、病理不只与肾和膀胱有关,与其他脏腑也有着同样紧张的慎密亲昵相关。

    另外,尚需声名,黄仁位居黑睛后方,黑睛之“黑”离不开黄仁的烘托,昔人是以在心理上常把黄仁划人风轮。然而瞳神直接由黄仁围成,黄仁正常与否,相关到瞳神。凡黄仁发病,必能引起瞳神病变,故自古以来黄仁病变均归属水轮。以上毕竟声名,黄仁无论在心理或病理上,与瞳神的相关远较黑睛慎密亲昵。因而,从实际出发,现将黄仁的心理与病理一并归人瞳神,即水轮的范畴。

    鉴于五轮学说对临床辨证具有必然引导意义,故自宋往后的眼科医家应用对照普遍。

    [文献择要]

    一、《审阅瑶函·目为珍宝论》:“华陀云,目形类丸,瞳神居中而独前,如日月之丽东南,而晦西北也。内有年夜络者五,乃心、肝、脾、肺、肾,各主一络。中络者六,膀胱、年夜小肠、三焦、胆、包络,各主一络。外有旁枝细络,莫知其数,皆悬贯于脑,下达脏腑,通乎血气往来以滋于目。故凡病发,则目中有形色,丝络逐一显见而可验,方知何脏何腑之受病。外有二窍,以通其气;内包诸液,液出则为泪;中有神膏、神水、神光、真血、真气、真精,皆滋目之液也。神膏者,目内海涵之膏液。膏液如破,则黑稠水出是也。此膏由胆中渗润精汁,升发于上,积而成者,方能教养瞳神。此膏一衰,则瞳神有损。神水者,由三焦而劈头,先灵活一之气所化,在目之内,虽不偏见,若被物触损伤,则见黑膏之外,有似稠痰出者是也,即目上滋润津润之水。水衰则有火盛燥暴之患;水竭则有目轮年夜小之疾;耗涩则有昏渺之危。亏者多,盈者少,因此世无全精之目;神光者,谓目中自然能视之英华也。夫神光原于命门,通于胆,发于心,皆火之用事。神之在人也年夜矣:在足能行,在手能握,在舌能言,在鼻能嗅,在耳能听,在目能见,有莫知其以是然而然者。夫神源舍乎心,故发于心焉。神如游龙,厘革不测,人能静之,抱亢守一,岂独目之无病哉。真血者,即肝中升运于目,轻清之血,乃滋目经络之血也。此血非比肌肉间污浊易行之血,因其轻清上升于高而可贵,故谓之真也。真气者,今日经络中往来生用之气,乃先灵活一产生之元阳也。年夜宜和畅,少有郁滞,诸病生焉。真精者,乃先后二天元气所化之精汁,先起于肾,次施于胆,而后及乎瞳神也。凡此数者,一有所损,目病生矣。概略目圆而长,外有坚壳数重,中则响亮,内包黑稠神膏一函,膏外则白稠神水,水以滋膏,水外则皆血,血以滋水,膏中一点黑莹,乃是肾胆所聚之英华,惟此一点,烛照鉴视,广阔无限者,是目瞳神,此水轮也。其妙有三:胆汁、肾气、心神也。五轮之中四轮不能视物,惟瞳神乃照物者。风轮则有包卫含养之功,故凡风轮有损,瞳神不久留矣。此即唇亡齿寒,辅车相依之意也。或谓:瞳神水乎?气乎?血乎?膏乎?曰:非血、非气.非水、非膏,乃天赋之气所生,后天之气所成,阴阳之妙蕴,水火之英华,血养水.水养膏,膏护瞳神,气为运用,神则维持。喻以日月,其理不异。而午前则小,午后则年夜,亦随六合阴阳之运用也。概略塞责目窍于肝,生于肾,用于心,润于肺,藏于脾,有年夜有小,有圆有长,皆由人禀受之异也。”

    二、《审阅瑶函·五轮不成忽论》:“夫目之有轮,各应乎脏,脏有所病,必现于轮,势肯定也。肝有病则发于风轮;肺有病则发于气轮;心有病则发于血轮;肾有病则发于水轮;脾有病则发于肉轮,此五轮之易知者。木青、金白、水黑、火赤、土黄,此五色之易知者。轮也、色也,已灼然而现证,医犹不知为目病之验。又况亢则乘,胜则侮,并病合病,自病传病,生禁止化,变通之妙,岂能知之乎。约莫轮标也,脏本也,轮之有证,由脏之不服所致。未有标现证,而本不病者。今不知轮之证,则不知乎脏矣。夫轮脏响应,既不知轮,则是标本俱不明。标本既不明,何以知孰宜缓、孰宜急,而能治人之疾哉。间有知轮脏标本,而不知其中生此克此,自病传病,或并或合之差别,则乘侮制化变通之妙,又不能知。又有知标本缓急自传并合等症,而又不知人之强者弱者,在血在气,所受所与,当补当泻之差别,则顺逆、反正、攻守之治,必不能知。云云之医,能治人之疾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