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传记

时间:2010-04-11 |来源:三九中医药网 收集整理


    一、许胤宗
  许胤宗,一作引宗,约生于南朝梁年夜同二年(536),卒于唐武德九年(626),享年九十余岁。许氏乃常州义兴(今江苏宜兴)人,曾事南朝陈,初为新蔡王外兵参军、义兴太守;陈亡后入仕隋,历尚药奉御,唐武德元年(618)授散骑侍郎。
  许氏以医术有名,能干脉诊,用药矫捷变通,不拘一法。公元六世纪中,他曾用药物薰蒸法为陈国柳太后治病,时太后病风不能言,口噤不能服药,他以黄芪防风汤置于床下,薰蒸令药气如烟雾,入病人腠理而见效,当晚太后能言,胤宗是以授义兴太守。
  许氏诊病问疾,正视评脉,以根究病原,主张病药相称,不宜杂药乱投,唯须单用一味,直攻病所。生平诊脉用药,独具特色。
  二、甄权
  甄权,约生于南朝梁年夜同七年(541),卒于唐贞不美观十七年(643)许州扶沟(今河南扶沟)人,因母病,与弟甄立言,精究医术,专习方书,遂为名医。甄权于针灸术造诣尤深,兼通药治。生平行医,活人众多:隋开皇初(581)曾为秘书省正字,后称病告退。甄权通颐养之术,提出弃旧容新可使肺气清肃,是健身延年的有效要领;并主张饮食不必甘美。贞不美观十七年(643)唐太宗李世平易近亲临其家,访以药性及摄生之道。授其朝散大夫,并赐寿杖衣物。昔时寿终。
  甄氏生平著述颇多,绘有《明堂人形图》一卷;撰有《针经钞》三卷、《针方》、《脉诀赋》各一卷,《药性论》四卷。这些著作均已亡佚,其部分内容可见于《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机密》等著作,对后裔有必然影响。

  三、甄立言
  甄立言,甄权之弟,生于南朝梁年夜同十一年(545),卒于唐贞不美观年间(627~649)。唐武德年间(618~626)升太常丞,与兄甄权同以医术享誉当时。立言医术娴熟,能干本草,善治寄生虫病。著有《本草音义》七卷、《本草药性》三卷、《本草集录》二卷、《古今录验方》五十卷,均己散佚,部分佚文尚可在《千金要方》和《外台机密》中见到。他的《古今录验方》如《外台机密》所引进“消渴小便至甜”是我国有类糖尿病的最早记实。

  四、孙思邈

  孙思邈,世称孙真人,后裔尊之为药王,唐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孙家塬人。约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卒于唐高宗水淳元年(682),享年101岁(关于孙思邈的生年说法很多,首要有三种,一样寻常较公认的是生于隋开皇元年(581)之说:还有生于是西魏帝太统七年月日(541);另有生于染天得篮十四年(515)之说,这里取公认的说法)。
  孙氏少时体弱多病,从青年期间就勤苦以医为业,吃苦研习岐黄之术。成年往后,他曾隐居在太白山(今陕西境内)从事医学及炼丹勾当。永徽三年(652)著成《备急千金要方》三十卷。咸亨四年(673年)曾肩负认真尚药局承务郎,上元元年(674)即称病辞归。永淳元年(682),著成《千金翼方》三十卷。同年孙思邈弃世,遗命薄葬。子名行,天授中(690~692)曾任风图侍郎,孙名溥,曾为萧县(今安徽萧县)县丞。
  孙思邈历经隋唐两代,是一位常识汜博、医术精深的医家。他诊病治疗,不拘古法,兼采众家之长,用药不受本草经书限定,按照临床必要,验方、单方通用,所用丹方,矫捷多变,疗效显着。他对平易近间医疗经历极为正视,通俗不辞辛勤地驰驱风尘,不远千里访询,为得一方一法,不惜千金,以求真传。他不只精于内科,而且兼擅外科、妇科、小儿科、五官科、眼科,并对养生、食疗、针灸、防备、炼丹等都有研究,同时具有宏壮空阔的药物学常识和精深的针灸妙技。
  孙氏生平以济世活酬报己任,对病人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恻隐心,他提出“年夜医稿诚”,要求年夜夫对妙技要精,对病人要诚。他以为年夜夫在临症时应,当真认真,不得问其贵贱贫富,一样看待;治疗中要精心赴救、不得自炫其能,企图名利(见《备急千金要方》·序例·御医精诚,人平易近卫生出版社1955年影宋本)。这也恰是他身材力行,躬身实践的写照。他曾亲身治疗照顾护士麻风病人达六百余人,他的尊贵医德足为百世师范。
  孙思邈积八十余年医学经历,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较周全地总结了自上古至唐代的医疗经历和药物学常识,厚实了我国医学内容。他的医学思惟和学术成绩首要回响反映在:成长了张仲景的伤寒论学说,并集唐过去医方之年夜成。诊断学上把对疾病的了解进步到一个新水平,治疗学上创用了新的医疗妙技;药物学上,正视隧道药材以及药物的种植征求、炮制和贮藏;在妇幼保健方面,夸大妇幼设立专科的意义,为小儿、妇产成立专科创设了前提;在针灸方面绘制彩色三人明堂图,创孔穴主对法,倡导阿是穴及同身寸法,对针灸成长有促进浸染,并且,厚实了养发展寿理论,讲究卫生,拦截服石。
  孙氏的著作,除上述外,史志见载的颇多,年夜多已散佚无存。首要有:《千金摄生方》一卷、《千金髓方》等18种,另外,现尚存世之眼科专著《银海轻微》乃托名孙氏之著。
  孙思邈在中国医学史上有崇高职位地方,受到历代人平易近的热爱和拥戴。他死后,人平易近为他修庙立碑,直至今天他的老家陕西耀县孙家塬另有孙氏祠堂,内有孙氏泥像。耀县药王山有药王庙、拜真台、洗药池、太玄洞等孙氏勾当遗迹。

  五、张宝藏
  张宝藏,字澹,唐栎阳(今陕西临潼)人,约糊口于公元六世纪。唐贞不美观年间(627~649),宝藏年已七十,任金吾长,时太京李世平易近患气痢,诸医屡治无效,于是下诏征医方,宝藏曾患此疾,服乳煎毕拨方而愈,他具疏此方以。太宗服药后,痢即康复。宝藏是以授三品文官为鸿胪卿,是我国医学史上官爵最高者。

  六、崔知悌
  崔知悌,许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约生于隋,年夜业十一年(615),座于唐垂拱元年(685),享年70岁,崔氏出身宦族,历任洛州(今河南)司马、度支郎中、户部员外郎,唐高宗时升殿中少监,后任中书侍郎,唐咸亨中(670~674)为尚书右丞。调露元年(679)官至户部尚书。
  崔氏素好岐黄之术,于政事之暇,喜从事医疗勾当。善于针灸,临床诊治,审病制方颇多新意,其著述以《骨蒸病灸方》最为有名,被收入《外台机密》名为“灸骨蒸法图”,即世传崔丞相灸法。他的著述、文献可考的首要有《纂要方》十卷、《骨蒸病灸方》一卷、《产图》一卷,均已亡佚,可于《外台机密》中见其或许。还有《崔知悌集》五卷,《律例》二卷。

  七、张文仲
  张文仲,约生于唐·武德三年,(620),卒于唐·圣历三年(700年)。唐御洛州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武则天光宅元年(684)为侍太医、后至尚药奉御。文仲通医理,尤功风与气之研究。他以为风有一百二十四种,气有八十种,若不能区分,会耽延病机而致衰亡;治疗气病与风疾,医药虽然概略塞责不异,然而人道各异。脚气、头风、上气,常须服药一直,别的则隋病情策动,姑且治之。患平易近风之人,春末夏初及秋暮时节,要得通泄、即可不患重症,(《旧唐书·张文仲传第141,卷191,中华书局1975年月日初版》,时武则天令其集当时名医合营编撰平易近风诸方,并诏麟台监王方庆监其修撰。文仲撰四季常服及轻重年夜小诸方十八首,以表奏上。另撰《随身备急方》三卷和《法象论》一卷,均佚。《外台机密》中可见其部分内容。

  八、韦讯
  韦讯,道号慈藏,约生于唐贞不美观十八年(644),卒于开元二十九年(741)。唐京兆府(今陕西关中)人,曾为羽士,精医术,则天时(684~690)为侍太医,与当时名医张文仲、李虔纵齐名,曾奉诏与张文仲为苏良嗣诊疾。中宗景龙年间(707~710)任光禄卿,掌御伙食,时年已古稀,不久告老旋里。他施药济人,巡医于平易近间,常带一条黑犬随行。玄宗重其术,召其入官,擢官不受,回归家园,世仰为药王。玄宗赐号药王,死后配祀药王庙。

  九、王焘
  王焘,约生于唐总章三年(670),卒于天宝十四年(755),(今陕西县)人,其曾祖父王珪为太宗朝宰相。祖父祟基,父茂时,王焘为次子,其兄光年夜,司勋郎中。焘有二子,宗子遂,曾为年夜理寺卿,次子遘,曾为姑苏刺史。
  王焘年少多病,年长快乐喜好医术,其母疾病弥年,有感于不明医者,不得为孝子,遂勤苦学医,八世纪初他曾任职于弘文馆(唐代国家藏书处)长达二十余载,在此时期,他博览古代医学文献数千卷。凡所览阅之书,均遂条采摘记录,堆集了年夜量资料。天宝年间(742~755)他因故被贬至房陵(今属湖北),后出守年夜宁。正值当地疾病风行,王氏取所录经方,亲施方药,疾者多解围治,遂勤苦编撰一部医方年夜全。于天宝十一年(752)著成《外台机密》四十卷传世。他的另一部著作《名台要略》十卷,为《外台机密》之简本,惜已亡佚无存。

  十、鉴真
  鉴真,俗姓淳于,唐代佛学各人,生于唐垂拱四年,(688),卒于广德二年(764)。
  鉴真祖籍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幼时家景贫寒,长安元年(701)14岁时,随父在扬州年夜云寺(后改名去兴寺)削发,唐中宗神龙元年(705)他从道岸禅师受菩萨戒。景龙初年(708)随师到洛阳、长安,屡从名师受教。开元元年(713)回到扬州时,他已成为对佛学具有较深造诣的高僧,任扬州年夜明寺主持。
  唐开元二十一年(733)日本遣僧人荣睿、普照随遣唐使来我国留学,并约请高僧赴日弘法授戒。天宝元年(742))鉴真接管日本连气儿人约请。天宝二年(743)鉴真和他的高足祥彦、道兴等起头东渡。十年之内五次泛海,赴汤蹈火,均未乐成。第五次东渡失踪败后,62岁的鉴真各人双目失踪明,他的年夜高足祥彦圆寂,约请他的日本僧人也病故了,但他东渡洪志始终不移。唐天宝十二年(753)十一月十五日,他率高足40余人第六次动身渡海,同年在日本萨秋妻屋浦(今九州南部鹿儿岛年夜字秋月浦)登岸,经太宰府、年夜阪等地,于次年入日本都城平城京(今天本奈良),受到日本朝野僧俗的昌年夜迎接。
  鉴真是我国第一位到日本开创佛教律宗的各人。当时日本天色皇、皇后、皇太子和其余高级官员都接管了鉴真的三师七证授戒法,皈依空门高足,唐乾元二年(759年,今日本天平宝字三年,鉴真在奈良效区建树招提寺,并著有《戒律三部经》刻印传布,这天本印板之初步。
  鉴真通达医学,能干本草,他把我国中药分辩、炮制、配方、保藏、应用等妙技带到了日本,并传授医学,激情亲切为患者治病,至德元年(756,日本天平胜宝八年),鉴真及高足法荣治愈圣武天皇病,当时鉴真虽已双目失踪明,但他以口尝、鼻嗅、手摸来分辩药物真伪,辨之无误,是以他在日本医药界享有崇高的地威望,人称为汉方医药开山祖师,日本之神农。日本医史学家富士川游在《日本医学史》中指出:“日本古代名医虽多,得祀像者,仅鉴真与田代三喜二人而已”(富士川游,《日本医学史》)。
  鉴真于唐广德二年(764今日本天平宝字七年)蒲月六日圆寂。葬于日本下野药师寺,立塔立方形,正面题鉴真年夜和尚五字。《日本国见在书目》中,著录有“鉴上人秘方一卷”,又作《鉴真秘方》,其书久佚,佚文可以《医心方》中考见。

  十一、秦鸣鹤
  秦鸣鹤,里籍不详,糊口于公元七世纪,曾与张文仲同为唐高宗侍医,医术精深,针灸妙技娴熟。时高宗苦风眩,头重眼花不能视,秦氏诊查后以为是平易近风上逆所致,砭刺头部微出血,即可愈之。则天皇后闻而震怒,说皇帝头上,岂可放血?此罪当斩,高宗李治以为年夜夫诊病论疾,不成加罪,且头重眼花,不堪忍受,出血未必不佳。秦氏刺其百会及脑刻穴,微放血而愈。则天皇后于帘内拜谢,并赐物奖之见(旧唐书·高宗纪下第五,中华书局1955岁首?年月版)。

  十二、宇陀宁玛·元丹贡布
  宇陀宁玛·元丹贡布(gYu-thog rNying-ma Yon-tan mGon-po)公元708年出生于拉萨西郊堆龙·吉纳的医学世家。他的曾祖父洛哲希宁是藏王松赞干布的太医,祖父斋杰加戓巴扎是藏王贡日贡赞和芒松芒赞的太医。相传宇陀三岁时,从父琼布多杰进修藏文写读、读经,五岁时随父受“日露化学”和“药师佛修习法”等佛教密宗之开许仪轨。宇陀宁玛·元丹贡布默示不凡的先天,受到父亲的悉心教诲作育。
  宇陀在家庭教诲和医药世家的陶冶下,勤勉好学,从青少年期间起,在医学方面就已有相称深挚的基本。宇陀与王室御医、内陆医家东松冈瓦有着深挚的师徒情意,东松冈瓦将自己的医著《医治痫症·生命轮》(gZa'-bCos,Srog-gi'Khor-1o)、《医治狂犬证·匕首轮》(Khyi bCos sPu-gri'i'Khor-lo)、《医治痉症·相轮》(Bya-bCos mTshon-gyi'Khor-lo)三部书相赠。
  宇陀在青年时代,曾先后两次去天竺修业,第一次留学历经四年之久,第二次游学,来回共一年零八个月,返回吐蕃后,一壁医治病人,一壁向徒弟传授医术。
  三十八岁时,宇陀第三次到天竺各地游学四年,广投名医。出格在名医美旺(Me-dbyang)尊前,凝听了《医六十万》(gSo-dpyad'bum-pa)《医续晶鉴》(rGyud-gSel-gyi Me-long)《月王药诊补遗》(Somaratsa kha-skong)等等,在班钦·旃陀罗比尊前,受了《神仙耳传》(Drang-srong Xyan-brgyud)和《八支论》(Yan-lag brGyad-pa)等众多医学论著。返回吐蕃,行医授徒,成效卓著。赞普赐赉他塔、工、琼三处封地,并在工布曼隆沟建筑庙宇,作育年夜夫,加工药材,炮制成药,行医治病,汇集平易近间药方。嗣后,他教育徒弟往内陆五台山朝佛,向僧医阿尔雅哀告医道,听受了《配方宝》(Sbyor-ba'iphreng-ba)和《内科藏义》(Byang-Khog Don-khrems)等很多的希罕的医训教言。
  四十五岁时,宇陀以早期吐蕃医学为基本,领受了汉地、天竺和各方的医学,历经二十多年的心血,撰成名传千古的医学巨著《四部医典》。
  鉴于宇陀·元丹贡布在藏医学上的精巧成绩,藏族人平易近尊称他为“医圣”和“药王”。

  十三、王冰
  王冰,号启玄子,又作启元子。约生于唐景云元年(710),卒于贞元二十年(805),里居籍贯不详,唐宝应中(762~763)为太仆令,故称为王太仆。
  王氏少时笃好易老之学,讲究养生,究心于医学,尤嗜《黄帝内经》,曾“于师长教师郭于斋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自天宝九年(750)珍宝应元年(762),历时十二年之久,注成《素问》24卷,合81篇,王氏对命运学说很有研究,其理论见解记述于补入的七篇年夜论的解释中,为后裔命运学说之本。他对辨证论管理论也有所阐扬,如治疗元阳之虚,主张“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而治疗真阴之竭,则提出“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这是迄今临床治则的名言。
  王氏还有《玄珠》一书,宋代己佚。世传另有《玄珠耳语》十卷,《昭明隐旨》三卷、《天元玉册》三十卷,《元和纪用经》一卷等,皆后人托名之作。

  十四、刘禹锡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有名文学家、政治家及医学家。生于唐年夜历七年(772),卒于会昌二年(842)原籍彭城(今江苏徐州)。因肩负认真过太子来宾,故称为刘来宾。
  禹锡自幼体弱多病,通俗廷医服药。对医药颇有研究。三十年始终如一,遂成良医。治病用药,讲究实效,不遵从古法,提出“弭病于将然之先,而以攻治为后”的防备思惟,治病善用单方、验方,并正视网络清算平易近间医药经历。他曾奉诏介入编撰本草和经方,著有《传信方》二卷,此书包孕他在连州时,薛景晦送他的十通方及平易近间经历效方共五十余首,因每方皆有所据,故以传从为名。其内容涉及临床各科,兼载施舍内容,用药具有简、便、廉之特色。

  十五、昝殷
  昝殷,唐代蜀地成都(今四川成都)人,约主于唐贞元十三年(797),卒于年夜中十三年(859),昝氏精医理,善于产科,通达药物学,唐年夜中年间(847~852),他将古人有关经、带、胎、产及产后诸症的经历效方及自己临症验方共378首,编成《经效产宝》一书,共三卷。
  另外昝氏对养生、食疗也颇有研究。他的食治医方多具取材轻易、价廉效验之特点,著有《道养方》、《食医心监》各三卷,今亦存。

  十六、甘伯宗
  甘伯宗唐代人,平生里籍未详,曾编撰《名医传》七卷。此书集自三皇至唐代名医一百二十人传记,是我国最早之医学人物传记专著,后人称之为《名医年夜传》或《名医录》。宋代许慎斋将此书人物增至五代时,名为《历代名医探原报本之图》,是一部有传、有图、有赞的医家史传,惜原书早已亡佚,其部分内容散见于宋代《历代名医蒙求》之中。

  十七、李珣
  李珣,字德润,五代时前蜀梓州(今四川三台)人,糊口于九、十世纪。李珣祖藉波斯,其先祖隋时来华,唐初隋国姓改姓李,安史之乱时入蜀假寓梓州,人称蜀中土生波斯。李珣兄妹可考者三人,珣为长兄。其妹李舜絃为蜀主王衍昭仪。其弟李玹,字延仪,人称李四郎,喜游历,好养生,尤以炼制丹药为趣,倾家之产不计,以鬻喷香药为业,曾为王衍的太子率官。
  李珣对药学颇有研究,他曾游历岭南,饱览南国光景,了解了良多从海别传入的药物。著有《海药本草》六卷,以引述海药文献为特点,据现存佚文统计,全书收录药物124种,其中96种标注外国产地。如:安眠喷香、诃梨勒出波斯,龙脑喷香出律因,金屑出年夜食国。另外书中记述了药物形态、真伪、口角、性味、主治、附方、服法、制药法、禁忌、畏恶等。有些条则兼载药名评释。书中收载的海桐皮、天竺桂、没药等为当时其余本草著作所未载。惜原书至南宋已佚,其内容散见于《政类本草》和《本草年夜纲》等著作中。

  十八、韩保升
  韩保升五代后蜀(今四川)人,约糊口于公元十世纪,平生籍贯史籍无载。后蜀主孟昶在位时(934~965),他任翰林学士,曾奉诏主修《本草》。他与诸医详察药品形态,精究药物功能,以《新修本草》为底本,参考了多种本草文献,举办参校、填补、解释、修订事项,编成《蜀雹广英公本草》,简称《蜀本草》,共二十卷,附有《图经》,由孟昶作序,刊行于世。
  《蜀本草》内容较苏敬的《新修本草》更为具体。惜原书己亡佚,其文多为宋唐慎微的《证类本草》及李时珍的《本草年夜纲》所采录,在历史上有必然影响。

上一篇:两宋医学家传记 下一篇:医学家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