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家传记

时间:2010-04-11 |来源:三九中医药网 收集整理


    一、董奉(220~280)
  董奉,字君异,侯官(今福建长乐)人。少时治医学,医术高明,与南阳张机、谯郡华佗齐名,并称“建安三神区”。如当时交州刺史吴士燮病危,延董奉诊治,以三丸药纳之口中,以水灌之,并使人捧、摇其头,经急救而愈。董氏医德尊贵,对所治愈病人轻只要求在其室第四周种植杏树,以示酬劳。日久郁然成林,董氏每于杏熟时于树下作一草仓,如欲得杏者,可用谷易之。重奉以所得之谷施助贫贫乏难,后裔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奖饰医术尊贵的医学家,据载今江西九江董氏原行医处仍有杏林。
  二、王叔和
  王叔和名熙,汉未至西晋时期高平人,其籍贯一说山东巨野,一说山西高平,后魏高湛《摄生方》称王氏“专好经方,洞识摄生之道”,唐·甘伯宗《名医录》谓其“性度安谧,通经史,穷研方脉,精意诊切,洞识摄养之道,深晓疗病之说”,近代对王氏是否任晋御医令以及是否如清余嘉锡《四库撮要辨证》所言为张仲景之亲授高足,尚未有定论。
  王氏著述《脉经》厥功甚伟,还为清算张仲景《伤寒卒病论》作出孝敬。宋《承平御览》引高湛谓王氏编次此书为“张仲景方论为三十六卷”;但有的学者以为王氏在编次历程中,增入他自己编选的内容:如现行成无己本《表明伤寒论》中末了包孕《辨不成发汗病脉证并治》之后八篇,即是王氏所填补,与其所编《脉经》时的响应篇章核对,可资佐证。
  因为王氏编次《伤寒论》,儿女医家对其毁誉不一。誉之者以为张仲景之学得王叔和之功而能糊口生涯生存下来,以为王叔和“功莫年夜矣”,而毁之者则求全王氏把张仲景原著之原来脸孔弄得恍惚不清,使人无法得窥其原貌,乃至是涣然一新,两种不雅概念尖锐对立。毕竟上,张仲景之《伤寒卒病论》确因有王氏之编次而得以糊口生涯生存,即便序次在编修时有所错杂,亦不至于弄得如“错简派”所求全训斥者那样,完全已非原来脸孔。
  除以上有关脉学和清算《伤寒杂病论》之外,王叔和在摄生方面另有一些精炼的阐述。王氏在摄生学上属于医家摄生派别,主张从起居饮食方面举办谓摄,以求得长寿,却病延年。他提出饮食不成过于杂乱,要适量,是我国早期对饮食轨制摄生的最早的较体系的阐述。

  三、皇甫谧(215~282)
  皇甫谧,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师长教师,稳定朝那(今甘肃平凉,一作灵台)人,后随其叔父移居至河南新安(今河南绳池县临近)。其曾祖是汉太尉皇甫嵩,但至皇甫谧时,家景已贫寒,而他幼时也不好读书,直到二十岁往后,才发奋读书,竟至废寝忘食,终于成为当时有名文人。《晋书·皇甫谧传》说他“有尊贵之志,以著述为务”,林亿在校《甲乙经》的媒介中称他“博综文籍百家之言,安谧寡欲。”当时晋武帝曾征召他入朝为官,他婉言辞绝,在他的《释劝论》中,表达了他对喜爱医术的愿望,对古代医家扁鹊、仓公、华佗、张仲景的敬慕之情,深恨自己“生不逢乎若人”。晋武帝敬重其才调赏给他很多书。因为他身材素弱,加之长年劳顿,也卷入当时社会上服食之风,厥后竟罹患风痹,右脚偏小,非凡很是疾苦,几至自尽,自此勤苦学医,终于习览经方,遂臻其妙。”(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林亿序》人平易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1995)。对此,他不无慨叹地说:“若不能干医道,虽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危困,小儿平正易近深地,无以济之,此因贤人以是精思极论,尽其理也。由此言之,焉可忽乎?”(皇甫谧《针灸甲乙经·自序》人平易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1995)。
  在原有的医学理论的基本上,他除普及阅读各类医书外,将《灵枢经》、《素问》、《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书中针灸,加以清算归纳,使其“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一再,论其精要”,编成《针灸甲乙经》,成为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针灸学专著,为历代研习针灸学的必读课本。
  皇甫谧出于自身的感应熏染,即仅以”百日”的治疗,就把自己的风症及耳聋症治愈;又有感于《素问》、《九卷》等等之经义深邃难解。为了著述能层序理解,便于读者寻检,他实在下了一番苦功,从而使《针灸甲乙经》这部专著成为什灸学著作的嚆矢,历代对之评价甚高。王焘以为皇甫氏“洞明医术”,以为他的这部著作为“医人之秘宝,后之学者,宜遵用之”。《四库总目撮要》盛赞皇甫氏这部著作“与《内经》并行,不成偏返。除《针灸甲乙经》外,皇甫谧另有不少文史方面的著作,其中影响较年夜者有《高士传》、《逸士传》、《玄晏年齿》、《帝王世纪》等。

  四、葛洪(281~342)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扑子,东晋丹阳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县)人,原出身是官僚家庭,后家景式微破,曾一度参军,厥撤退出仕途,专事炼丹、医药及著作。因为他涉猎很广,在古代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个规模里,险些无所不及,从而成为一个博物学家、哲学家,尤其在炼丹化学、医学等方面,成绩显着,是这暂且代有代表性的医学家之一。他所遗留的著作:医学方面主若是《肘后备急方》;哲学、炼丹、摄生方面的则是《抱朴子》,分成内篇和外篇两部分,前者首要阐述炼丹,后者则是有关伦理德性的哲学著作。
  葛洪博览群书,他的治学立场是博采百家之说,他曾说:“但贪广览,于众书无不暗诵精持,自庄重诸史百家之言,下至短杂文章近万卷,而著述时犹得有所引用”。(《抱朴子·自叙》)他的这种立场在医学上默示犹为较着,非凡很是正视其前代各医家的贵重经历,所谓“穷览坟索,以著述空闲,兼综神通。省仲景、无化……近将千卷”。另一方面,他又深切查询拜访,俾能“多闻而体要”,“博见而善择”。他明晰提出”诸后作而胜于前事”,“古书虽多,未必尽善,要当觉得学者之山渊,使属笔者得乎伐猎其中”(《抱朴子·钧世》)。并传布鼓舞宣传“世俗苦于贵远贱近,是古非今,恐见此书无黄帝仓公和鹊窬跗之目,不能授与,安可强乎?”(《肘后方序》)。切实其实,在《肘后方》一书中很少有留存思惟之默示。他非凡很是看重实践,不只亲身实践炼丹的历程,对各种疾病,他也作了周到的不雅察看和亲身治疗。在这方面,他提出凡事要举办“目验”,拦截“信耳而疑目”。这也是他在医学实践中能取得那么多古人所没有取得的成绩,到达必然高度的首要缘故起因。
  葛洪对医学题目,不是范围在年夜略的验方单方治病要领中,作为一个哲学家,他曾从哲学的高度,团体的高度来看待医学。在诸如人体、疾病、治疗、防备等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独到的不雅概念和阐述。
  葛洪对人体染病的缘故起因,以为“风冷与暑湿不能伤结子人也”,“体己素病,因风寒暑湿而发之耳,苟令正气不衰,形神相卫,莫之能伤也”,(《抱朴子·极言》)。这是对人体精神、肉体相关与对疾病发病的辨证相关的透辟的阐述。《肘后方》明晰提出“分袂病名,以类相续,不相纷乱”(《抱朴子·杂应》)这只能在深切详细实践,过细入微的不雅察看,剖析和综合的基本上才华取得。他非凡很是看重一样寻常患者、僻偏山区,要求简便验廉的治疗丹方要领,并明晰提出这个丹方的疗效及疾病的预后。在良多丹方之后都附有“验”、“佳”、“立效”、“差(瘥)”等。他放弃用名贵药、细腻、如对伤寒,他没有照搬麻黄、桂枝、青龙、白虎、四顺、四逆等古典方子,而是提出四个应急的易得的方药,“率多易得之药,其不获己须买之者,亦皆草百贱价,地址皆有,兼之以灸……常茸鞴爬之可了其所用”。由他所倡导的这种医疗平易近风,对后裔也有较年夜的影响。

  五、秦承祖(公元五世纪)
  曾在刘宋初期任年夜医令,并奏准设立医学。似此,则当为我国古代医学教诲之嚆矢。秦氏尤精于针灸术,著有《偃侧杂针灸经》三卷,《明堂》三卷,《侧偃人经》、《本草》和《药方》等,还有《脉经》六卷,均佚。

  六、陶弘景(456~536)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隐居师长教师或华阳隐居,卒后溢贞白师长教师,丹阳秣陵(今江苏镇江一带)人。陶氏糊口于南朝,历经宋、齐、梁三朝,是当时一个有相称影响的人物,博物学家,对本草学孝敬尤年夜。
  陶氏为世医出身,祖父及父亲皆习医术,且有武功。他自幼聪慧,约十岁时即读葛洪《仙人传》,深受影响,三十六岁去官隐居句容茅山,并遍历诸著名年夜山,访求仙药。当时,他深受梁武帝萧衍的信赖,虽则他时梁武帝多次赠官不受,但梁武帝有关国家年夜事都要向他谘询,以是时人对他有“山中宰相”的称呼。
  陶氏思惟是释、道、儒三家融于一体的代表人物。
  就医学而言,是我国脉草学成长史上孝敬最年夜的早期人物之一。在他糊口的年代,本草著作有10余家之多,但无统一标准,出格古本草由失踪效年代欠远,内容狼藉,草石不分,虫兽无辨,临床运用颇为不便,他担负起“苞综诸经,研括烦省”的重任,将当时悉数的本草著道分袂清算成《神农本草经》及《名医别录》,并进而把两者合而为一,加上个人私家在这方面的心得领会,著成《本草经集注》,共收药物730种。成为我国脉草学成长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该书的首要特点是开创了使我国脉草学成为一门包含万象的博物学。他还创设了一些具有独创性的发现,譬喻创设按药物治疗性子分类的“诸病通用药”分类法,在编制上,又开创本草著作分总论、分论论说的先河,在当时历史前提下,他又应用朱书、墨书的要领来区别《本经》和《别录》的原文的要领等等。他在我国脉草学成长史上有着不成消失的功劳。
  陶弘景具有科学的试探精神。在当时的前提下,他敢于提出新的本草分类法,而不囿于原本那种三品分类法。他本人原本是个玄徒弟,但他却能从实际出发,冲破三品分类法,足以证实他在科学阶梯上脚结壮地的立场。他有着“一事不知,深觉得耻”的试探精神,这又是他在科学上得以有所成绩的动力。如他多次亲验细腰蜂(即嬴)的蜂窠,终于得出精确的结论,以为《诗经》的说法“斯为谬矣,选诗者未审,而役夫作甚因其僻也?贤人出缺,多皆类此。”直爽地攻讦古贤人的舛错。
  据记实,陶弘景生平著作很多,宋·贾嵩《华阳隐居内传》记有陶氏著作三十二种二百三十三卷之多。在摄生方面,有《养性延命录》、《摄生经》,在本草学方面,除上述者外,另有《药总诀》等。
  陶弘景在医学上也是有凸起成绩的。古代医药并不分炊,是本草学家,在医理上也肯定能干其道,陶弘景恰是云云。他首先清算了葛洪的《肘后方》为《补阙肘后百一方》,并著有《效验方》。
  另外,陶弘景在其他学科如天文历算、摄生学方面,也都有所研究,据称还制有“浑无仪”,怅然已无可考。

  七、全元起(生卒年不详)
  为南朝时齐梁间人,史乘育作金元越或金元起的,并为讹字,据《南史·王僧儒传》称,全元起在注《黄帝内经·素问》之前,曾就砭石一事拜访王僧儒。他的《注黄帝素问》,为我国最早对《素问》之表明。该书虽佚,但宋林亿等在校正《黄帝内经》时,尚得见其书,并引录其《内经素问》篇名序次。全氏医术高明,当时有“得元起则生,舍之则作古”之誉。

  八、于法开(生卒年不详)
  晋代医家,剡县(今浙江嵊县)人,精于医术及佛释之道,据《绍兴府志》载·于氏曾于旅途中以羊肉羹及针术治难产,斯须胎儿娩出,范行准氏以为此为我国羊膜之最早记录。《隋志》载有于氏所著《群情备豫方》一卷,已佚。

  九、李修(公元五世纪)
  南北朝时代北魏医家。字思祖,阳平馆陶(今河北馆陶)人。其父李亮,曾学医术,李修与其兄元孙均习医。李修医术在其父兄之上。后投奔刘宋,精究医术,有所上进,针药并重,疗效甚佳。病者预后,所言多验,曾任御医令,并奉命集诸学士及工书者计百余人在东宫撰《药方》百余卷,后佚。卒后曾赠封威远将军、青州刺史。

  十、甘濬之
  一作甘睿之,履贯及平生欠详。据《隋书·经籍志》载,甘氏所著有《痈疽耳眼本草要草》、《痈疽部党杂病疾源》及《疗耳眼方》。看来,甘氏实为六朝时代外证及耳鼻喉方面的医家,当时线人外证似已有专门著作问世。

  十一、褚澄(公元五世纪)
  褚澄字彦道,阳翟(今河南禹县)人。于南齐建元(479~480)中拜为吴郡太守,后官至左中尚书。据《南齐书,褚澄传》载,澄医术高明。褚氏著作两种,即《杂药方》二十卷及《褚氏遗书》,前者散佚;后书系唐代人清算而成,并于宋嘉泰年间刊行。是书共十篇,分述受形、本气、平脉、津液、分体、精血、除疾、审微、辨书、问子,其要旨用说明人身气血阴阳的奥义。书中对五运六气之说,抱有差别见解,以为“气难展望,故疾难预定;气非酬报,故疾难人测”,因而其“推验多奸,而救济易误”。书中出格提出对僧尼未亡人之疾,必须与妻妾之辈有所区别,不能等量齐观,要思量其希罕的精神困素,后裔有疑此书为宋人伪托者,《四库全书撮要》以为是“宋时精医理者所著,而伪托澄以传”。但此书内容有其英华处,后裔医家常加以授与。

  十二、徐之才(492~572)
  是南北朝时代一代各医,出身世医家庭,其先祖为徐熙,南朝丹阳人,人称“东海徐实。熙之子徐秋日,秋役夫徐道度及徐叔响,皆以医有名。徐道度之子徐文伯,及本家徐謇,亦皆以医名。后徐謇因故为北朝所俘,终于入仕北朝。徐之才系徐文伯之孙,徐雄的第六子,人又称徐六,也为北朝所俘。而仕北魏,官至西阳王,故又有徐王之称,徐之才字士茂,五岁诵孝经,八岁略通义旨,十三被召为太门生。他医术高明,在北地名声很年夜,所撰有《药对》及《小儿方》,尤其对本草药物及丹方研究较深,故而有人把后裔之十剂归于徐之才所创。另外,徐氏对妇科也有必然的见解,其《逐月养胎法》实本自先秦时代《青史子》中胎教法而作,对付妊妇之卫生及优生均有紧张意义。此外,徐氏还著有《徐王方》、《徐王八世祖传效验方》、《徐氏家秘方》及《雷公药对》,惜均已佚。徐氏一家由南仕北,对付南北区域医药之交换,也有积极的意义。

上一篇:名医传记 下一篇:临床各科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