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医学家传记

时间:2010-04-11 |来源:三九中医药网 收集整理


    一、刘翰
  刘翰(919~990),宋初沧州临津(今河北沧县)人,世医出身。曾任护国军节度巡官,后周显德二年(955),因供献《经用方书》30卷、《论候》10卷、《今古治世集》20卷等医学著作,被周世宗柴荣录用为翰林医官。其书交由交馆保藏。宋年夜祖北征时,刘翰曾奉命随军从行。建隆初年(960),加升朝散大夫、鸿胪寺丞。建德初(963),太常寺查核翰林医官医疗妙技,绌除妙技不精者20余名,而刘翰查核成效最优。开宝五年(972),未登基的宋太宗染病,刘翰、马志奉命诊视,病愈后刘翰迁转尚药奉御,并赐钱物。开宝六年,奉诒与羽士马志、医官翟照、张素、吴复圭、王光祐、陈昭遇等同编《开宝新详定本草》20卷。后又与马志修定、李昉、王祐、扈蒙等审校,完成《开宝重定本草》20卷。加官检校工部员外郎。承平兴国四年(979),命为翰林医官使,再加检校户部郎中,雍熙二年(987),因误断滑州刘遇疾病预后,坐责,降为和州团练副使。端拱初(988)起为尚药奉审御。淳化元年(990)复任翰林医官使,同年弃世,年72岁,
  二、孙用和 孙奇 孙兆
  孙用和(生卒年不详),祖籍宋代卫州(今河南汲县),后客居河阳(今河南孟县)。孙氏原为平易近间儒医,通达经学,尤其精于医道,长于用张仲景法治伤寒,远近驰名。北宋仁宗的光献皇后入宫前,曾随其仕进的叔父在河阳栖身。有病时常请孙氏治疗而得愈,入宫后,一次有病,年夜医治疗无效,经她推荐,仁宗召孙用和治疗而获愈。孙用和被授以宣德郎尚药奉御、御医令充医师等职。仁宗在位时期(1023~1063),孙氏曾为医师教授修养医经达十数年。著有《传家秘宝方》3卷。此外见于书目载录的《孙尚药方》、《传家秘宝脉证口诀并方》各3卷等,疑均为《传家秘宝方》的异名。孙用和医著在宋代《证类本草》与金代场用道《广肘后方》等书中多有引用,海内现存日本影抄本《传家秘宝脉证口诀并方》残本3卷。
  孙奇为孙用和宗子,与其弟孙兆都是进士出身,孙奇官尚书部官员外郎,孙兆官将仁郎守殿中丞,尚药奉御丞等,均通达医道,仁宗嘉祐二年(1057),设“校正医书局”,孙奇与孙兆均为首要成员,参预校正的医书有《伤寒论》、《金匮要略》、《金匮玉函经》、《千会要方》、《千金翼方》《外台机密》等。

  三、洛钦·仁钦桑布
  洛钦·仁钦桑布(958~1055)藏族有名翻译家,兼通医学,于藏历第一铙穷的土马年,即公元958年生于阿里古格区域恰娘汪拉纳,其父名耶协畏。仁钦桑布幼即聪颖,十七岁时到印度留学,达十年之久。他拜纳洛达巴等学者为师,学问年夜增,学到了各类佛学常识,包孕讲演、冲突、著作及翻译的能力,各类常识都非凡很是精悍。回藏后,他就从事翻译事项。起头时,主若是译各类佛经,成为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屈指可数的年夜译师。
  当时,他受到学者拉桑的鼓舞激励,将印度的有名的论师马鸣(梵名阿湿傅窭沙)所著的《八支集要》一书和克汁米尔迦湿弥罗学者班钦达瓦文戛哇对该书的注本《八支要要广注》、《词义月光》(简称《月光》)两部医学书译成藏文,影响很年夜。

  四、王惟一
  王惟一,或名惟德,约糊口于987~1067年间,里贯无可考。曾任翰林医官、殿中省尚药奉御等职,并在御医局教授医学,王惟一精于针灸,《宋史·艺文志》载有王氏《明堂经》3卷,惜未传世,天圣四年(1026),宋政府再次征集、校订医书,王惟一奉诏竭心,勘误针灸著作。仁宗觉得“古经训庆至精,学者执封多失踪,传心岂如会目,著辞不若案形,复令创铸铜酬报式。”(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夏竦序》中国书店影印本,1987),于是王惟一认真计划,政府构造工匠,于天圣五年(1927)以精铜铸成人体模型两具,王氏新撰针灸著作遂名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该书由政府颁行世界,与针灸铜人相辅行世。
  作为官书问世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对宋代过去的针灸学成绩举办了一次体系的总结,对宋代及后裔针灸学的成长具有紧张的敦促浸染。针灸铜人的计划和制造,更是医学史上的一年夜创举,两具铜人作为最早的人体模型和针灸直不美观教具,在医学史上具有紧张意义,王惟一为此做出的孝敬是不成消失的。

  五、许希
  许希生卒年不详。宋·河南开封人,初以行医为业,善于针灸,厥后补入翰林医学,景祐元年(1034),宋仁宗染病,侍医屡屡进药无效。冀国年夜长公主风闻许希的名声,就举荐他诊治。许氏以为应针别心下包络之间,经针刺三次而仁宗痊可。于是许希被录用为翰林医官,赐绯衣、银鱼及金币。许氏用所得犒赏,在开封城西隅建筑“扁鹊庙”,并在庙中从事医学教诲事项,当时很多人纷纷随他进修医术。厥后,朝廷就把御医局设在庙旁,许希后官至殿中省尚药奉御。著有《神应针灸要诀》1卷行于世,今佚。

  六、掌禹锡
  掌禹锡(992~1068),字唐卿,北宋许州郾城(今河南郾城县)人,天禧进士,历官道州司理参军、尚书屯田员外郎、井州通判、集贤院校理、崇文院检修、光禄卿、直秘阁学士。官至太子来宾,博学多闻,好储书,于《易经》、地域、医药诸学均有研究,著述颇多,曾参预编修《皇祐方域图志》、《地舆新书》著有《郡国手鉴》等,嘉祐二年(1057),奉敕与林亿、苏颂、张洞等合营修订《开宝本草》。掌禹锡等又会同医宫嘉宗古、朱有章等,以《开宝本草》为底本,参考诸家本草举办校正补充,编撰《嘉祐补注神农本草》20卷,于嘉祐五年(1060)成书。

  七、林亿
  林亿,生卒年不详。里贯失踪考,官朝散大夫,光禄卿直秘阁,精于医术,嘉祐二年(1057)宋政府设立校正医书局,林亿为首要校正者之一,他先与掌禹锡,苏颂等校定《嘉祐补注神农本草》20卷,熙宁年间(1068~1077)又与高保衡、孙奇、孙兆等人合营校定和刊印《黄帝内经素问》、《伤寒论》、《金匮玉函经》、《脉经》、《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冀方》、《外台机密》等唐过去的紧张医著。

  八、郭雍
  郭雍(1106~1187),字子和。原籍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出身儒门,其父师事程颐,对《周易》研究颇深,郭雍能传其父学,通于世务。隐居峡州(今湖北省宜昌),游浪长杨山谷间,自号白云师长教师。乾道年间(1165~1173),经湖北帅张孝详荐于朝,旌召不就,赐号冲晦处士。孝宗知其贤,常对辅臣称颂他,并命地址州郡岁时致礼致意,后又封为颐正师长教师。郭氏笃好仲景之书,研究日深,因感于《伤寒论》已有残缺,于是采《素问)、《难经》、《千金方》、《外台机密》诸书所论,及朱肱、庞安时、常器之等诸家之说予以补充,于1181丰撰成《伤寒补亡论》20卷。

  九、陈承
  陈承,生卒年不祥,北宋元祐间(1086~1093)以医术闻世。原籍阆中(今四川阆中),为宋初名相陈尧佐曾孙。陈承年少丧父,与母移居辽淮间,靠行医持家。临证多奇效,喜用凉药,远近驰名。陈承曾将《嘉祐补注神农本草》、《图经本草》合并,附以古今论述和个人私家闻见,于元祐七年(1092)编成《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23卷,陈承还介入了年夜不美观年间(1107~1110)《印剂局方》的校正填补事项,官至将首鞴派处置药同检阅校对阅兵方书。

  十、唐慎微
  唐慎微,约糊口于11~12世纪间,字审元。祖籍蜀州晋阳(今四川崇庆),出身于世医家庭,对经方深有研究,着名暂且。元祐年间(1086~1094)应蜀帅李端伯之招,至成都行医,居于华阳(当时成都府东南郊),遂为华阳人。唐氏虽说话朴讷,边幅不扬,但睿智明敏,医术精深,医德尊贵。患者不分贵贱,有召必往,风雨无阻。为读书人治病从不收钱,只求以名方秘录为酬,是以学者喜与来往。每于经史诸书中得一方一药,必录而相咨。从而堆集了厚实的药学资料。为唐氏编撰《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增广见地,供应了有利前提。1082~1083年间,尚书左亟蒲传正看过该书底稿后,要保荐唐氏仕进,但唐氏拒而不受,接连修订填补自己的本草著作,约于1098年往后定稿。完玉成书31卷,回响反映了宋代药物学的成长水平。唐慎微以个人私家之力完成云云魁岸精深的药学巨著,刊行之后,孕育产生了重年夜的海内外影响。

  十一、庞安时
  庞安时(约1042~1099),字安常,自号蕲水道人,蕲水(今湖北浠水县)人。出身于世医家庭,自幼聪明好学,读书过目不忘。取黄帝、扁鹊脉书研读,不久即通达其说,并能说明新义,时年不满20,后安时病耳聋,进一步研讨《灵枢》、《太素》、《甲乙经)等医籍,经传百家与医药有关者,亦无不涉猎,通顺贯通意会。庞安时医术精深,能急病人之急,行医不谋私利,常让来诊者在自己家里住下亲身顾问,直至治愈送走,他暮年参考诸家学说,联络亲自经历。撰成《伤寒总病论》6卷,对仲景思惟做了补充和阐扬。其凸起特点是着意说明温热病,主张把温病和伤寒区分隔来,这对外感病学是一年夜成长。
  庞氏对《难经》很是推许,著有《难经辨》数万言,惜未传世。此外,还著有《主对集》、《本草补遗》,均已散佚。

  十二、韩祗和
  韩祗和,生卒年不详,约糊口于1030~1100年间。据《伤低微旨论》病案记实,韩氏曾于“邢磁二郡”(今河北邢台磁县),“怀卫二郡”(今河南泌县、汲县)及“滏阳”(在今河北境内)等地行医,或可揣度韩氏祖籍在今河北、河南两省交界区域。
  韩氏对外感热病研究博识,他研习仲景《伤寒论》30余年,于1085年撰成《伤低微旨论》2卷,两万余字,宏扬仲景思惟优拘立异精神。韩氏倡用辛凉解表之法,所制丹方多用柴胡、簿荷、石膏、知母等辛凉清解之品。这不只在年夜夫习用温药普治外感病的当时具有补偏救弊之功,对付后裔温病学的形成也起到了紧张的奠基浸染。

  十三、朱肱
  朱肱(约11世纪至12世纪间),字翼中,号无求子,晚号年夜隐翁,因曾官奉议郎,人称朱奉议。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祐三年(1088)进士,但无意偶然为官,退而酿酒著书,其间对《伤寒论》深有研究,值朝廷正视医学,遍求精于医术之人,朱肱遂被征为医学博士,后因书苏东坡诗搪突,被贬于达州(今四川达县),次年还为朝奉郎提点洞霄宫。
  朱肱研究伤寒最重经络,以为不识经络,则犹触途冥行,不知邪气地址。在用经络循行部位和心理特点评释伤寒传变的同时,还出格夸大脉证合参以鉴识病证的表里阴阳。他对外感热病分类命名,施以差别方药,在分辩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独到见解。
  朱肱先于年夜不美观二年(1108)著成《伤寒百问》一书,传布历程中渐有残缺。至年夜不美观五年(1112),张蒇据朱肱亲传缮本予以修订填补,终成20卷,改称《南阳活人书》。除此之外,还辑有《内外二景图》。

  十四、苏颂
  苏颂(1020~1101),字子容。祖籍为泉州同安县(今属厦门市)。因同安旧属南安县,故有称其为南安人。苏颂之父苏绅是仁宗朝著名的笔墨侍臣。曾为官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作古于任上,苏颂因随父徒居丹阳,故亦自称丹阳人。
  苏颂幼承家教,勤于攻读,深通经史百家,学识汜博,举凡图纬、阴阳、五行、星历、山经、本草无不研讨。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苏颂作为历史上的精巧人物,其首要孝敬是对科学妙技方面,出格是医药学和天文学方面的凸起孝敬。
  苏颂在馆阁时期,曾与掌禹锡等人奉诏校注《开宝本草》,在编修历程中,苏颂等提议编撰绘有药图的本草书与《嘉祐本草》并行。这一提议很快获得朝廷核准,仁宗敕命由苏颂主持其事。苏颂学识汜博,治学严谨,他思量到“考证群书,资众见则其工易就;论著笔墨,出异手则其体不一”,对全书关于形态描写的均予著录,其中虽有与旧说相背的,但亦予留存。若与文献有接洽者,即以形类相假而归附之。还汇集了良多平易近间习用药,附在死守不异的药物前提之下,终于在嘉祐六年(1061)编成此书。

  十五、钱乙
  钱乙(约1032~1113),字仲阳,祖籍钱塘(今浙江杭州)。曾祖时起假寓郓州(今山东东平)。姑父吕氏亦晓医术,钱乙稍长即随吕氏习医。他先学《颅囱方》,专攻儿科,以此医名年夜振。元有年间(1078~1086),因治愈长公主女儿之病,被付与翰林医官。次年,皇子仪国公患着瘛疭,国医治之不效,经长公主举荐,钱乙以“黄土汤”治愈。遂晋升为御医丞并赐紫衣金鱼袋。从此上自贵爵将相,下至平平易近庶民,都愿请钱乙诊病。钱乙诊务繁心,几无虚日,不久因病告退。后,哲宗天子又诏钱乙入禁中,留之日久,而终以疾病告归乡里。暮年左伯仲挛痹不用,寿终家舍。享年82岁。
  钱乙博学多识,虽以儿科最为着名,但治病各科皆通,遣方不泥昔人,用药矫捷善变而自有程序,著有《伤寒指微》5卷,《婴孩论》百扁,惜已散傀,他的临症经历由门人阎孝忠辑成《小儿药证直廖》三卷传世。成为引导中医儿科理论和实践的紧张专著。

  十六、杨介
  杨介,字吉老,生卒年不详,泗州(今江苏盱眙)人。出身于世医家庭,曾为太年夜夫。杨氏治病每多奇效。相传宋徽宗苦脾疾,即以理中汤冰煎获愈,当时命运学说流行,杨氏却拦截按照命运巡方用药。崇宁年间(1102~1063)泗州处决囚犯,郡守李夷行遣年夜夫及画工解剖胸腹,察验脏腑,并逐一绘制成图。杨介取此图参校古书,又取烟萝子所画,清算校勘益以十二经图,撰成《存真环中图》(别名《存真图》)一卷,可借已佚。

  十七、董汲
  董汲,字及之,生卒年不详;北宋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是有名儿科专家钱乙的同乡晚辈,年少学儒,进士落第后急于养亲,加上自幼体弱多病,抛却功名而从事医学。他普及读《素问》、《灵枢》及各类方书、本草著作,治疗多获奇效。董汲医术高明尤重医德,“常人之痛楚,如己有之”。往来于病者之家,虽冰冷盛暑亦不辞辛勤,遇有贫困患者还常出钱扶助周济。编写《小儿斑疹备急方论》一卷。《脚气治法总要》2卷。另外还撰有《客店备要方》一卷。

  十八、陈师文
  陈师文,生卒年不详,宋代临安(今浙江杭州)人。曾任朝奉郎、尚书库部朗中、提辖处置药局等职。精于医术,与斐宗元齐名,年夜不美观年间(1107~1110),陈师文等提议朗廷修订方书。不久宋徽宗诏准这一恳求,并施陈师文,陈承、裴宗元等对和剂局配方举办校订。陈师文等多方汇集资料,严厉校订,“校正七百八字,增损七十余方”成《和剂局方》5卷,对后裔影响极年夜。

  十九、许叔微
  许叔微(1079~1154),字知可,宋代真州(今江苏仪征县)人,年少家贫,11岁时其父母于百日内接踵病逝,绍兴三年(1133)录取进士。以曾任集贤院学士,故又被称为许学士。
  许氏对《伤寒论》研究颇深,著有《伤寒百证歇》、《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等书。许氏对杂病辨证亦有独到之处,所著《普济本事方》,载方390余首,对不少相似病证提出了较为靠得住的分辩要领,在理论上,许氏对脾与肾的相关提出了独到见解,他以为补脾须先补肾,若肾气不敷,真气虚衰,自不能消化食品。对后裔脏象学说的成长有紧张影响。
  许氏除传世的《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普济本事方》外,还撰有《仲景三十六脉法田》、《伤寒类论》、《治法》、《辩类》等,但均已散佚。

  二十、宇陀萨玛·元丹贡布
  宇陀萨玛,一译新宇陀、后宇陀或小宇陀(1126~1202),藏族精巧医学家,生于藏历第二个绕穷的火马年,即公元1126年,老家是年堆·阁希—热塘,是吐蕃时代宇陀宁玛(老宇陀)的第十三世儿女。
  据传,他从小聪敏,八岁即起头攻读医学文籍,不久就起头行医。十四岁时,他曾治好一学者绕顿·贡却金的象皮病,该学者厥后也学了医学,并在前藏区域获得卫巴达札的进一步医治,且得到他付与的一部《四部医典》。为了酬劳宇陀萨玛苏病之恩,他将此经典著作转赠予宇陀,同时赠与的另有他自己对此经典的注疏。宇陀喜出望外,悉心研讨,十八岁起,他先后六次赴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地进修,拜当地良多贤良为师,学到古印度不少医学文籍,厚实了自己的常识。
  宇陀萨玛的医学著作非凡很是厚实,其中较紧张的有《年夜小八支集要》、《马鸣医学集总注·不雅察看宝鉴》、《评脉学五章》、《适用小卷》、叫《小续甘露精要》、《秘方三纸卷》、《验方小卷》。但其首要孝敬在于对《四部医典》的厘定,在此之前,老宇陀著成《四部医典》后,并不曾风行,而是被王室秘藏,后被人发明而流入平易近间。经贡却觉献给小宇陀后,又回得手陀眷属手中,他把自己的经历与原书相联络举办彻底的修定,不全的予以补充,把《月王药治》中有关脉诊、尿诊、五行生克、茶碗等内容补充进去,对原书的注文、正文都作了校正,把全书分成十八支。这才使《四部医典》定型而传布于后裔。

  二十一、施发
  施发(1190~?),字政卿,永嘉(今浙江省永嘉县)人,青年期间攻读医学并举子业,专一致力医学研究,对疾病诊断理论及妙技用力尤勤,取《内经》、《族经》、《甲乙经》之说,与有关脉学、诊法论著彼此参正,分门别类,撰成《察病指南》3卷。书中以脉诊内容为主,因袭“七表白鞴棚九道”24脉分类法,缔造性地绘制了33幅脉象图,是现存较早的一部诊断学专著。并撰成《续易简方论》6卷,此外,还撰有《本草辨异》一书,今佚。

  二十二、宋慈
  宋慈(1186~1249),南宋法医学家。字惠父,建阳(今属福建)人,自幼勤勉攻读,好学不倦。入太学之后,成磷鞴彭学家真德秀的门生。嘉定十年(1217)登进士第,他曾任长汀县令、福建路邵武军,替身平易近作了良多有益的事。
  嘉熙三年(1239),宋慈升充提点广东刑狱。嘉熙四年,移任江西提点刑狱兼知赣州。淳祐元年(1241),知常州军州事。淳祐五年(1245),起头网络编写《洗冤集录》资料,淳祐七年(1247),除宋慈直秘阁,提点湖南刑狱,兼年夜使行府商榷官,帮忙措置赏罚赏罚军政要务。
  宋慈在耐久从事提点刑狱事项中,以为磨练乃是干厦魅整个案件“作古生进出”、“幽枉曲坤”的年夜事(《洗冤集录·宋慈序》),是以自己对付狱案老是“审之又审,不敢萌一毫慢易心”;经由过程当真谨严的实践,宋慈总结出一条紧张的经历:错案、冤案与磨练经历不敷有慎密亲昵相关。于是博采晚世所传诸书,自《内恕录》以下凡数家,会而萃之,厘而正之,增以已见,总为一编,名曰《洗冤集录》。刊于湖南宪治,供省内磨练官吏参考,籍经到达“洗冤泽物”的目的。这部法医名著一经问世迅速传遍世界各地,并成为后裔众多磨练书籍的祖本。宋慈死后,理宗为了赞誉他的功劳,曾为其御书墓门。

  二十三、陈文中
  陈文中,字文秀,生卒年不详,宿州符篱(今安徽省宿县)入。老家为金人攻占后逃归南宋。曾任和安郎判御医同兼翰林良医等职。能干内科、儿科。在江苏涟水一带行医15年,救治病人很多。集祖传己验之方,于1254年撰成《小儿痘疹方论》一卷,对痘疹举办了专门阐述:除《小儿痘诊方论》之外,陈氏还撰有《小儿病证方论》四卷,论叙小儿的保养和发育,小儿指纹及面部形色望治,并论惊风及痘疹证治,附列方药。1958年商务印书馆将陈氏二书合刊,名为《小儿病源痘疹方论》。陈氏学术以正视脾胃、善用温补为紧张特点。

  二十四、杨士瀛
  杨士瀛,字登父,号仁斋,生卒不详,三山(今福建省福州市)人,出身于世医家庭,自幼习医,对《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古典医籍及历代医学名著研究颇深,在脉学、伤寒、儿科及内科杂病方面有必然成绩,所撰《伤寒类书活人总括》7卷,乃总括张仲景《伤寒论》及朱肱《类证活人书》,并参附自己的学术见解而成,每条都冠以歌诀,便于后学记诵,其《亡斋直指方论》26卷,通顺贯通古人效方及自家经历,据证释方,对内科杂病证治作了综合阐述,示读者以端方绳尺。后裔将以上三书合刊,名为《杨仁斋著作三种》。除此之外,杨氏还撰有《医学真经》、《察脉总括》等,今佚。

上一篇:明代医学家传记 下一篇:名医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