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名医的医德医风

时间:2010-04-11 |来源:三九中医药网 收集整理


    赵晴初之《存存斋医话》、黄寿衮之《梦南雷斋医话》、张鲁峰之《喷香曷塘医话》,为绍兴医家所撰医话的三部代表作,而其中尤以赵晴初的《存存斋医话》影响最年夜。

    赵晴初,字彦晖,清·绍兴会稽县人,世居城东广宁桥。赵氏初不以医自名,但因疗效甚佳,所以四方求治者相继不虚日。与会稽汪曰桢、元和陆九芝、桐乡陆定圃、江墅陈载安和睦,皆为研究学理之友。苟遇疑难危证,或通函谈判,或函邀会诊。赵氏经百试阅历,于50岁往后始成此作。其决议甚严,若意度者,勿录;道听者,勿录;袭古与违古,勿录。违古而得当乎古,食古而不泥乎古,时或拾古之遗、纠古之失踪、补古之阙、释古之疑,或日一得焉,或月一得焉,或积日月而竟无得焉,历40年得成此帙。是书凡五卷,初二卷为合订本,光绪初年,同邑孙子久、陈昼卿两师长教师序文,姚静庵师长教师锓版,为时推重,流播甚广。嗣原版浸失踪散,而访购者尚踵趾相接。平易近国4年,裘吉生就第一版略补阙失踪,改装两册,即现今传布者是也。三卷以下,稿多散佚。1983年,方春阳氏按照所得之手抄本点校、清算了《存存斋医话》未刊稿六十一则,由赵氏的再传高足徐荣斋作序,连载在《浙江中医药杂志》上。近笔者在1935~1936年《绍兴消息日报》“医药与社会”专栏上,见到了由赵之曾孙赵能谷点校之《存存斋医话稿卷三》六十则,该稿与方氏之所辑本两对对照,颇为相符,良多段落一字不爽。赵能谷在《媒介》中说:“兹从书箧中检得先年夜父定庵公手钞正续稿三本,不特初至五卷俱备,且于初二卷校正版伪,间加注附,如二卷第二十一则乌程汪谢城师长教师略历等,殆当时拟总刊正续集而未果者。”该稿由赵之儿女所抄,其真伪自明。

    黄寿衮,字补臣,号小冲,初名中理,字子通,绍兴县端门镇人。黄寿衮为清乙未(1895年)进士。戊戍(1898年)补应殿试,改翰林院庶吉士。癸卯(1903年)散馆授检修,丙午(1906年)上书清立宪,是年援保送知府分发河南,历主抚署案牍,旋司榷于陕州。辛亥(1911年)武昌事赵,遂迁归家园,专事著述。黄氏生平著何为丰,有《方志通义》、《国际王法通纂》、《社交阐微》、《法令学研究删要》、《皇朝年夜事纪年》等二十余种。黄氏旁通医理,著有《梦南雷斋医话》、《温病三焦方略》二种,均未刊行。据笔者所见《梦南雷斋医话》手抄本年夜小为13.5×19.5cm,纸质为元书纸,共64页,全书用羊毫行楷誊写,封面印有“梦南雷”朱文印一枚,由此猜度该书为黄氏手迹。该书分上下二卷,上卷91则,下卷69则,书末附有摄生随笔56则。书中涉及内容较广,有载录古人经历的,也有自己的学术见解及临证心得,其中以温病、杂病为重点。因其为未刊稿,故传布不广。笔者在1994年第2期《浙江中医学院学报》上对该书内容有所先容。

    张鲁峰,字景焘,清·绍兴会稽人。出生于经术世家,其高曾均系名宦乡贤。张氏幼即有孝子、神童之誉。家有晚翠楼,藏书万卷,为张氏谈经之室,凡经史外,笙簧六律、河渠兵政、医要领术,无不能干。暮年著《喷香曷塘医话》、《鲁峰医谈》各一卷,立论平允,推勘颇精,为众人所推许。初,《喷香曷塘医话》在《绍兴医药学报》上连载,后由曹炳章刊入《中国医学年夜成》第十三齐集。

    据《中国医学史》载,我国历代名医辈出,他们不只具有精深的医疗妙技,而且具有尊贵的医德医风,其一言一行,均可供我们小心与师法。兹举例简介如下。

    研讨妙技 不竭改造

    明代名医徐春圃说:“医学贵精,不精则害人匪细(不浅)。”纵不美观我国历代卓有成绩的医学家,无一不是在“精”字上下了一番苦功的。他们终平生生没世勤勤劳恳,孜孜以求,坚持不懈,不竭改造,终于取得了学术上的光辉成绩,羸得了后裔的无穷仰慕。譬喻东汉张仲景,年青时曾从张伯祖学医,因为他勤勉好学,医术“精于伯祖”。他生当战乱频繁、疾疫风行的东汉末年,生灵涂炭,衰亡载道,他的眷属两百多人,不到10年,就染病作古去三分之二。他目击这种惨状,于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全心研究古典医籍,联络自己的临床经历,总结进步,撰成《伤寒杂病论》16卷,创设“辨证论治”的纲目,成为中国医籍的经典,他被后人尊之为“医圣”。又如唐代孙思邈,幼时多病,从少年时便酷好医学,直到白发苍苍垂暮之年,仍旧手不释卷。他活了一百多岁,多次拒绝隋唐两代朝庭的礼聘,耐久在平易近间行医,生平“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在古稀之年,撰成《千金要方》30卷。过了30年之后,年已百岁,失臂年老,犹恐沧海遗珠,又接连旁搜博采,不竭改造,撰成《千金翼方》30卷,以与《千金要方》相辅相成,二书合称《千金方》,是传世不朽的医学巨著,他被后人尊之为“药王”。又如明代李时珍,三代业医,家学渊源,博学多材,热爱医学,他曾自我先容说:“幼多羸疾,……长耽文籍,若啖蔗饴,遂渔猎群书,包罗百氏。”他以进修为乐,读书如同吃甘蔗饴糖一样甜,他鉴于历代本草书讹误和罅漏不少,是以下锐意编写一部新的本草著作。从34岁起头,“岁历30稔,书参800余家,稿凡3易”,终于在60岁时编成了《本草年夜纲》这部举世驰名的药学巨著,郭沫若称其为“医中之圣,齐集国药学之年夜成”。

    对待病人 当真认真

    医为仁术,济世为怀,病家延请,有求必应,治病救人,当真认真,这是我国历代名医的精良传统。年夜夫对任何病人都要无微不至地体谅、关心和珍惜,视他们如亲人。孙思邈在“年夜医精诚”一文中说:“凡年夜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年夜慈同情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老小美丑,怨敦睦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嫡亲之想。”年夜夫还要急病人所急,有请必往。元代朱丹溪医名甚噪,“四方以疾迎候者无虚日,师长教师无不即往,虽雨雪载途,亦不为止,家丁告痛,师长教师喻之曰:病者度刻如岁,而欲自逸耶。”遇危沉?人,要积极急救,譬喻战国时名医扁鹊(秦越人),是一位平易近间年夜夫,漫游列国,一日,途经虢国,遇虢太子俄然发病,晕厥半日不醒,众医束手无策,虢君请扁鹊入视,扁鹊经由过程注重当真的搜检,对虢君说:“若太子者,所谓‘尸蹶’者也,太子未作古也。”乃使他的门生外施针灸、砭石,内服汤药,经由急救,终于转危为安。中医治病,正视团体,夸大辨证,年夜夫临床,望、闻、问、切四诊必需兼施,清代喻嘉言主张“先议病,后用药”,立“与门人定议病式”,丰裕浮现对病人高度认真的精神。对某些粗心年夜意,对于唐塞的庸医,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中提出过峻厉的攻讦,他说:“不美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转瞬,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宛如,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作古别生,实为难矣!”

    心存济世 不图酬金

    扶贫济困,赠医赠药,也是我国历代名医的精良传统。譬喻三国时名医董奉,籍福建,侨居庐山,是一位医术精深,医德尊贵的平易近间年夜夫,他为人治病,不收诊金,凡沉?患者,治愈后,在其房前屋后种植杏树5株,轻病者种1株,作为答谢。数年之后,种杏10余万株,郁然成林。杏熟易谷,用以布施麻烦病人。后裔“杏林春暖”,“誉满杏林”,传为医林韵事。又如唐代名医沈应善,江西新建人,精医术,有仁心,遇有疫疾风行时,则购储药物,在其宅旁修筑一舍,收容病人,医药费和炊事费一概不收。对待病人,来者不拒,“既来之,则安之”,因命其舍为“来安堂”。又如清代名医张明征,江西婺源人,曾管事太病院,后还乡开业,曾在途中遇一麻烦无告者患痢甚剧,视之恻然,令仆负至其家,服药调节,月余病愈,仍给资遣其回家,临走时亦不问他的姓名和住址,时人称扬其“视全国犹一家,救路人若骨肉”。

    医术是仁术,学医的目的是为治病救人,而不是为蓬勃致富。李东垣暮年采集天益为徒,第一次见面第一句话便是问他:“汝来学觅钱医人乎?学传道医人乎?”即问你来学医,目的是为赢利取利,照样为传道济世?天益答道“亦传道耳”,是为了传道济世。立即收他为徒,厥后罗亦为名医。可见我国古代名医对门生的学医念头,德性品格,其要求长短常严厉的。

    恭敬教员 客气叨教

    我国历代名医,年夜都人出身于“师传”,如扁鹊拜长桑君为师,仓公(淳于意)拜公乘阳庆为师,张仲景拜张伯祖为师等等,他们恭敬教员,客气向教员进修,终于“尽得其传”,乃至成绩赶过了他们的教员。金代李东垣,家赀富有,热爱医药,闻张元素有医名,乃捐千金从之学,不数年,尽得其传,厥后成为“金元四年夜家”之一。元代朱丹溪,慕武林(杭州)罗知悌善于医学,来回十余次,“日拱立于其门,年夜风雨不易”,使罗氏深受打动,遂将全数医术传授给他,厥后他也成为“金元四年夜家”之一。清代叶天士,客气好学,闻某人善于治某病,即前往造访叨教,先后共造访名师17位,他能吸收各家之长,厥后成为名家,尤其对温病学孝敬最年夜,是清代四年夜温病学家之一。以上事例很多很多,这里就不再罗列了。

    江西中医学院(南昌,330006) 杨卓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