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戴思恭
戴思恭(1324~1405),字原礼,号肃斋,婺州浦江(今属浙江诸暨县)人,家世业儒,并数世业医。父戴士尧(1307~1349)是文学家戴良之兄。从前弃儒学医;弟思温,字原值,号益斋,亦以医名。元至正三年(1343),戴士尧携子思恭、思温至义鸟,投丹溪门下进修。戴氏还从罗知悌学过医。
洪武间,以太病院石逵荐,入为太医。受朱元璋浏览,授迪功郎、正八品太医,建文初,升任太病院使。永乐元年(1402),乞归,奏章四上,方准其请。
戴氏临证,辨证细,用药准,著有《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本草摘抄》、《类证用药》;《推寻师意》、校补有朱丹溪的《金匮钩玄》等。《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刊于1443年,以阐述内科杂病证治为主。
《推寻师意》为说明丹溪未尽之意而作,原无刻本,嘉靖中汪机得之,为汪氏高足陈桷校刊,书名为汪氏所题。凡2卷。
《金匮钩玄》,朱丹溪撰,戴氏作了校勘和校补,约成于1358年,凡3卷。
戴氏尊丹溪,对六郁辨证及治法,都很精审。指出传化反常式俣狒关键,在郁证中又以中焦致郁居多,深化了丹溪六郁之说。戴氏对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诸家说,俱深切研讨,择善而从,不拘一家,无流派之见。
二、王履
王履(1332~1391),字安道,号畸叟,又号奇翁、抱独隐士。江苏昆隐士,著有《医经溯洄集》1卷、《百病钩元》20卷、《医韵统》100卷,以及《小易赋》、《十二经络赋》等。惟《医经溯洄集》行世。洪武四年(1371)至长安,任秦王府良医正10余年。1383年,登西岳巅,绘西岳风光画40幅,写诗150首,画现存放富博物院。
《医经溯洄集》,撰于1368年,载医论21篇。书名溯洄,寓推溯医源义,切磋《内经》、《难经》、《本草经》、《伤寒论》及历代诸家之作,提出不少独见。
王氏对伤寒温病之辨颇精,谓温病是“感天的恶毒异气”而致,“温暑实时行寒疫、温疟、风温、温毒,决不成以伤寒六经诸病为通治”。
王氏对宋以来伤寒397法之说提出异议,以为应把《伤寒论)作要领论读,“读者当活法,勿拘执”。这是一个紧张思惟。
王氏评述以往医家,每有创见。其论“外感法仲景,内伤宗东垣,杂病主丹溪”等,为学医者之标的,至今医界多所依照。
子伯乘永乐中以医鸣于两京,无嗣,传其秘于婿沈仲实。仲实孙承先,亦善医,安道有徒许谌,字元孚,谌婿太仓陶治,传其业。
三、熊宗立
熊宗立(约1415~1487),一名均,字道轩,自号勿听子,建阳(今福建建阳县)人。从刘剡学医卜术,推许五运六气之说,著述甚丰,日本年夜夫真长兰轩曾从其学。
著有《名方类证医书年夜全》24卷(1447)、《黄帝内经素问灵枢命运音释补遗)1卷,《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别名《新编俗解八十一难经图要》)7卷(1438),《伤寒命运全书》(别名《伤寒活人指掌图论》)10卷(1458),《医学源流》1卷,《填补本草歌括)8卷,《山居克己方》16卷,《备急海上方》2卷,《妇人良方补遗年夜全》1卷,《类证解释钱氏小儿方诀》,注有宋代陈文中《小儿病源方论》10卷。
四、韩懋
韩懋,(1441~1522?),别名白自虚。字天爵,号飞霞子,人称白飞霞。正德间,武宗赐号抱一守正真人,四川泸州人。出身官宦之家,因生来孱弱,父母多病,科举失踪利,遂学医。曾师辜其表鼻华恒岍、金华王隐士、武夷仙翁黄鹤白叟,又得峨眉高人陈斗南秘术。医术精深,游走半全国。
韩氏通易,尊《素》、《难》如六经,以为丹溪“能集名医之年夜成”。著有《韩氏医通》2卷,《杨梅论治方》1卷;《外洋奇方》等,现仅存《韩氏医通》,是一部少而精之作。
韩氏重脾胃中和之气,所制三子养亲汤、黄鹤丹等。药仅二、三味,功能显着,至今为临床喜用。
五、王伦
王伦(1453~1510)。字汝言,号节斋。先世居陕西铜川,五代时搬家浙江慈溪。出生于官僚家庭。1484年举进士,历官礼部郎中、广东参政、湖广右布政使、副都御使、湖广巡抚。因父病精医,兄经,进士,亦知医。王氏从政时期,坚持医事勾当。
著有《明医杂著》6卷、《本草集要》8卷、《医论问答》、《节斋胎产医案》、《节斋小儿医书》等。
王氏在医理上主张,“宜专主《内经》,而博不美观乎四子”。以为仲景、东垣、河间、丹溪四子之书“各发现一义”,博不美观乎四子之学,“斯医道之年夜全矣”。
六、汪机
汪机(1463~1539),字省之,号石山居士。安徽祁门人。幼习举子业,屡试不第。因母病究心医学,遂弃儒学医。父汪渭,字公望,当地名医,著述甚多,有《医学事理》13卷(1519),《读素问钞》3卷、补遗1卷(1519),《命运易览)(1519)、《伤寒节录》8卷、《补订脉诀刊误》2卷(1523)、《外科理例》8卷(1513)、《痘疹理辨》2卷(1531)、《针灸问对》3卷(1532)。编纂有戴原礼《推寻师意》。平生治验由高足陈桷(字惟宜)编成《石山医案》4卷(1519)。汪氏还编有《本草会编》20卷,已佚。
汪氏宗《内经》、《难经》,夸大节病以调补气血为主,尤重理气。
在外科治疗中,夸大“外科必本于内,知乎内以求乎外”,应以补元气为主,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对外科成长有较年夜影响。
针灸上本《素》、《难》,以为针能治有余之病不能治不敷之病;灸有补无泻,针有泻无补。
汪氏治病、效验着著,申明很高。
七、薛己
薛己(1487~1559),字新甫,号立斋。吴郡(今江苏姑苏市)人。父薛铠,字良武,府学诸生,弘治中以明医征为太病院医士,以子已故赠院使。治疾多奇中,以儿科及外科见长。薛氏得祖传,原为疡医,后以内科擅名。1506年,薛已补为太病院院士;1511年,经外差初考考满,升任吏目;1514年,升太医;1519年,任南京太病院院判;1530年,以奉政大夫南京太病院院使致仕。薛己离职后,不辞费力,常远到嘉兴、四明、下堡、横金等处行医。薛氏勤于著述。
薛氏著述年夜抵有三类,一类是他自己的著述,有《内科择要》2卷,《妇科概要》2卷,《过庭新录》(一名《保婴金镜录》)1卷,《外科阐扬》8卷,《外科新法》7卷,《外科枢要》4卷,《正体类要》2卷,《口齿类要》1卷,《疬疡秘要》3卷,《外科经历方》1卷。《内科择要》是我国第一次以内科命名学科及书名者。《疬疡秘要》是麻风专著;《正体类要》是正骨科专书;《口齿类要》是口腔和喉科专著,都是现存最早的专科文献。
第二类是经他校注和填补的著作,有宋代陈自明《妇人良方年夜全》24卷、《外科精要》3卷;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3卷;宋代陈文中《小儿痘疹方论》1卷,王纶《明医杂著》6卷;倪维德《原机启微》3卷;薛铠《保婴概要》20卷。薛氏校书,常附以己见和医案。如对《妇人年夜全良方》,增进候胎、疮疡两门,附有个人私家治验和丹方,对《原机启微》,也有填补。
第三类纯属校刊性子。有滑寿《十四经阐扬》3卷,杜本《敖氏伤寒金镜录》1卷,徐用诚《本草阐扬》4卷,陶华《痈疽隐秘验方》1卷。
薛氏正视脾胃与肾命,主张人以脾胃为本,临证多用甘温益中、补土培元等法。
八、万全
万全(1495~1580),别名全仁,字事,号密斋。湖北罗田人。原籍豫窜(今江西南昌市)。祖父杏城,以幼科驰名乡里。父菊轩,因兵荒假寓罗田年夜河岸,以幼科名,“远近闻而颂之”。万氏因科举失踪意,乃矢志医学。
万氏广纳古人经历,担任家学,著书立说,撰有《保命歌括》35卷,《伤寒摘锦》2卷,《摄生四要》3卷,《内科要决》3卷,《幼科阐扬》4卷,《育婴窍门》4卷,《痘疹心法》23卷、《片玉新书》5卷,《片玉疽疹》13卷,《广嗣纪要》16卷。合为《万密斋医书十种》,凡108卷,70余万字。另外,有手秒墨本10余种,现存有《万氏外科心法)、《酒病点点经》、《万氏秘传眼科》,并网络到刊本《痘疹歌括》和《幼科指南》。
万氏以儿科及妇科见称。儿科宗钱乙,重小儿护养和疾病防备,辨证夸大四诊两全,治方正视脾胃。祖传方中的牛黄清心丸、玉枢丹、安虫丸等,有良效,有些至今为临床习用。
九、高武
高武,生卒年月不详,约糊口于十六世纪。号梅孤,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喜读书,天文、律吕、兵法、骑射无不娴习。嘉靖间,中武举,以策干当路,因不同弃归。暮年研究医学,尤长针灸。著《针灸聚英》4卷(1529),《针灸节要》3卷(1537),《痘科正宗》4卷,另有《射学指南》、《律吕辨》、《阐扬直指》等。
高氏为校勘穴位,亲制针灸铜人模型三具,男、女、孺子各一,在针灸史上针灸史上是少见的。
十、李时珍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号濒湖隐士,蕲州(今湖北蕲春县)人,生于世医之家。祖父为铃医。父李言闻,字子郁,号月池,当地名医,曾封太病院吏目,著有《四诊发现》、《奇经八脉考》、《蕲艾传》、《人参传》、《痘疹证治》等。兄名果珍。李氏14岁中秀才,三次赴武昌乡试未中,遂专志于医。
李氏博学多艺,乡试失踪利后,从理学家顾日岩处学过经学。上自经典,下及子史百家,靡不阅览,对理学有很深造诣。李氏承家学,阅读医书,教授生徒,为穷汉治病,多不取值。1548年,治愈富顾王朱厚之子,被聘为楚王府奉祠,掌管良医所,被荐为太病院判。
1552年,李氏起头汇集原料,为编著《本草年夜纲》作筹备。李氏编著《本草年夜纲》,以宋代唐慎微《证类本草》为底本,集唐、宋诸家本草之精萃,益金、元、明各家药藉之不敷、担任我国脉草研究的传统,独辟门路,把本草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李氏的学术思惟和研究要领很有特色,到达一个新水平。他在新的历史前提下,以自己的实践经历为基本,改进了古代科学要领,堆集了科学研究的新经历。李氏乐成地运用了不雅察看和尝试、对照和分类、剖析和综合、批驳担任和历史考证要领。
不雅察看和试验是本草药研究的根基要领。李时珍对药物授与亲身征求、细心不雅察看,以得其真的要领,得到很年夜乐成。分类是科学研究的紧张义务,分类使药物研究系统化,关键照样怎样设立建设分类的标准。李时珍冲破本草学因袭已久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成立了三界十六部分类法,使分类系统更为科学化。
除三界十六部分类法,他还在陶弘景主治药分类法基本上,成立了更完美的百病主治药分类法,创设了药物归经分类法。
李时珍为弄清每味药物,提出释名、集解、辨疑、正误、修治、气息、主治、发现、附方八项义务,这八项不是每味药全有,有的五项、六项不等。实际上是对每味药既作出体系剖析,又举办了周全综合,而在剖析基本上,又作了高度概括和综合。
批驳担任和查询拜访研究是李时珍研究的紧张要领。他研究每味药,老是先参考诸家本草,查核诸家异同,用自己不雅察看试验功效,加以参证:《本草经》中只载枸杞之名,未言明药用部位;《名医别录》指出根年夜寒,子微寒;《药性论》谓枸杞甘平、子、叶皆同,《本草衍义》说枸杞是梗皮,李时珍说:“窃谓枸杞:苗、叶,味苦甘而气凉;根,味淡气寒;子,味甘气平,气息既殊,则死守当别。从此人发古人未到之处也”。李氏经由研究,在批驳担任的基本上,革故鼎新,“发古人未到之处”,这种精神,贯穿于他的全数研究勾当中。
李氏躬亲实践,普及向劳动人平易近进修,仔细查询拜访研究,是他又一紧张研究要领。莶一药,众说纷坛,有谓似酸浆,有说为苍耳,有曰即地菘;李氏经由普及征询,聚诸草凝望,得出莶即猪膏母之确论,他从毂下还,见车夫用旋复花治跌打损伤,遂必定其益气续筋,补劳损之功。邻家小儿食积,偶取羊食之,归而年夜吐愈,李氏是以首载此品种入本草。他从猎户口中知虎骨强志壮神之成果;从菜农处明晰芸苔即油菜,从工人处学得灌注贯注采矿中毒之法,隐士、渔翁、农人、皮匠、猎户,都是他的教员,使他从查询拜访研究中获益非浅。
历史考证要领是李氏常用的科学要领。经由过程文献考柬,《本草年夜纲》中记实磷鞴糯自天竺、年夜食、南洋、胡人、蕃人及由梵文、佛经中获得的医药常识。经由历史考证,指出“按《本经》胡麻亦名巨胜,《抱朴子》云,巨胜一名胡麻,以黄麻于及年夜藜子伪为胡麻,误而又误矣,不成不辨”。
李氏主张谋事在人,经由过程以上研究要领取得的成就,使他越发判定了这一信心,以为药性不是坚贞的,可用人工要领改革其自然机能。药性下沉者,用酒引之使其升;升浮者以咸寒药引之使降,李氏明示迷信仙人说之误,批驳服食飞升举之谬,服金银,为赖水谷血肉之躯所不堪,“求仙而亡故,可谓愚也矣”。栖身水中,动作水上,是邪说;服食羽化“误食之罪,通乎全国”,药物“治病可也,服食不成也”。
李氏治学严谨,对未知事物,常用“未审然否”?“亦无所询征,妨附于子,以俟精湛”,作为结语。
1578年,《本草年夜纲》撰成。1580年,李氏赴太仓访王世贞求序。李氏殁后,方得刊行。书印行后,节译玉成译成日、朝、拉丁、德、英、法、俄诸种笔墨,风行全天下。英。李约瑟说:“明代最伟年夜的科学成绩是李时珍的《本草年夜纲》”。《濒湖脉学》1卷,撰于1564年。李氏夸大四诊合参,拦截单以脉诊决病。至于论脉,将24脉分为七表、白鞴棚、九道,把浮、年夜、数、动、滑划为阳,沉、短、涩、弱、微划为阴。
《奇经八脉考》,约撰于1577年,1卷。本书考证历代文献,对奇经循行和主病,详加声名,且附已见。
李氏临证,推许张元素,重辨病证,立法严谨,用药适合。治疗时,或化裁古方,或自组新方,或用平易近间单验方,多有良效。
李氏提出命门在两肾之间,为赵献可所阐扬;指出“脑为元神之府”,必定脑为满身中枢的成果。尚著有《命门考》、《集简方》、《白花蛇传》、《脉诀考证》等,已佚。《年夜纲》一书,乃父乃子及高足庞鹿门均参预编写,次子建元为书绘图,可谓以李时珍为主的集团著作。
十一、徐春甫
徐春甫(1520~1596),甫一作圃,字汝元,号东皋,又号思敏、思鹤。祁门(今安徽歙县)人,出身于诗书之家,父、祖俱业儒。从前攻举业,因苦学失踪养,体弱多疾,遂改攻医,师事当地医家汪宦。宦深研《内经》,针对王冰注,写有《医学质疑》一书。
徐氏著有《古今医统年夜全》100卷,《医门捷径》(别名《医学入门捷要六书》或《医学入门捷径六书》)6卷。《古今医统年夜全》中的《内经要旨》、《妇科心镜)、《螽斯广育》、《幼幼搜集》、《痘疹泄密》等,都曾零丁印行。
徐氏居毂下,任职太病院,治病以救酬报先,是一位体谅医德培植的医家。
徐氏是我黎平易近间医药学术集体——“一体堂宅仁医会”的倡议人和创办者,对敦促医学成长,开展学术交换起着必然浸染。
十二、龚廷贤
龚廷贤(1522~1619),字子才,号云林隐士,又号悟真子。江西金溪人。父龚信,字西园,一说字瑞芝,任职太病院,撰有《古今医鉴》8卷。廷贤幼攻举业,后随父学医。他承家学,又访贤求师,医名日隆。曾任太病院吏目。1593年,治愈鲁王张妃臌胀,被赞为“全国医之俊?”,并赠以“医林状元”扁额。
龚廷贤著有:《种杏仙方》4卷(1577)、《万病回春》8卷(1587)、《复明眼方外科神验全书》6卷(1591)、《云林神彀》(1591)、《鲁府禁方》4卷(1594)、《寿世保元》10卷(1615)、《小儿按摩方脉全书》3卷(1604)。尚有《医学绳尺》4卷、《经世全书》8卷,《痘疹辨疑全幼录》3卷,《本草炮制药性赋定衡》13卷等。亦托名为龚氏所撰。
上述著作中。《万病回春》和《寿世保元》传布最广。
《小儿按摩方脉全书》,先容各类按摩伎俩及所主病证,附有插图。
龚信《古今医鉴》是在龚廷贤帮忙下并加以补充而成的。弟廷器、侄懋官均业医,都任过医官。袭氏著作浅易适用,传入日本、朝鲜等国。
十三、方有执
方有执(1523~1593),字中行(一行仲行),号九龙隐士。安徽歙县人。两番以中风、伤寒、丧妻,五次以中风殇子,遂发奋学医。著《伤寒论条辨》8卷,后附《本草钞》1卷、《或问》1卷、《痉书》1卷(1592)。
方有执生平潜心《伤寒论》研究,推许张仲景,以为,因年代久远,经王叔和编次,原文序次有变化,再经成无己解释,又多更窜,错简益多,扦格难读。须从头清算编排,规复《伤寒论》原貌。是以称方氏所开创的派别为错简重订派。
十四、杨济时
杨济时(1522~1620),字继洲。三衢(今浙江衢县)人。世医出身。祖父曾任职太病院。继洲幼业举,因厄于有司,由儒入医。嘉靖三十四年(1555)当选任侍医,隆庆三年(1568)进太病院圣济殿,直至万历,三朝任医官达46年。医迹广泛闽、苏、冀、鲁、豫、晋等地。在祖传《卫生针灸玄机机密》基本上,博采众书,参以已验,编成《针灸年夜成》。
《针灸年夜成》为继《内经》、《甲乙经》、《铜人》之后,对针灸理论及临床又一次举办了总结。
杨氏具有厚实临证经历,学术主张很有特色。以为治病,针、灸与药缺一不成,杨氏正视经络学说,以之引导辨证取穴,提出“宁失踪其穴,勿失踪其经”,这样才华使“穴无不正,疾无不除”。在操纵上,夸大“奇妙玄机在指头”,正视补泻伎俩,将古人针刺14法概括为12字伎俩,即“爪切、指持、口温、进针、指循、爪摄、针对、指搓、指捻、指留、针摇和指拔”。后又简化为下针8法:揣、爪、搓、弹、格、扪、循、捻。杨氏倡透穴针刺法,先容了烧山火、透天凉、苍龙摆尾、赤风摇头、龙虎征战、龙虎升降、马午补泻等伎俩。
十五、缪希雍
缪希雍(1546~167)。字仲淳,号慕台,祖籍海虞(今江苏常热),后迁金坛。父尚志,兄昌期以东林党祸毙于狱。缪氏牵连在东林党内,辗转隐匿,移居金坛。缪氏性耿直,有英气。曾师事司马年夜复,与不少名医交往。
著有《神农本草经疏》3卷(1625),《先醒斋医学广条记)3卷(1622),尚有《续神农本草经疏》、《方药宜忌考》、《仲淳医案》、《本草单方》等。
《先醒斋医学广条记》由高足丁长孺辑录,语简法备,切于适用,涉及内、外、妇、儿诸科,多有独到见解。其中吐血三要法,尤为后裔正视,至今用于临床。
缪氏穷究药物炮制,谓汤、散、膏、液、丸之浸染差别。
同为酒渍,有的须酒浸以助其力;有的须细锉,煮酒密封,渐收其效。同为丸药,面糊取其迟化直下焦,半夏南星以姜汁稀糊取其易化,炼蜜丸取其迟化气循经络,腊丸难化,意在迟取效。他还以为药物随土地变性,用药当详察。
缪氏斥五运六气之谬,非医学治病之书,无益于治疗。《祝医五则》则为医德紧张文献。
十六、吴昆
吴昆〔1551~1620),字山甫,号鹤皋,自号参黄子。安徽歙县人。出身儒门,祖父元昌、父之韬,“俱修德而隐者”。叔祖吴正伦,堂叔吴行简,俱当地名医,15岁考举人未中,“投举子笔,专岐黄业”。家藏医书颇丰。吴氏“早晚取诸家言遍读之”,随邑人余午亭习医,渐有成,余勉其出游。遍历三吴、江浙、荆襄、燕赵等地,师医道贤于己者,由是医学年夜进,兼之热心治病救人,申明很快传播开来。
吴氏著有《医方考》(1584)、《脉语》2卷(1584)、《黄帝内经素问吴注》24卷(1594)、《针方六集》6卷(1618)。还有《十三科证治》、《参黄论)、《药纂》、《砭考》,已佚。
《素问吴注》对《素问》举办讲明,先简述年夜意,再分段解释。取譬形象,说理透辟,慎密亲昵接洽临床,深受迎接。
《医方考》系方书,按病证分24门,每门下收方多少首,共收丹方700余首。《脉语》叙述了取脉要领、三部九候、心理和病理脉象、妇女小儿脉象特点等。对太素脉持批驳立场。明晰规定了病案誊写名目。《针方六解》夸大针药并行。
十七、武之望
武之望(1552~1629),字叔卿,自号阳行隐士。陕西临潼人。原籍陕西白水,万历十六年(1588)中解元,次年中进士。历任安徽霍丘、江苏江都知县,吏部考功主事,太常寺少卿,山东按察司副使,吏部考选司主事、年夜理寺右少卿等。
武氏从前属意医学,师事从叔武带川,1600年“忤当路”褫职,对医学乐趣更浓。1606年春,里中疫气流行,以管《保赤全书》治法,按方投剂,旬白天所活近百,深受乡里歌颂。
武氏撰有:《济阴年夜纲》5卷(1620)、《痘科类编》、《济阳年夜纲》108卷(1626),尚有《慈有年夜纲》、《医帜》、《海防疏》、《鸡肋篇》等。武氏有“关中鸿儒”之称,酷好诗文,学问经济为人称颂。现存《游温泉》、《登骊山不美观虎斑石》2首,是咏赞临潼佳山丽水之作。
十八、王肯堂
王肯堂(约1552~1638),字宇泰,一字损仲,号损庵,自号念西居士,江苏金坛人。祖父王皋,父王樵,均进士。王皋任过知府,迁山东按察副使,王樵官至刑部侍郎,右都御使。1579年,王肯堂乡试中举;1589年,中进士,同年选为翰林检修,备员史馆4年。1592年授检修,因上书防御倭寇事,被诬以“躁急”降职,引疾归,1606年,又补为南京行人司副;1612年,转任福建参政。
王氏因母病志于医。1570年,妹濒作古,经王氏治愈。由是延诊求方者,庭户常满。父王樵觉得害举业,戒止之。罢归后,复肆力医学。王氏来往甚广,1579年秋,遇缪仲淳于白下(今南京),友情颇笃。王氏与来华传教士利玛窦有交游,切磋过历算。王氏兴越普及,与郭澹论数纬,与董其昌论字画,与曾柏各人论参掸,对他改进常识结构,开展医学研究是有益的。
王氏著有《证治绳尺》44卷,《医论》4卷,《医辨》4卷,《胤产全书》1卷,《医镜》,辑有《古代医统正脉全书》,含书44种,由吴勉黉舍刊,王氏所著《郁冈斋至麈》(1602),为读书见闻扎记,有十之三、四为医学内容,并记述有他与利玛窦的交游,另外,还撰有《〈尚书〉要旨》、《〈论语〉义府》、《法规笺释》等。
十九、陈实功
陈实功(1555~1636),字毓仁,号若虚。崇川(今江苏南通市)人,年少多病,少年起头究心医学,专事外科40余年,著《外科正宗》12卷(1617),汇集有唐以来外科验方,联络自身临证经历写成。
陈氏医德尊贵,对医德培植非凡很是正视。所写“医家五戒十要”,对年夜夫提出严厉要求,拟定了周全的医德类型系统,如不盘算诊金,对贫富患者等量齐观,勤学医术,精选药物等,至今仍有紧张意义。
二十、吴有性
吴有性(1561~1661?),字又可。吴县(今江苏姑苏)洞庭东隐士,明代多次温疫风行,是敦促吴氏研究温疫的客不美观动因。当时医学界“守古法不同今病”、“以今病简古书”,甚至投剂无效的征象,强有力地敦促他思虑,凶猛的社会责任感,使他锐意试探温病。瘟疫风行,“时师误以伤寒法治之,未尝见其不殆也”,有因失踪治不及期而作古者,有妄用峻补、攻补失踪序而作古者。有医家见不到,急病用缓药、延宕而作古者,“比比皆是”,使吴氏切齿悔恨,于1642年写成《瘟疫论》。
《瘟疫论》中所载熏生病、包孕伤寒、感冒、疟疾、痘疹(水痘、天花)、绞肠痧(霍乱)、疙瘩瘟(腺鼠疫)、虾蟆瘟(腮腺炎)、年夜头瘟、探头瘟、年夜麻风、鼠痿(颈淋投合核)、流火丹毒、目赤肿痛(眼结膜炎、砂眼)、病瘅发黄(肝炎、黄疸)、斑疹、咽肿、疮疥疗肿等,内容普及,是他亲历瘟疫风行,临床经历的总结。
《瘟疫论》是中医成长中一次重年夜打破,为往后温病学派斥地了阶梯。他的立异精神受到普及歌颂。吴有性实际上已走到细菌病原说的面前目今,他所谓的戾气,有质、有特异性、有偏中性、有希罕致病性,只须沿着它再前进,探求出这种物质本体,便会作出历史的打破。一则受当时物质妙技前提的限定,二则受传统思想方法的影响,他的后继者们在这方面部较着退步了。
吴氏尚有《伤寒实录》,已佚。又有《温疫合璧》系清代王嘉谟在吴氏原著基本上,增删补辑而成。
二十一、张介宾
张介宾(1563~1640),字会卿,号景岳,又号通一子。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祖籍四川绵竹,其先于明初战功世授绍兴卫批示,迁浙江会稽。父张寿峰为定西侯客,14岁随父进京,学医于京畿名医金英(梦石),得其传,青年时代未以医为业,从军。因无成绩,返毂下,专一子医术。张氏医名噪毂下。“时人比之仲景、东垣”。
张氏从前崇丹溪阳有余阴不敷之说,中年后,以《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为据,并受张元素影响,转而报复丹溪,“医法东坦、立斋”。受王冰影响,并阐扬说命门之火为元气,肾中之水为元精。无阴精之形,不敷以载元气,提出阳非有余,真阴亦常不敷之说,成为温补派首要人物之一。
张氏著有:《类经》32卷,《类经图翼》11卷,《附翼》4卷,《景岳全书》64卷,还有《质疑录》1卷,有人疑为伪托。
在诊断治疗思惟上,张氏夸大辨证论治、辨证求本。张氏提出二纲、六变之说,二纲指阴阳,六变指表里、虚实、寒热,捉住六变,才华把握病本。张氏以为“诸病皆当治本”,治本是最紧张的治疗。张氏提出的一些论点,如“药贵专精,尤宜大胆”,“知邪正,权轻重”:“辨虚实”;议补泻;论逆从;活法探病:“不治之治”等,都是讲辨证施治的。
张氏临证经历厚实,提出不少有益见解。如关于命门学说的阐扬,关于问诊的剖析,关于煤气中毒及其防备要领的切磋,关于卒中与外感中风的鉴识,关于急病的措置赏罚赏罚,关于精神生理治疗的浸染,关于诈病的讦发等,都富有拓荒。张介宾作为温补派首要人物,其功不成没;但过于夸大温补,造成流毒,亦不成辞其咎。
二十二、赵献可
赵献可,糊口十六世纪后半期至十七世纪上半期。字养葵,自号医巫闾子,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善易而精医;好学淹贯,医德尊贵,往来平易近间,人称逸士、游仙。子贞,字如葵。能承父业,治病不问凹凸贵贱,不计礼酬。
赵氏著有:《医贯》、《内经钞》、《素问钞》、《经络考》、《正脉论》、《二体一例》等,《邯郸遗稿》由子贞清算而成。以《医贯》传布广而影响年夜,系医论著作。
赵氏学尊东垣、薛己,对命门学说有所阐扬。“命门乃人身之君”,“乃一身之太极,无形可见,两肾之中是其安宅。夸大命门之火是人身珍宝,人体心理性能所系。火强则朝气壮,火衰而朝气弱,火灭则人亡。赵氏以为命门之火是天赋无极之火,火与真水相济,永不相离。阴阳根系于水火,命门的水火即人体的阴阳,五行生禁止化实为命门水火成果的演化,是脏腑朝气所系。养身必需温养命门之火,故推许八味丸与六味丸。赵氏之说不乏斗胆想象,对后裔有必然启发,也有不少荒唐之处,为后裔垢病。
二十三、李中梓
李中梓(1588~1655),字士材,号念莪,又号荩凡居士。出身官宦之家。华亭(今上海市)人。曾祖李府,字一乐,为抗击倭寇而葬送。伯父尚雅字伯安,号鹤汇,负异才,供弟尚兖读书。父尚兖,字补之,号震瀛,1589年中进士,曾任职兵部和吏部。兄中立,字士强,又字正宇,号念山,曾任浙江按察,四川主考,年夜理寺卿右评事。兄中植,号念曾,系有名学者,兼通医药。侄延,原名彦贞,字我生,后改辰山。又字期叔,亦曰寒村,号漫庵。师事中梓,著有《补撰药品化议》(一作《辨药指南》)14卷、《医学口诀》、《脉诀汇辨》10卷、《痘疹全书》。
李氏青年时曾应科举,因多病且子作古于庸医,转而习医。著有《内经知要》、《药性解》6卷、《医宗必读》10卷、《伤寒括要》2卷、《本草通玄》2卷、《病机沙篆》2卷、《诊家正眼》2卷、《删补颐生微论》4卷、《李中梓医案》等。《诊家正眼》、《本草通玄》、《病机沙豪》三书,1667年汇刊在一路,署曰《士材三书》。
李氏高足有沈朗仲、尤乘、华藻等。沈朗仲传马元仪,马元仪传尤在泾。
二十四、沈之问
沈之问,生卒年不详,糊口于十六世纪。自号花月无为道人。籍里履历俱不详。撰有《获救元薮》,该书乃沈氏望祖父沈恰梅、父沈史轩和他本人三代相传之资料及临证经历而成。书成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是关于麻风病的专著。该书对麻风病因、诊断、治疗和防备要领提出了良多精炼见解,内容相称厚实,沈氏在学术上尊古不泥,主张“后人不成泥于纸上之语”。对方药“随集随证”,“旁搜考试验而新奇者,始录”。治学严谨,对麻风的诊治及病因了解作出了必然孝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