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按照患者痛楚悲伤的部位、性子、发病趋势等,将胃痛分为寒邪客胃、饮食障碍、肝气犯胃、肝胃郁热、淤血障碍、胃阴亏虚、脾胃虚寒等证型,分袂授与散寒止痛、消食导滞、疏肝理气、清肝和胃、活血化淤、养阴益胃、温中健脾等治疗要领。而经络内连脏腑、外络肢节,穴位又是脏腑气血在体表的汇聚之处,是以,在特定的穴位上外敷中药,可使药性阐扬至最佳,到达内服药物无法实现的下场。
治疗胃痛的外敷中药多为辛喷香温通之品,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淤、理气止痛之功,常用的有附子、干姜、肉桂、砂仁、吴茱萸、红花、乳喷香、乌药、喷香附、陈皮、葱白、麝喷香等。详细应用时,可先将上述药物按处方原则调配,再研成极细粉末,并用生姜汁或蜂蜜协调,或用医用凡士林调膏,敷于中脘、内关、合谷、足三里等穴位。用来治疗寒凝气滞、脾胃虚寒、淤血障碍的胃痛者,经常可收到令人对劲的疗效。
值得仔细的是,妊妇、婴幼儿及过敏体质者要慎用此方。若产生局部皮肤瘙痒、红肿、起水疱等不良回响,要当即停用。对已起的水疱,可先用消毒针头或三棱针在水疱的底部沿皮轻轻刺破,放净疱内液体后用无菌纱布贴敷,切忌挑去疱皮,以免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