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 寒 杂 病 论》 东汉名医张仲景撰写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医学史上久负盛名的一部医学著作。它在《内经》理论的引导下,总结了东汉过去众多医家和作者的临床经历,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出包孕理、法、方、药在内的辨证论治原则,成为我国临证医学迅速成长的紧张标识表记标帜。 沿革与传布 《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东汉末年的建安年间(公元200-210年),共十六卷,包孕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因为当时兵荒马乱,原著已散佚不全。但其中的伤寒部分,经西晋医家王叔和汇集清算,编成了《伤寒论》一书。往后,经由东晋、南北朝的碎裂对立,这部书时隐时现。到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一书中,仅有少数《伤寒论》条则被征引,直到孙思邈暮年撰写《千金翼方》时,才将《伤寒论》的年夜部分内容收载于卷九、卷十之中。公元1064年,宋代校正医书书林亿、高保衡等人对此书举办了考证订正,将《伤寒论》分为十卷、三百九十七条后正式出版刊印,以后,这部紧张的中医学经典著作才得以传布至今。此刻通畅的《伤寒论》有两种版本,即宋版本和成注本。宋版本海内已无原刻本,只有明代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赵开美的复刻本。成注本是金代医家成无己表明《伤寒论》的著作。因为成无己距宋代校正医书局出版《伤寒论》的年代对照靠近,以是从成注本中可以回响反映出宋版《伤寒论》的原貌。 《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曾一度失踪传,其中的内容在后裔出版的方书中获得转载。在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对此有相称的记实。北宋翰学士王洙在翰林院所存的残旧书籍中,获得一部《金匮玉函要略方》,这实际上便是《伤寒杂病论》的节减本。
该书共三卷,上卷论伤寒病,中卷论杂病,下卷记实丹方及有关妇科的理论。往后宋代林亿等人在校订此书时,因《伤寒论》已有传本,就把上卷删去只留存中、下卷部分。为了便于临床应用,又把下卷的丹方分另列在各类病证之下,从头编为上、中、下三卷。另外,还征求各家方书中转载张仲景治疗的医方及后裔一医家的良方,分类附在每篇之后,命名为《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传布至今。是以,今朝我们所能见到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是从《伤寒杂病论》中支解而成的。 另一种说法以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由晋代医家王叔和清算编篡而成的,但往后书名、卷数、分合又有所变化。直至宋代校正医书局时,才有《伤寒论》十卷和《金匮要略》三卷。 内容与成绩 《伤寒杂病论》一书,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出了包孕理、法、方、药在内的较为完备的辨证论治原则,使中医学的理论基本与临床实践严密地联络起来。 设立建设辨证论治原则 《伤寒杂病论》中初度设立建设了辨证论治的原则,首要默示在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两个方面。 1. 六经辨证 “伤寒”在古代原是一个广义的观念,它包孕了统统外感疾病及各类疫病。《内经》将外感发烧疾病的缘故起因归之于“伤寒”,并论说了外感疾病从巨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传变的情势。张仲景在此基本上,考查了整个外感病的成长厘革历程,按照病邪侵入经络、脏腑的隆替程度,患者正气强弱以及有无重病等情形,探求发病的规律,提出了良多新的见解,概括起来,便因此六经论伤寒,即把外感发烧病在成长历程中各个阶段所泛起的各类综合症状,作为辨证论治的纲目,即:病邪客于肌表,默示为以“营卫反面”为特性的证候,即为“太阳病”;若邪正相搏于表里之间,即为“少阳病”;若邪由表入里,默示为阳热炽盛者,则属“阳明病”。三阳病的特点是邪盛正不衰,故以表、热、里证为主,病程对照短。而三阴病则多为脏腑本已虚损,或邪热嚣张厥,从表入于里,或因为三阳病治疗不得法,损及正气而致,是以多见虚寒里证,病程相对也较长。张仲景还指出,因为患者的详细情形各异,外感病不必然是根据六经逐经传变,其中有传与不传,有循经传或越经传,另有直中某经,有一经病,也有二经、三经的合病与并病,另有因诊治欠妥所引起的变证、坏证等等。所谓六经辨证,便是把统统外感热病的症状分为六年夜类。在证候厘革方面,张仲景提出了虚实、寒热,这些又以阴阳为总纲。在诊断伤寒病时,先别阴阳,然后分表里、虚实、寒热。这样,经由过程对六经证候的归纳,可以分清诸证的主次,了解证候的属性及厘革,以此作为施治的论据。 2. 脏腑辨证 《金匮要略》全书共有25篇,主若因此脏腑辨证阐述内科杂病及妇科的部分病证。其辨证论治精神与《伤寒论》同等,只是不以六经分证,而因此病证分篇。依据病机不异,证候相似或病位周围的梗概情形,几个病合为一篇,如百合、狐惑、阴阳毒三者病机靠近,因而合为一篇;痉、湿、暍三病在初起时,多有恶寒、发烧的表热证,以是合为一篇。有些不便归类的多少病证也被合并成篇。书中对各类病证的辨证分类风雅而切要,对病因病机及诊断、治疗的阐述均很是精炼,丰裕浮现了其“辨病脉证并治”的精神。 《伤寒杂病论》对脉法的阐述也很精炼,在全数398条原文中,有145条论及脉,涉及到的脉型有18种,相兼脉51种,其中年夜多借脉象来声名病因病机,同时脉象还被作为分辩诊断的依据。书中另有舌诊的内容,开后裔舌诊之先河。“舌胎”一词,首见于该书。 在病因剖析方面,书中提到了“三因致病说”,以为病因分为三类:“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闭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伤寒杂病论》还夸大了防备疾病和灌注贯注疾病传酿成长,如提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传布脏腑,即医治之。”这是在辨证论治的详细历程中深刻浮现并阐扬了《内经》的“治未病”思惟。 《金匮要略》中有关于施舍妙技的内容,书中记述的对自缢者急救时所授与的要领,便是中国最早的人工呼吸法,其操纵和体例与当代临床应用的人工呼吸法是根基同等的。 对丹方学的孝敬 设立建设了丹方的立法组方的原则 《伤寒杂病论》中共记实了丹方375首,其中《伤寒论》载方113首(实际上为112首,因禹余粮丸有方无药),《金匮要略》载方262首。撤除一再,实际收方269首,使用药物214味,根基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丹方。
《伤寒杂病论》中的丹方立方严谨,用药准确适当,化裁矫捷,浮现了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如麻黄汤是治疗伤寒表实证的代表丹方,用药仅四味,却君药、臣药、佐药、使药齐全,组方严谨,用药非凡很是适当。按照病情和兼证的差别,丹方可以化裁加减。如麻黄汤即可派生出麻黄加术汤、麻杏苡仁汤、年夜青龙汤等丹方。 《伤寒杂病论》非凡很是正视药物剂量的厘革,有些丹方只管药味组成不异,但因为主药剂量各异,其治疗浸染就不不异,桂枝汤和桂枝加桂汤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也有些丹方,虽然药味组成不异,但因药物剂量差别,导致丹方的君臣佐使的组合产生厘革,呈现差此外治疗下场,如小承气汤、厚朴年夜黄汤、厚朴三物汤三方的组成等于一例。因从此人传颂《伤寒杂病论》“药味增减,分两轻重,差之毫厘,失踪之千里”。 《伤寒杂病论》中还很是看重药物经由配伍所产生的协同浸染。如全书共有百余首丹方使用了桂枝,桂枝与差此外药物配伍,阐扬的恪守也不尽不异。 书中创设的丹方,绝年夜年夜都都行之有效地传布至今,被尊为“经方”。今朝不少经方仍被普及地应用于临床,如白虎汤、麻杏石甘汤、茵陈蒿汤、瓜蒌薤白白酒汤、炙甘草汤、承气汤、白头翁汤、桂枝汤等。是以,张仲景被誉为“医方之祖”。 夸大药物的炮制和剂型 《伤寒杂病论》对药物的炮制要领很是正视,以为经由过程炮制可以变化药性,到达增强药物浸染或减轻药物副浸染的目的。书中记实了多种炮制要领。如附子、乌头生用毒性年夜,以是一样寻常都必要炮制;干姜炮用有辛通而兼苦降的功能,等等。 书中所用剂型之多,远远赶过了以往医籍和简帛的记实。其剂型选择原则是因病制剂。汤剂具有领受快,药力年夜,见效显着,能随证加减药味和药量,得当于庞年夜的临床厘革的特点,是以其应用最为普及;丸剂药性舒缓,合用于病程较长而又难以速效的情形;散剂阐扬效力比汤剂迅速,且无须煎熬,服用便利,为急救危沉?人的首选剂型。另外,书中还记实了洗剂、滴耳剂等多种外用剂型,对某些剂型的加工要领还作了较为具体的记述。 看重药物的煎服要领 《伤寒杂病论》非凡很是邃密柔美药物的煎服要领,对煎药的火候、时刻、先煎、后入、绵裹、泡汁、烊、冲等详细内容均有注重声名。此外,书中还按照患者体质、病变部位、病情轻重、病程诟谇,以及脏气隆替、阴阳消长等详细情形,提出了平旦服、空心折、先食饮服、顿服、分温再服、日三服、日三夜一服等差此外服药法。经多年的实践证实,这些煎服要领具有相称的科学代价,是治疗下场的紧张保证。 3. 对后裔的影响 从整部《伤寒杂病论》来看,实际上已概括了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以及汗、吐、下、和、清、温、补、消(利)等八种治疗要领。该书正式设立建设了辨证论治法例,为中医临证医学的成长奠定了坚硬的基本。作为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年夜的著作之一,《伤寒杂病论》被后人视为中医经典著作。
1700多年以来,书中的所设立建设的辨证论治原则始终有效地引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书中提出的六经分证、病证联络的辨证要领,被儿女医家推许备至。不只对后裔临床医学的成长作出了重年夜孝敬,而且至今仍在临床上阐扬着浸染。历代良多有成绩的医学家,诸如晋代的王叔和,唐代的孙思邈,宋代的韩祗和、庞安时、朱肱、许叔微,金代的成无己,以及明清期间的良多医家,无一不正视对《伤寒杂病论》的研究,并把它视为习医者的必读之书。自宋代以来,官办医黉舍还把该书作为讲义,同时对《伤寒杂病论》的研究也更为流行,呈现了多量表明、说明《伤寒论》的著作,明清期间乃至形成了学术上的“伤寒学派”。自唐宋以来,《伤寒杂病论》的影响还远及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各国。直到本日,日本另有良多医家创立了专门研究《伤寒论》的集体,他们不只授与《伤寒杂病论》原方治病,而且还把其中一些丹方制成成药,普及应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