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肿

时间:2010-04-11 |来源:三九中医药网 收集整理


    水肿是指因感应熏染外邪,饮食失踪调,或劳倦太过等,使肺失踪宣降通调,脾失踪健运,肾失踪开合,膀胱气化反常,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乃至满身浮肿为临床特性的一类病证。·

    本病证发病率较高,中医药治疗具有精采的疗效。

    本病在《内经》中称为“水”,并按照差别症状分为风水、石水、涌水。《灵枢,水胀》篇对其症状作了注重的描写,如“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年夜,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至其发病缘故起因,《素问·水热穴论篇》指出:“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素问·至真要年夜论篇》又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可见在《内经》期间,对水肿病已有了较明晰的了解。《金匮要略》称本病为“水气”,按病因、病证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类。又按照五脏证候分为心水、肺水、肝水、脾水、肾水。至元代《丹溪心法·水肿》才将水肿分为阴水和阳水两年夜类,指出:“若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年夜便闭,此属阳水;“若遍身肿,不烦渴,年夜便溏,小便少,不涩赤,此属阴水”。这一分类要领至今对引导临床辨证仍有紧张意义。明代《医学入门·杂病分类·水肿》提出疮痍可以引起水肿,并记实了“脓疮搽药,愈后发肿”的征象,清代《证治汇补·水肿》归纳总结了先哲关于水肿的治法,以为治水肿之年夜法,“宜调中健脾,性情实,自能升降运行,则水湿自除,此治其本也。”同时又罗列了水肿的分治六法:·治分阴阳、治分汗渗、湿热宜清、寒湿宜温、阴虚宜补、邪实当攻。分袂为完美水肿的病因学说和辨证论治作出了各自的孝敬。

    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充血性心力衰竭,内分泌失踪调,以及营养窒碍等疾病呈现的水肿,可参考本节举办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人体水液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敦促,即有赖于性情的升化转输,肺气的宣降通调,心气的敦促,肾气的蒸化开合。这些脏腑成果正常,则三焦阐扬决渎浸染,膀胱气化畅行,小便通利,可维持正常的水液代谢。。反之,若因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水湿浸渍,疮毒浸淫,饮食劳倦,久病体虚等导致上述脏腑成果失踪调,三焦决渎失踪司,膀胱气化倒霉,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即可发为水肿。

    1.风邪外袭,肺失踪通调风邪外袭,内舍于肺,肺失踪宣降通调,上则津液不能宣发外达以营养肌肤,下则不能通调水道而将津液的代谢废料厘革为尿,甚至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水液潴留体内,泛滥肌肤,发为水肿。

    2.湿毒浸淫,内归肺脾肺主外相,脾主肌肉。痈疡疮毒生于肌肤,未能清解而内归肺脾,脾伤不能升津,肺伤失踪于宣降,甚至水液潴留体内,泛滥肌肤,发为水肿。《济生方·水肿》谓:“又康少小,血热生疮,变为肿满,烦渴,小便少,此为热肿。”

    3.水湿浸溃,性情受困脾喜燥而恶湿。久居湿地,或冒雨涉水,水湿之气内侵;或平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均可使脾为湿困,而失踪其运化之职,致水湿停聚不行,潴留体内,泛滥肌肤,发为水肿。

    4.湿热内盛,三讲幻拦壅滞“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湿热内侵,久羁不化;或湿郁化热,湿热内盛,使中焦脾胃失踪其升清降浊之能,三焦为之壅滞,水道不通,甚至水液潴留体内,泛滥肌肤,发为水肿。

    5.饮食劳倦,伤及脾胃饮食失踪调,或劳倦太过,或久病伤脾,性情受损,运化失踪司,水液代谢反常,引起水液潴留体内,泛滥肌肤,而成水肿。

    6.肾气虚衰,气化反常“肾者水脏,主津液。”生养不节,房劳太过,或久病伤肾,甚至肾气虚衰,不能化气行水,遂使膀胱气化反常,开合倒霉,引起水液潴留体内,泛滥肌肤,而成水肿。

    上述各类病因,有单同等病者,亦有兼杂而致病者,从而使病情趋于庞年夜。本病的病位在肺、脾、肾三脏,与心有慎密亲昵相关。根基病机是肺失踪宣降通调,脾失踪转输,肾失踪开合,膀胱气化反常,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在发病机理上,肺、脾、肾三脏彼此接洽,彼此影响,如肺脾之病水肿,久必及肾,导致肾虚而使水肿加重;肾阳虚衰,火不暖土,则脾阳也虚,土不制水,则使水肿愈甚;肾虚水泛,上逆犯肺,则肺气不降,失踪其宣降通调之成果,而加重水肿。因外邪、疮毒、湿热所致的水肿,病位多在肺脾;因内伤所致的水肿,病位多在脾肾。是以,肺脾肾三脏与水肿的发病,因此肾为本,以肺为标,而以脾为制水之脏,诚如《景岳全书·肿胀》所云:“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干系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

    另外,瘀血停滞,三焦水道倒霉,每每使水肿顽固难愈。

    【临床默示】

    水肿初起多从眼睑起头,继则延及头面、四肢、腹背,甚者肿遍满身,也有的水肿先从下肢足胫起头,然后及于满身。轻者仅眼睑或足胫浮肿,重者满身皆肿,肿处皮肤绷急灼烁,按之凹陷即起,或皮肤废弛,按之凹陷不易规复,甚则按之如泥。如肿势主要,可伴有胸腹水而见腹部膨胀,胸闷心悸,气喘不能平卧,唇黑,缺盆子,脐突、背整洁症。

    【诊断】

    1.水肿初起多从眼睑起头,继则延及头面、四肢、腹背,甚者肿遍满身,也有先从下肢足胫起头,然后及于满身者。轻者仅眼睑或足胫浮肿;重者满身皆肿,肿处按之凹陷,其凹陷或快或慢皆可规复。如肿势主要,可伴有胸腹水而见腹部膨胀,胸闷心悸,气喘不能平卧等症。

    2.可有乳蛾、心悸、疮毒、紫癜,感应熏染外邪,以及久病体虚的病史。

    3.尿老例、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老例、血沉、血浆白蛋白、血尿素氮、肌酐、体液免疫、心电图、心成果测定、肾脏B超等尝试室搜检,有助于诊断和分辩诊断。

    【分辩诊断】

    鼓胀水肿病是指默示为头面、眼睑、四肢、腹背乃至满身浮肿的一种病证,主要的水肿病人也可呈现胸水和腹水;鼓胀以腹水为主,但也可呈现四肢,甚则满身浮肿,是以本病需与鼓胀病分辩。

    鼓胀的病因主若是酒食不节,情志所伤,久病黄疽、积证,血吸虫侵袭,劳倦太过,脾虚等。首要病机是肝脾肾三脏成果失踪调,气滞、血瘀、水停于腹中。临床上鼓胀先呈现腹部胀年夜,病情较重时才呈现下肢浮肿,乃至满身浮肿,腹壁多有青筋袒露。

    水肿的病因主若是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水湿浸渍,疮毒浸淫,饮食劳倦,久病体虚等。病机主若是肺失踪宣降通调,脾失踪健运,肾失踪开合,膀胱气化反常,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其症状是先呈现眼睑、头面或下肢浮肿,渐次呈现四肢及满身浮肿,病情主要时才呈现腹部胀年夜,而腹壁无青筋袒露。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辨阳水和阴水阳水:多因感应熏染风邪、水湿、疮毒、湿热诸邪,导致肺失踪宣降通调,脾失踪健运而成。起病较急,病程较短,每成于数日之间。其肿多先起于头面,由上至下,延及满身,或上半身肿甚,肿处皮肤绷急灼烁,按之凹陷即起,常兼见烦热口渴,小便赤涩,年夜便秘结等表、实、热证。阴水:多因饮食劳倦、久病体虚等引起脾肾亏虚、气化倒霉所致。起病迟缓,多徐徐产生,或由阳水转化而来,病程较长。其肿多先起于下肢,由下而上,渐及满身,或腰以下肿甚,肿处皮肤废弛,按之凹陷不易规复,甚则按之如泥,不烦渴,常兼见小便少但不赤涩,年夜便溏薄,神疲气怯等里、虚、寒证。

    辨证虽然以阳水、阴水为纲,阳水和阴水有本质区别,但应仔细,阳水和阴水之间在必然前提下,亦可相互转化,需用动态的不雅概念举办辨识。如阳水久延不退,正气日虚,水邪日盛,便可转为阴水;反之,若阴水复感外邪,肺失踪宣降,,脾失踪健运,肿势剧增,又可默示为以实证、热证为主,而先按阳水论治。

    治疗原则

    水肿的治疗,《素问·汤液醪醴论篇》提出“去菀陈垄”、“开鬼门”、“清洁府”三条基来历根底则。张仲景宗《内经》之意,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提出:“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辨证地运用了发汗、利小便的两年夜治法,对;后裔孕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向因袭至今。按照上述所论,水肿的治疗原则应分阴阳而治,阳水首要治以发汗、利小便、宜肺健脾,水势壅盛则可酌情暂行攻逐,总以祛邪为主;阴水则首要治以温阳益气、健脾、益肾、补心,兼利小便,酌情化瘀,总以扶正助气化为治。虚实并见者,则攻补兼施。

    分证论治

    『阳水』

    ·风水泛滥

    症状:浮肿起于眼睑,继则四肢及满身皆肿,甚者眼睑浮肿,眼合不能开,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烧,肢节酸痛,小便短少等症。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痛楚悲伤,口渴,舌质红,脉佻薄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无汗,头痛鼻塞,咳喘,舌苔薄白,脉佻薄或浮紧。如浮肿较甚,此型亦可见沉脉。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方药:越婢加术汤。

    方用麻黄宣散肺气,发汗解表,以去其在表之水气;生石膏解肌清热;白术、甘草、生姜、年夜枣健脾化湿,有崇土制水之意。可酌加浮萍、茯苓、泽泻,以助宣肺利小便消肿之功。若属风热偏盛,可加连翘、桔梗、板蓝根、鲜白茅根以清热利咽,解毒散结,凉血止血;若风寒偏盛,去石膏加苏叶、桂枝、防风,以助麻黄辛温解表之力;若咳喘较甚,可加杏仁、前胡,以降气定喘;若见汗出恶风,为卫气已虚,则用防己黄芪汤加减,以助卫解表;若表证渐解,身重而水肿不退者,可按水湿浸渍型论治。

    鲜浮萍草,数量不拘,煎水沐浴。用于急性肾炎初期,满身浮肿,头面尤剧者。以汗出为佳,汗出后宜避风寒,切勿受凉。

    ·湿毒浸淫

    症状:身发疮痍,甚则靡烂,或咽喉红肿,或乳蛾肿年夜痛楚悲伤,继则眼睑浮肿,延及满身,小便倒霉,恶风发烧,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治法:宜肺解毒,利尿消肿。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前线中麻黄、杏仁、梓白皮(以桑白皮代)等宣肺行水,连翘清热散结,赤小豆利水消肿;后方以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加强清解湿毒之力。

    若脓毒甚者,当重用蒲公英、紫花地丁;若湿盛侵蚀而分泌物多者,加苦参、土茯苓、黄柏;若风盛而瘙痒者,加白鲜皮、地肤子;若血热而红肿,加丹皮、赤芍;若年夜便不通,加年夜黄、芒硝。

    ·水湿浸渍

    症状:满身水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材困重,胸闷腹胀,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沉缓,起病较缓,病程较长。

    治法:健脾化湿,通阳利水。

    方药:胃苓汤合五皮饮。

    前线以白术、茯苓健脾化湿,苍术、厚朴、陈皮健脾燥湿,猪苓、泽泻利尿消肿,肉桂温阳化气行水;后方以桑白皮、陈皮、年夜腹皮、茯苓皮、生姜皮健脾化湿,行气利水。若上半身肿甚而喘,可加麻黄、杏仁、葶苈子宣肺泻水而乎喘。

    ·湿热壅盛

    症状:遍体浮肿,皮肤绷急灼烁,胸脘痞闷,烦热口渴,或口苦口粘,小便短赤,或年夜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沉数。

    治法:分利湿热。

    方药:疏凿饮子。

    方中羌活、秦艽疏风解表,使在表之水从汗而讲明;年夜腹皮、茯苓皮、生姜协同羌活、秦艽以去肌肤之水;泽泻、木通、椒目、赤小豆,协同商陆、槟榔通利二便,使在里之水邪从下而夺。疏表有利于通里,通里有助于疏表,云云上下表里分消走泄,使湿热之邪得以清利,则肿热自消。若腹满不减,年夜便不通者,可合己椒苈黄丸,以助攻泻之力,使水从年夜便而泄;若症见尿痛、尿血,乃湿热之邪下注膀胱,伤及血络,可酌加凉血止血之品,如年夜小蓟、白茅根等;若肿势主要,兼见气粗喘满,倚息不得平卧,脉弦有力,系胸中有水,可用葶苈年夜枣泻肺汤合五苓散加杏仁、防己、木通,以泻肺行水,上下分消;若湿热久羁,化燥伤阴,症见口燥咽干、年夜便干结,可用猪苓汤以滋阴利水。

    至于攻逐,原为治疗阳水的一种要领,即《内经》“去菀陈垄”之意。但应慎用,只宜于水势壅盛,症见满身高度浮肿,气喘,心悸,腹水,小便倒霉,年夜便不通或干结,畏食,脉沉有力,正气尚旺,他法无效的患者。此时应捉住机缘,急则治其标,用攻逐之法以直夺其水势,使水邪速从年夜小便而去,可选用十枣汤。俟水退后,再议调补,以善其后。

    利害丑各65g,红糖125g,老姜500g,年夜枣60g,研极细末或捣烂泛丸,逐日3次,分3天服完。对付肾病水肿消水下场精采,但不固定。

    『阴水』

    ·脾阳虚衰

    症状: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规复,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食少,面色不华,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

    治法:温阳健脾,化气利水。

    方药:实脾饮。

    方中干姜、附子、草果仁温阳散寒化气,白术、茯苓、炙甘草、生姜、年夜枣健脾益气,年夜腹皮、茯苓、木瓜利水去湿,木喷香、厚朴、年夜腹皮理气行水。水湿过盛,腹胀年夜,小便短少,可加苍术、桂枝、猪苓、泽泻,以增化气利水之力。若症见身倦气短,气虚甚者,可加生黄芪、人参以健脾益气。

    尚有一种浮肿,因为耐久饮食失踪调,摄人不敷,或脾胃衰弱,失踪于健运,精微不化,而见面色萎黄,遍体轻度浮肿,晨入部着手面肿甚,动久坐久下肢肿甚,能食而疲倦无力,年夜便或溏,身肿而小便正常或反多,脉亏弱衰弱。此与上述脾阳虚衰,水溢莫制有所差别,乃由性情衰弱,清阳不升,转输无力所致,治宜益气升阳,健脾化湿,可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加黄芪、桂枝,以助益气升阳化湿之力;阳虚者加附子、补骨脂温肾助阳,以加强气化。并应恰当仔细营养,可用黄豆、花生佐餐,作为铺助治疗,多可调节而愈。

    ·肾阳衰微

    症状:面浮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心悸,气促,腰部冷痛酸重,尿量淘汰,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咣白或灰滞,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方药: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肾为水火之脏,按照阴阳互根事理,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限,故用六味地黄丸以滋补肾阴;用附子、肉桂温补肾阳,两药配合,则补水中之火,温肾中之阳气;用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通利小便;生姜温散水寒之气;白芍开阴结,利小便,牛膝引药下行,直趋下焦,强健腰膝。

    若心悸,唇绀,脉虚或结或代,乃水邪上犯,心阳被遏,瘀血内阻,宜重用附子再加桂枝、炙甘草、丹参、泽兰,以温阳化瘀;若先见心悸,气短神疲,形寒肢冷,自汗,舌紫暗,脉虚数或结或代等心阳虚衰证候,后见水肿诸症,则应以真武汤为主,加人参、桂枝、丹参、泽兰等,以温补心肾之阳,化瘀利水。若见喘促,呼多吸少,汗出,脉虚浮而数,是水邪凌肺,肾不纳气,宜重用人参、蛤蚧、五味子、山茱萸、牡蛎、龙骨,以防喘脱之变。

    本证绸缪不愈,正气日衰,复感外邪,症见恶寒发烧,肿势增剧,小便短少,此时可按风水治疗,但应顾及正气虚衰的一壁,不成过用表药,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五皮饮为主加减,酌加党参、黄芪、菟丝子等补气温肾之药,扶正与祛邪并用。

    若病至后期,因肾阳久衰,阳损及阴,可导致肾阴亏虚,症见水肿重复爆发,精神倦怠,腰酸遗精,口燥咽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补肾阴为主,兼利水湿,但滋阴不宜过于凉腻,以防帮助水邪,危险阳气,可用左归丸加泽泻、茯苓等治疗。

    若肾阴久亏,水不涵木,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上盛下虚,症见面色潮红,头晕头痛,心悸失踪眠,腰酸遗精,动作飘浮无力,或肢体微颤等,治宜育阴潜阳,用左归丸加介类重镇潜阳之品珍珠母、牡蛎、龙骨、鳖甲第治疗。

    脾阳虚衰证与肾阳虚衰证每每同时呈现,而默示为脾肾阳虚,水湿泛滥,是以健脾与温肾两法常同时并进,但需区别脾肾虚的轻重主次,施治当有所侧重。

    水肿日久,瘀血停滞,其治疗常配合活血化瘀法,取血行水亦行之意,近代临床上常用益母草、泽兰、桃仁、红花等,实践证实可加强利尿下场。

    【转归预后】

    凡水肿病程较短,或由营养窒碍引起的浮肿,只要实时治疗,公道调养,。预后一样寻常较好。若病程较长,重复爆发,正虚邪恋,则绸缪难愈。若肿势较甚,症见唇黑,缺盆平,脐突、足下平,背平,或见心悸,唇绀,气急喘促不能平卧,乃至尿闭,下血,均属病情危重。如久病正气衰竭,浊邪上泛,呈现口有秽味,恶心呕吐;肝风内动,呈现头痛,抽搐等症,预后多不良,每易呈现脱证,应慎密亲昵不雅察看病情厘革,实时措置赏罚赏罚。

    【防备与调摄】

    本病水肿较甚,应吃无盐饮食,待肿势渐退后,慢慢改为低盐,末了规复平常饮食。忌食辛辣、烟酒等刺激性食品。若因营养窒碍致肿者,不必过于夸大忌盐,而应适量进食富于营养之蛋白质类饮食。另外,尚须仔细养生,不宜太过委顿,尤应控制房室,以防斫伤真元,起居偶尔,防备外感,加强照顾护士,休止褥疮。

    【结语】

    水肿为常见病,外感内伤均可引起,病理厘革首要在肺脾肾三脏,肺失踪宣降通调,脾失踪健运,肾失踪开合,甚至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而本钱病,其中以肾脏为本。临床辨证以阴阳为纲,表实热证多为阳水,里虚寒证多为阴水,但要仔细二者之间的转化。水肿的治疗原则是分阴阳而治,阳水首要治以发汗,利小便,宣肺健脾,水势壅盛则可酌情暂行攻逐,总以祛邪为主;阴水则首要治以温阳益气、健脾、益肾、补心,兼利小便,酌情化瘀,以扶正为法。虚实并见者,则攻补兼施。在调摄上,应出格仔细水肿时忌盐,防备外感,休止过狼匀。水肿消退后,还要谨守病机以图本,健脾益气补肾以资固定,以杜绝其复发。

    【文献择要】

    《素问·汤液醪醴论篇》:“平治于权衡,去苑陈整,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清洁府,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

    《素问·水热穴论篇》:“勇而劳甚则肾污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人于藏府,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跗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痛楚悲伤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驸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

    《丹溪心法·水肿》:“水肿因脾虚不能制水,水渍妄行,当以参术补脾,使性情得实,则自健运,自能升降,行为其枢机,则水自行。”

    《景岳全书·肿胀》:“水肿证以精血皆化为水,多属虚败,治宜温脾补肾,此处作古也。”“温补即以是化气,气化而病愈者,愈出自然;消伐以是逐邪,逐邪而暂愈者,愈出屈身。此其一为真愈,一为假愈,亦岂有假愈而果愈者哉!”

    《医门法令·水肿》:“经谓二阳结谓之消,三阴结谓之水。……三阴者,伯仲太阴脾肺二脏也。胃为水谷之海,水病莫不本之于胃,经乃以之属脾肺者,何耶?使足太阴脾,足以转输水精于上,手太阴肺足以通调水道于下,海不扬波矣。惟脾肺二脏之气,结而不行,后乃胃中之水日蓄,浸灌表里,无所不到也;是则脾肺之权,可不伸耶。然其权尤重于肾。肾者,胃之关也。肾司开阖,肾气从阳则开,阳太盛则关门年夜开,水直下而为消;肾气从阴则阖,阴太盛则关门常阖,水不通而为肿。经又以肾本肺标,相输俱受为言,但是水病,以脾肺肾为三纲矣。”

    【当代研究】

    ·肾脏性水肿

    1.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钟氏以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病机为脾肾不敷、湿热内阻、气滞血瘀,创设益气补肾活血汤,随症加减治疗浮肿48例,功效完全消退40例,好转5例,总有效用93.75%。该方对消弭蛋白尿,改进造血成果、血压及免疫成果均有较好的浸染[中医杂志1993;(10):610)信另外,连年在分期分型论治肾小球肾炎方面,疗效显着。叶氏以中医药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420例,按病程分为邪盛期和规复期两个阶段。邪盛期分风热与湿热、风寒与寒湿证,以祛邪为主;规复期分阳虚、气虚两型,治疗以清化余邪而扶正为法。功效临床病愈率83.1%,好转率16.9%。远期随访310例,绝年夜年夜都情形精采[上海中医药杂志1993;(7):12)。

    2.肾病综合征

    鲁氏等对黄芪当归合剂(二味等量制成)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临床及动物尝试举办了系列研究,发明该合剂虽然不能直接淘汰尿蛋白,但能促进肝脏白蛋白和骨骼肌蛋白合成,是以在肾病综合征存在年夜量蛋白尿情形下,改进低白蛋白血症和总体蛋白储备,从而对肾病综合征起治疗浸染。经由过程对尝试性木鼠肾病综合征模型的尝试不雅察看,黄芪当归合剂不只有低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浸染,还能低落低密度脂蛋白和载脂蛋白Bloo。肾病理和免疫构造化学证明本晶在降脂同时还淘汰了肾小球硬化指数(P<0.01)和细胞外基质的堆积(P<0.01)。剖明该合剂在该病治疗中不只能调治蛋白质代谢,还能有效低落高脂蛋白血症,防治肾小球硬化和掩护肾成果[中国中西医联络杂志1997;17(8):478)。

    ·心源性水肿

    连年来,对中医药治疗充血性心衰及其所致的水肿举办了多方面的试探。如沈氏用年夜剂量万附葶方[万年轻、附子(先煎)、葶苈子)治疗充血性心衰60例,以强心补肾、泻肺利水为年夜法,有效用为88.93%[浙江中医药杂志1990;(5):195)信张氏用强心汤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50例,药用人参(另煎)、附子(先煎)、黄芪、丹参、葶苈子、桂枝、枳壳、泽泻,总有效用达94%[浙江中医杂志1992;(9):387)。蒋氏以为老年心衰病位在心,关乎,肾,病理身分为瘀血,病机为阳虚气弱,水停瘀留,单用西药效差,临床用益肾活血汤为主配合小剂量西药治疗72例,显效用69.4%,以为中西医联络节制老年心衰起效快,副浸染少[中医杂志1993;(2):95)。梁氏等对中医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思路和要领举办了切磋,以为中医药治疗心衰有较好的疗效,尤其对隐藏性心衰、难治性心衰以及洋地黄中毒等患者,更表现出其独特的上风。治疗心衰,应夸大辨证论治,但不要忽视西医辨病对治疗的参考意义。丰裕操作当代医学的各类检测手腕,切确查明心衰的基本病变,不只可武断预后和疗效,同时可休止盲目性和淘汰失踪误,并可使治疗用药能有必然的规律可循。一样寻常而言,中药治疗心衰的适应症多为工-Ⅱ度心衰患者,Ⅲ度心衰及顽固性心衰主张中西医联络治疗。尤其情形紧迫时,应先用西药救急,以免贻误病情。心衰病位在心,但不范围于心。芥蒂日久,可累及肺、脾、肾、肝等脏,反之,他脏病变亦可影响诚意而演变为心气、心阳虚衰或心阳不敷、心血瘀阻等,譬喻肺芥蒂心衰乃因肺病日久不愈,波及脾、肾及心,从而呈现咳喘、痰饮、心悸、水肿诸证,此时肺脾肾俱虚,心阳受累,心血瘀阻。治疗除温通心阳、活血化瘀之外,尚须正视温肾健脾利水以及泻肺平喘。常选用真武汤加桂枝、黄芪、桃仁、红花、丹参、地龙、葶苈子等治疗肺芥蒂心衰,临床不雅察看对改进心肺成果,进步机体抗传染手段均有较着疗效。心衰乃多种疾病延宕日久所致,为本虚标实之证。心气、心阳虚是其病理基本,血脉瘀滞为中芥蒂理枢纽,瘀血、痰浊、水饮乃其标实之候。因为瘀血、痰浊、水饮等邪实每在脏腑亏虚的基本上孕育产生,可见标实乃本虚所致。故治疗上夸大扶正固本,毫不成标本颠倒,一味攻逐,而伤正气。心衰整个病程中常合并有瘀血。是以,治疗心衰应正视活血化瘀,在扶正的基本上,联络心衰的基本病变及其病理机制的差别,针对性地选择用药。如病由于风芥蒂者,常选用桃仁、红花、鸡血藤、苏木以活血化瘀通络。在深人相识心衰的病因病理及其发病机理的基本上,从中西医两方面的理论举办剖析切磋,追求联络点,并引导用药,将能取得更好更切当的疗效。譬喻部分心衰病人曾接管洋地黄化治疗,产生了洋地黄中毒,呈现传导停滞。此时可在基本辨证的条件下,加用淫羊藿、仙茅、细辛、麻黄、三七等药物,常可使传导停滞改进。

上一篇:淋证 下一篇:鼓胀